7天亏了40万,火锅店的会员营销为什么总是不走红,只“走火”?


7天亏了40万,火锅店的会员营销为什么总是不走红,只“走火”?

商家本想着靠一波营销赚一把人气和名气,为新店开张造个势,顺便庆贺一下总店20周年。结果,人气是有了,7天就把这家火锅店给吃垮了;名气也有了,但却不是什么好名气。为什么会员营销的下场这么惨?会员营销是不是已经没有用了?

又有一家火锅店走红了。啊不,是“走火”了。

最近,徐州一家火锅店,在9月1日推出了一个营销活动,就是:顾客花59.9元办理一张“吃货卡”,就可以两个月内免费吃火锅。

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宣传海报,会不会觉得很诱人?反正市民们反响很热烈。

9月1日当天10点开始发号的时候,火锅店外已经排起了长龙,午餐过后,排队领号的人更多了,当天就发出去近200张卡,仅3天时间就发出去约600张“吃货卡”。

商家本想着靠这一波营销赚一把人气和名气,为新店开张造个势,顺便庆贺一下总店20周年。结果,人气是有了,7天就把这家火锅店给吃垮了;名气也有了,但却不是什么好名气。

7天里,火锅店亏了40万元不说,门店也受到总部50万元的处罚,中间还因为调整营销规则,比如限制每周免费吃的次数和日期、限制每份菜品的点菜量等等,引得消费者向工商、消协投诉“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最多的一天,商家在监管部门那里处理了40多个投诉。

除此之外,原本要为开分店造势,结果不仅新门店开张计划被搁置,连这家店都已经关门转让了。

7天亏了40万,火锅店的会员营销为什么总是不走红,只“走火”?

办卡免费吃火锅,然后活生生被吃垮,这个看似“脑残”的操作可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早在今年6月份,成都一家火锅店为了积累忠实客户,让不温不火的生意好起来,也出了一份类似的营销策略:推出120元会员卡,吃一个月的火锅。

结果,活动推出仅11日,这家店也被吃垮了。活动推出之后就出现了场面失控的情况:全家人轮流用,借同事、借朋友,一天吃几顿,打包带走等等。

各种不可控的情况导致门店负债50万元。

徐州火锅店:为开新店造势,59.9元办吃货卡,免费吃火锅2个月,7天被吃垮,亏损40万元。

成都火锅店:为改善经营状况,120元办会员卡,免费吃火锅1个月,11天被吃垮,亏损50万元。

虽然两家火锅店办活动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终究殊途同归:

基本都是大爷大妈来排队领号,中午吃过了就在店外休息等待领号;

每天都是超负荷接待,致使场面失控,甚至因消费体验差屡被投诉;

活动运营成本远超预计,面临巨额亏损,活动不得不提前叫停,门店也被吃垮。

看到这两家店的会员营销案例,有些老板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这两家店会员营销的下场这么惨?会员营销是不是已经没有用了?

其实,这两家店的营销与其说是会员营销,不如说是自杀式营销。

虽然,这两家门店的负责人都在事后进行了自我反省,也总结了一些活动失败的原因:活动策划不严谨、对效果评估不足、执行中把控欠缺......但总没有说到点上。

这两家门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营销而营销,只创造了虚假繁荣,却忽略了长远利益,不计成本地去讨好顾客,最后因为自己的营销行为使自己陷入困境。

营销的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提升营业额,如果仅仅是把关注点放在增长人气、关注度上,却带不来利润的增长,那么,这种赔钱赚吆喝的营销方式就是典型的自杀式营销。

会员营销到底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CIRP的调查报告显示,亚马逊在美国有Prime会员8500万,占据美国人口的1/3。根据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发布的报告,2017年,Prime会员的平均消费额为1300美元,是非Prime会员的一倍,为亚马逊创造了千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7天亏了40万,火锅店的会员营销为什么总是不走红,只“走火”?

在我们中国,阿里巴巴也开始重视并构建了“会员”体系。据界面新闻报道,不到5万人的APASS用户是阿里平台最优质的一批高净值用户,一年能产生300亿的消费额。

所以,企业的重点不应该是要不要做会员营销,而是要怎么做会员营销。

当然,肯定不会像是那两家火锅店一样,XX元免费吃XX个月火锅,也不是发出更多的会员卡,而是深度运营手段,更好地关爱20%的重点消费群体,用增值的关爱持续获取80%的收入,这才是会员营销。

首先,我们要了解和掌握现有消费群体中的细分需求,针对需求对购买行为进行干预。

比如餐饮品牌一茶一坐,以前做活动通常都是发一些优惠券,后来他们通过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喜好,找到了一些更好的方法,给顾客发送的信息也是跟他们关联最紧密的,由此来提高顾客的复购率。

用户有需求才会有购买,找到用户需求之后对用户即将发生的购买行为进行提前干预,就能让会员用户感受到最贴心的的专属服务,他们也自然会倾向于替他们着想、更懂他们的商家。

其次,要明确跟消费者接触的每一个节点,把消费者体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用户最需要特殊权益的时候推会员服务,试图在跟会员的每一次互动中让他们拥有增值感受。

我们经常能够在地铁口碰到办健身卡的地推人员,他们通常就是逢人就推会员:“健身游泳了解一下?”

这种见人就问的方式,转化率低不说,还很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

星巴克就不一样了。

在星巴克,店员在推会员卡的时候,通常会对那些买两杯咖啡的人下手,因为这种买一赠一的权益通常是买两杯的人最需要的,而那些只买一杯咖啡的人,他们就很少去推广会员卡。

7天亏了40万,火锅店的会员营销为什么总是不走红,只“走火”?

除此之外,星巴克也在时时刻刻让消费者拥有增值感受。

比如三张买一赠一券就可以让你的办会员卡的98元回本;你有一张免费的升杯券,只要在小杯价格基础上加3元就可以喝到大杯咖啡;生日当月可以获赠一杯咖啡,周年庆当月可以获赠一杯咖啡,消费10次任意金额也可以获赠一杯咖啡......星巴克总是能在你买单的时候,出其不意的让你感受到会员带来的增值惊喜。

根据星巴克的财报显示,来自会员的消费额是非会员的3倍。

因此,不要放过跟会员接触的每一个节点,在这些节点上附加的增值信息都是影响消费者体验的微妙因素。

最后,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会员营销最终还是要以提升营销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赔本赚吆喝。

星巴克的每一项会员权益,不管是咖啡券,还是早餐券,都是与其业务核心指标相挂钩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创造业绩。

不管是为会员设置不同的登记和权益,还是制定一个又一个会员活动,又或者利用大数据来进行精准营销,其本质都还是要挖掘用户需求,对购买行为进行干预,重视消费者体验,在用户最需要权益的时候推出会员,在每一个节点让用户拥有增值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