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師德故事」張海燕:教學是一門藝術

「玉溪師德故事」張海燕:教學是一門藝術

(張海燕玉溪第四小學)

人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在我看來,教學是一門心靈碰撞的學問,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學問。學生因為遇到老師,德智體美勞不斷地發展變化,老師也因為遇到學生,身心也不斷地發展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吧。師生心靈的溝通,關係的改進,是教育的基礎。

【“鎖”心】

回顧剛剛工作那兩年,我有一臺“顯微鏡”,帶給我一些困惑和尷尬。我信奉“嚴師出高徒”,對學生的要求特別嚴,對學生的班級管理抓得非常緊。但凡學生有一丁點的問題,都會被我用“顯微鏡”無限放大,之後對學生進行深入交流,自然少不了個別批評教育和“班級大會”。學生對我那是緊閉心扉的,常害怕。每次學生見到我,都繞著道走。有一個星期天的晚自習,學生們籌備了聯歡會,搞得有聲有色。連班上那個平時不怎麼說話的小王同學,也在上講臺去講了一個笑話,把大家逗得前仰後合。我滿懷好奇想去參加,就在我推開教室門的那一剎那,原本還在“嘰嘰喳喳”的學生,頓時就“鴉雀無聲”一本正經地坐好,僵在座位上,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用“老鼠見到貓”來形容那一刻的我和學生,那就再合適不過了。這件事帶給我深深的思考:我大事小事自己抓,學生怕,自己累,效果差,為什麼呢?我為什麼得不到孩子們的“心”呢?我試著自己去反思成長。我需要什麼?我做了什麼?學生需要什麼?我給了什麼?當我去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的時候,我發現“緊閉的心靈是無法教育好的。”

【“用”心】

於是,我找到了一面“鏡子”,從裡面看到了自己和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是向陽的花,都是向上的樹。作為園丁的老師,只需要根據他們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支出和鼓勵,讓他們自由成長,那就夠了。我試著敞開自己的心扉,也試著走近學生們的心靈,走進他們的世界。沒想到,效果卻出奇的好,自己也輕鬆快樂了許多。當我放下身段,放下姿態,和孩子們對視的時候,我更能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更能理解孩子們的需要,更能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從此,校園裡多了我和孩子們一起觀察的專注,多了我和孩子們一起唱歌的快樂,多了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的認真,多了我和孩子們一起鍛鍊的堅持,多了我和孩子們一起爭辯的激烈······說來也怪,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更加輕鬆了,學生跟我更親了,教學的效果也更好了。太多的改變,太多的感動,源於心靈的敞開。

【“放”心】

現在的我依然帶著“顯微鏡”在工作。我享受著為人師的喜悅和快樂,收穫著學生和家長對我滿滿的愛。“真心育真人。”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的,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當我們老師用溫暖的心去教育孩子的時候,這份溫暖的感覺會被無限的放大。透過顯微鏡,我看到學生成長中發出的新芽,長出的新葉,抽出的新枝,我看到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有個小夥子去買碗,他自己順手拿起一隻碗,碰了所有的碗,聲音都非常沉悶、渾濁。老闆捧出了自認為是最好的碗,聲音還是那種渾濁。老闆很是納悶,就問他:“你拿著手中的這隻碗去碰別的碗,是什麼意思?”夥子告訴老闆,一位長者告訴他挑碗的訣竅,當一個碗和另一個碗碰,聲音悅耳就是一隻好碗。老闆重新拿起一隻碗遞給他說:“小夥子啊,你拿這隻碗去試試看,保證讓你挑中自己滿意的碗。”這個小夥子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非常奇怪,他碰的每一隻碗都發出清脆的響聲。老闆笑著說:“道理很簡單,你剛才拿來試碗的這隻碗本來就是次品,你用它試碗,那聲音一定是渾濁的。你想得到一隻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隻也是好碗啊。”

作為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和學生們在一起,我會永遠年輕。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讓我知道“愛是根本,心是通道,互動是前提。”讓我們不斷學習,提升自己,讓老師和學生一起奏出和諧美妙的生命之歌。

(本期信息由玉溪市教育局監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