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瓷器鉴赏

精美瓷器鉴赏

如图所示这件清代德化窑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盘,宽板沿、弧壁、平底,足墙内斜。胎骨洁白呈糯米质,釉面晶莹肥厚,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花色淡雅泛灰,盘内底中央采用双勾平涂画法绘折枝花卉和一朵小菊花,周围连续十段弧形纹,内布鱼鳞锦,口沿内壁二十开光,每开光分别装饰折枝花卉与鱼鳞锦、万字及杂宝图案,互相对称列置。

这件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盘在外销瓷中被称为“克拉克瓷”,日本学者称之为“芙蓉手”,此类开光花卉纹盘为清顺治到康熙年间福建德化窑制品。

“克拉克瓷”的称呼由来已久,早在万历三十年(1602)和三十一年(1603),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先后从中国贩来的大宗商品(主要是万历年生产的瓷器)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的瓷器被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受到众人追捧,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争相购买,于是这种瓷器不胫而走,在欧洲引起轰动。由于这批中国的瓷器是从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上得到的,产地不明,在荷兰又是首次亮相,所以此类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其实早在16世纪,中国的此类瓷器已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中使用。不过,经过那两场拍卖活动,克拉克瓷声誉日隆,并走红整个欧洲以及世界,“克拉克瓷”一度是欧洲人、阿拉伯人、非洲人以及东南亚各国皇室与平民所钟爱的珍宝,成为身份的象征。

克拉克瓷在世界陶瓷史上是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一方面,克拉克瓷的输出,促进了中国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其作为文化使者,传播了中国文化,并进一步影响了欧洲的艺术从巴洛克风格转变成洛可可风格。另一方面,欧洲人对克拉克瓷的喜爱以及贩运克拉克瓷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导致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波斯等国纷纷对克拉克瓷进行仿制,这种大规模的仿制促进了欧洲陶瓷产业的发展,最终生产出真正的瓷器。

精美瓷器鉴赏

有关木理纹器,汪庆正在其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中云:“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以红、黑两种不同的釉色绘成木理纹,有的还作藤条紧固装饰,制作十分逼真,远看乍望俨若木制器皿。常见器物有笔筒、笔搁等小件,也有大型的仿木桶。并有以木纹釉作座子配粉彩、茶叶末等花盆、瓶、缸等器物。”

由上可知,这类木理纹釉的雍乾之物,通常是些小件器,而且,多属官窑器。此件木理纹釉作品,口径39厘米,底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系北京翰海1997年春第1031号拍品,当时估价22—30万元,以19.8万元成交。很显然,拍卖行的估价恰到好处,既留有竞价空间,又吸引了买家。而买主独具慧眼,抓住机遇,在对手未省悟的一瞬间,获得了可遇不可求的稀罕名品。

关于木盆式样的大鱼浅,笔者20多年前曾很费力地从江苏如皋搬回上海一件,自以为是件雍正朝的青花莲池纹大盆,并未在意。后嫌其占地方,得而复失,才刻骨铭心。这类鱼浅,实际上是集观赏与休闲养性等功能为一体的鱼缸,品种很多,希望有缘者切莫错失良机。

精美瓷器鉴赏

兰溪市博物馆藏嵩山窑执壶

在浙江金华兰溪市东北部柏社乡,有一座北宋青瓷窑址——嵩山窑,位于嵩山水库边上。该窑址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左右,堆积层约80厘米,可见其烧造时间不长。窑址除了匣钵、垫圈外,瓷片较少,可以得知此窑址成品率较高。由于当年做嵩山水库,部分窑址包括窑头已经破坏。197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来考察嵩山窑后认为该窑研究对金华地区古陶瓷的历史和中国青瓷的发展有较重要的文物价值。2010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冯小琦等一行实地考察了兰溪市保单位———嵩山窑址,对古窑址堆积层进行了初步的考古挖掘。考察专家认为,嵩山窑址时代较早,瓷件遒劲粗放、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据了解,兰溪柏社乡的青珠山村嵩山古窑址始于五代至北宋年间,器物有碗、杯、盏托、执壶、瓶、罐、水盂和扣盘等。瓷器大多有装饰纹,题材有莲花流云、水草、牡丹和弦纹等;造型有喇叭口、曲流、圆腹执壶等。1980年,嵩山古窑址出土的瓷片曾到英国参加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

该窑址位于海拔500米的嵩山上,在目前发现的婺州窑中海拔也是最高的一座窑址。当年在这么高的地方选择建窑,而且通过兰江水系外销到日本、南洋等地,也是陶瓷史上的一个谜。

精美瓷器鉴赏

图1

精美瓷器鉴赏

图2

精美瓷器鉴赏

图3

精美瓷器鉴赏

图4

精美瓷器鉴赏

图5

清代中晚期,上层社会中兴起了一股“好古”之风,这与乾嘉时期以来的金石考据学兴盛有很大关系。“金石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是青铜器,因此那时青铜器越来越受到士大夫们的重视与偏爱,青铜器图案也被广泛用于绘画、瓷器装饰等艺术品上,这类图案也被称为“博古图”。本文来介绍一件清代光绪时期的蓝釉博古图杏圆贯耳瓶。

这件蓝釉博古图杏圆瓶高32.8、口径11.1、底径12.8厘米。瓶作方体,直口,口至肩部委角,鼓腹,四方圈足,颈部置一对贯耳,腹部前后两面有杏核状凸起。瓶胎体厚重,瓶身外壁施蓝釉,瓶内壁和外底部施白釉。此瓶最引人注意之处是瓶身四面各以金彩绘一件青铜器图案,分别是:提梁活链式壶(图1)、提梁卣(图2)、铺首大口尊(图3)、四扁足方鼎(图4)。瓶底部有青花蓝料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图5)。

关于所绘这四件青铜器,很值得一说。第一件,提梁带活链式的铜壶,为战国至汉代时期较为常见的铜壶造型,汉代铜器中见有这类下承三足的铜壶;第二件,提梁卣为西周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型,特别是提梁与肩部连接处绘一对铺首,惟妙惟肖,以及垂腹造型都与真器非常相似;第三件,青铜尊腹部绘云雷地纹和夔龙纹饰,而肩部置一对铺首,为商代典型风格,比如著名的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第四件,扁足式方鼎为商代常见造型,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曾出土过类似的扁足方鼎。分析瓷瓶上所绘青铜器,皆有原形可寻,绝非臆造,想必当时制瓷艺人们应该是参考了实物或收藏图录所绘,也可见晚清社会对于商周青铜器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

蓝釉金彩,是清末瓷器较为常见的品种之一,蓝釉一般色泽较深。艳丽夺目、成色足赤的金彩一般仅用于官窑瓷器上,普通的民窑瓷器则多用成色欠佳的洋金彩,色调鲜亮,具有现代金彩的特点。

杏圆瓶是清代经典的瓷器器型之一,因腹部两面装饰杏核状凸起而得名,器型秀美。一般认为杏圆瓶的造型最早出现于清代雍正时期,之后历朝均有烧造,尤其是清代晚期最为流行,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就曾介绍过一件同治款窑变釉杏圆贯耳瓶。

另值得一说的是,杏圆瓶基本肩部都置一对贯耳,所以也称“杏圆贯耳瓶”。“贯耳”是指竖直贯通的管状耳,此形制由来已久,与投壶器型的演变有关。投壶是汉唐时期一种投掷游戏中使用的器具,比赛者从远处将箭矢掷向投壶中,汉代投壶还没有贯耳,晋唐以后的投壶则在颈部增设了两个贯耳,壶口与贯耳都是掷箭矢的目标,以丰富投壶游戏的花样。此后,贯耳渐渐成为瓷器的一种装饰,这类瓶即称为“贯耳瓶”,宋元时期和清代都很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