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瓷器鑑賞

精美瓷器鑑賞

如圖所示這件清代德化窯青花錦地開光花卉紋盤,寬板沿、弧壁、平底,足牆內斜。胎骨潔白呈糯米質,釉面晶瑩肥厚,釉色白中閃青,青花花色淡雅泛灰,盤內底中央採用雙勾平塗畫法繪折枝花卉和一朵小菊花,周圍連續十段弧形紋,內布魚鱗錦,口沿內壁二十開光,每開光分別裝飾折枝花卉與魚鱗錦、萬字及雜寶圖案,互相對稱列置。

這件青花錦地開光花卉紋盤在外銷瓷中被稱為“克拉克瓷”,日本學者稱之為“芙蓉手”,此類開光花卉紋盤為清順治到康熙年間福建德化窯製品。

“克拉克瓷”的稱呼由來已久,早在萬曆三十年(1602)和三十一年(1603),葡萄牙克拉克港的兩艘商船先後從中國販來的大宗商品(主要是萬曆年生產的瓷器)被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截獲。船上的瓷器被運往荷蘭的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拍賣,受到眾人追捧,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爭相購買,於是這種瓷器不脛而走,在歐洲引起轟動。由於這批中國的瓷器是從葡萄牙克拉克號商船上得到的,產地不明,在荷蘭又是首次亮相,所以此類瓷器被稱為“克拉克瓷”。其實早在16世紀,中國的此類瓷器已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中使用。不過,經過那兩場拍賣活動,克拉克瓷聲譽日隆,並走紅整個歐洲以及世界,“克拉克瓷”一度是歐洲人、阿拉伯人、非洲人以及東南亞各國皇室與平民所鍾愛的珍寶,成為身份的象徵。

克拉克瓷在世界陶瓷史上是有重要影響和地位的。一方面,克拉克瓷的輸出,促進了中國製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其作為文化使者,傳播了中國文化,並進一步影響了歐洲的藝術從巴洛克風格轉變成洛可可風格。另一方面,歐洲人對克拉克瓷的喜愛以及販運克拉克瓷所帶來的巨大利潤,導致葡萄牙、荷蘭、德國、英國、波斯等國紛紛對克拉克瓷進行仿製,這種大規模的仿製促進了歐洲陶瓷產業的發展,最終生產出真正的瓷器。

精美瓷器鑑賞

有關木理紋器,汪慶正在其主編的《簡明陶瓷詞典》中雲:“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官窯以紅、黑兩種不同的釉色繪成木理紋,有的還作藤條緊固裝飾,製作十分逼真,遠看乍望儼若木製器皿。常見器物有筆筒、筆擱等小件,也有大型的仿木桶。並有以木紋釉作座子配粉彩、茶葉末等花盆、瓶、缸等器物。”

由上可知,這類木理紋釉的雍乾之物,通常是些小件器,而且,多屬官窯器。此件木理紋釉作品,口徑39釐米,底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系北京翰海1997年春第1031號拍品,當時估價22—30萬元,以19.8萬元成交。很顯然,拍賣行的估價恰到好處,既留有競價空間,又吸引了買家。而買主獨具慧眼,抓住機遇,在對手未省悟的一瞬間,獲得了可遇不可求的稀罕名品。

關於木盆式樣的大魚淺,筆者20多年前曾很費力地從江蘇如皋搬回上海一件,自以為是件雍正朝的青花蓮池紋大盆,並未在意。後嫌其佔地方,得而復失,才刻骨銘心。這類魚淺,實際上是集觀賞與休閒養性等功能為一體的魚缸,品種很多,希望有緣者切莫錯失良機。

精美瓷器鑑賞

蘭溪市博物館藏嵩山窯執壺

在浙江金華蘭溪市東北部柏社鄉,有一座北宋青瓷窯址——嵩山窯,位於嵩山水庫邊上。該窯址面積約有五百平方米左右,堆積層約80釐米,可見其燒造時間不長。窯址除了匣缽、墊圈外,瓷片較少,可以得知此窯址成品率較高。由於當年做嵩山水庫,部分窯址包括窯頭已經破壞。197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來考察嵩山窯後認為該窯研究對金華地區古陶瓷的歷史和中國青瓷的發展有較重要的文物價值。2010年,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秘書長、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馮小琦等一行實地考察了蘭溪市保單位———嵩山窯址,對古窯址堆積層進行了初步的考古挖掘。考察專家認為,嵩山窯址時代較早,瓷件遒勁粗放、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據瞭解,蘭溪柏社鄉的青珠山村嵩山古窯址始於五代至北宋年間,器物有碗、杯、盞託、執壺、瓶、罐、水盂和扣盤等。瓷器大多有裝飾紋,題材有蓮花流雲、水草、牡丹和絃紋等;造型有喇叭口、曲流、圓腹執壺等。1980年,嵩山古窯址出土的瓷片曾到英國參加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

該窯址位於海拔500米的嵩山上,在目前發現的婺州窯中海拔也是最高的一座窯址。當年在這麼高的地方選擇建窯,而且通過蘭江水系外銷到日本、南洋等地,也是陶瓷史上的一個謎。

精美瓷器鑑賞

圖1

精美瓷器鑑賞

圖2

精美瓷器鑑賞

圖3

精美瓷器鑑賞

圖4

精美瓷器鑑賞

圖5

清代中晚期,上層社會中興起了一股“好古”之風,這與乾嘉時期以來的金石考據學興盛有很大關係。“金石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是青銅器,因此那時青銅器越來越受到士大夫們的重視與偏愛,青銅器圖案也被廣泛用於繪畫、瓷器裝飾等藝術品上,這類圖案也被稱為“博古圖”。本文來介紹一件清代光緒時期的藍釉博古圖杏圓貫耳瓶。

這件藍釉博古圖杏圓瓶高32.8、口徑11.1、底徑12.8釐米。瓶作方體,直口,口至肩部委角,鼓腹,四方圈足,頸部置一對貫耳,腹部前後兩面有杏核狀凸起。瓶胎體厚重,瓶身外壁施藍釉,瓶內壁和外底部施白釉。此瓶最引人注意之處是瓶身四面各以金彩繪一件青銅器圖案,分別是:提樑活鏈式壺(圖1)、提樑卣(圖2)、鋪首大口尊(圖3)、四扁足方鼎(圖4)。瓶底部有青花藍料書“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圖5)。

關於所繪這四件青銅器,很值得一說。第一件,提樑帶活鏈式的銅壺,為戰國至漢代時期較為常見的銅壺造型,漢代銅器中見有這類下承三足的銅壺;第二件,提樑卣為西周時期最典型的青銅器型,特別是提樑與肩部連接處繪一對鋪首,惟妙惟肖,以及垂腹造型都與真器非常相似;第三件,青銅尊腹部繪雲雷地紋和夔龍紋飾,而肩部置一對鋪首,為商代典型風格,比如著名的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尊;第四件,扁足式方鼎為商代常見造型,比如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就曾出土過類似的扁足方鼎。分析瓷瓶上所繪青銅器,皆有原形可尋,絕非臆造,想必當時制瓷藝人們應該是參考了實物或收藏圖錄所繪,也可見晚清社會對於商周青銅器已有了較為深入的認知。

藍釉金彩,是清末瓷器較為常見的品種之一,藍釉一般色澤較深。豔麗奪目、成色足赤的金彩一般僅用於官窯瓷器上,普通的民窯瓷器則多用成色欠佳的洋金彩,色調鮮亮,具有現代金彩的特點。

杏圓瓶是清代經典的瓷器器型之一,因腹部兩面裝飾杏核狀凸起而得名,器型秀美。一般認為杏圓瓶的造型最早出現於清代雍正時期,之後歷朝均有燒造,尤其是清代晚期最為流行,耿寶昌在《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就曾介紹過一件同治款窯變釉杏圓貫耳瓶。

另值得一說的是,杏圓瓶基本肩部都置一對貫耳,所以也稱“杏圓貫耳瓶”。“貫耳”是指豎直貫通的管狀耳,此形制由來已久,與投壺器型的演變有關。投壺是漢唐時期一種投擲遊戲中使用的器具,比賽者從遠處將箭矢擲向投壺中,漢代投壺還沒有貫耳,晉唐以後的投壺則在頸部增設了兩個貫耳,壺口與貫耳都是擲箭矢的目標,以豐富投壺遊戲的花樣。此後,貫耳漸漸成為瓷器的一種裝飾,這類瓶即稱為“貫耳瓶”,宋元時期和清代都很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