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原標題《集會、展、賽、獎於一體的環保論道平臺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年科學技術年會”在合肥召開》

本刊記者 鄭挺穎 葉曉婷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8月3日,“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開幕式在安徽合肥舉行

8月3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年科學技術年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大劇院盛大開幕。會議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王志華主持。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安徽省副省長周喜安、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中國工程院的劉文清院士、任南琪院士、張偲院士及吳豐昌院士,生態環境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陸新元和任官平,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周琪、歐盟環境總署技術官員米歇爾·加拉托拉、英國自然環境委員會委員戈登·麥克格雷戈等領導和中外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本屆年會為期3天,以“助推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為主題,2500餘位中外專家學者、管理人員、企業家代表匯聚於此,交流學術進展,探討科技創新,展示綠色技術,共商合作之道,以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在“2018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上致辭。

黃潤秋:生態文明思想的“八個觀”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在開幕致辭中談到,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歷程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意義最深的一次歷史性盛會,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黃潤秋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集中體現在“八個觀”: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深邃歷史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

4道大法加持 攻克汙染防治硬骨頭

“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黃潤秋強調,生態環保科技創新要服務於環境管理決策,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能力保障,他提出了4點要求。

一是以科技創新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管理部門要加快制訂引導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政策法規,加大資金投入,優先扶持低碳、環保、清潔、循環技術的研發和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企業要應用綠色生產工藝,建設綠色供應鏈,增加綠色產品研發、供給;同時,增強綠色技術和產品的科普宣傳,引導公眾綠色消費。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基礎和應用研究:抓好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等重點科研項目,強化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和集成示範;突破以質量為約束的汙染負荷削減關鍵難題,形成全過程汙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修復技術體系,提出解決區域流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使科技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支撐作用得到提升。

三是服務環境管理決策,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針對環境質量標準制訂的科學基礎問題,完善環境基準理論、技術與方法,建立國家環境基準體系。在生態保護紅線、排汙許可、監測改革、損害賠償、環境風險識別和風險防控,以及生態監測網絡建設等方面做好科技支撐服務工作,提升環境管理能力。

四是提升生態環保科技創新能力,強化“成果轉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通“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管理支撐-產業培育”的創新鏈條。此外,還應加強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和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建立開放的科研數據共享平臺,建立協作網絡、促進資源共享和利用。黃潤秋理事長還強調,應從青年著手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和學科交叉、基礎寬厚、思維創新的複合型人才,創建有擔當的生態環保科技生力軍。

新增“一帶一路”分會等7個分支機構

黃潤秋還介紹,今年恰逢我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也迎來40歲生日,學會與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步發展,已成長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的學術社團。

自去年年會以來,學會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保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核心,全力推進“大學術、大傳播”體系建設,積極承接政府轉移職能;不斷提升會員服務,充分發揮了聯繫生態環保科技工作者的平臺作用;同時加強青年人才培養託舉力度,為其成長髮展鋪路搭橋;此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舉辦或承辦國際學術會議、組織會員出國交流考察、延攬中外知名生態學家籌辦英文期刊等,對外講好中國生態環保故事,多方面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黃潤秋理事長透露,在本屆年會前夕舉行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六次常務理事會和第三次理事會上,各位常務理事和理事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獻計獻策,增選中國環境規劃院王金南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吳豐昌院士為該學會的副理事長,增補了彭賓等4位理事,同時審定成立青年科學家分會、“一帶一路”分會,臭氧汙染、生態地質環境、輻射環境、放射性廢物、北極圈環境專委會等7個分支機構。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開幕式上,安徽省副省長周喜安致開幕辭。

年會為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積聚智力支持

安徽省副省長周喜安在開幕致辭中談到,安徽已培育形成加快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各種動能和力量,近年來,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據周喜安介紹,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指出,安徽山水資源豐富,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安徽省高位推動,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環境保護委員會,省委書記和省長親自擔任委員會主任;今年上半年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作會議,出臺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政策。截至7月底,該省PM2.5濃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8%,優良天數比例同步提高6.2個百分點,全省水體、水質重點好轉,地表水水質優質比例逐年提升,劣五類水的比例逐年下降。周喜安還談到,安徽省積極創新,率先在全國試行試點,使水生態環境的試點工作入選中央改革辦評選的全國十大改革案例。

“這次年會在安徽舉辦,為我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近距離的學習機會和體驗,安徽省有關部門要倍加珍惜,認真學習,為譜寫安徽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積聚更多智慧和智力支持。”周喜安表示。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有42個項目獲評“2017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豐富多樣的獎項鼓勵理論與實踐創新

開幕式上,主辦方還頒發了多個獎項。

有42個項目獲評“2017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城市大規模再生水系統多屏障高標準水質保障技術及應用”等3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的人群暴露與健康風險評估技術”等38個項目獲得二等獎,“自然生態保護”獲得科普類獎。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王志華介紹,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學會對近兩年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環境類科技獎項目以及該會鑑定過的科技成果項目,進行跟蹤和評估,根據轉化應用效果,從中遴選出了“工業聚集區汙水深度淨化新型技術”等36項環保科技創新實用成果,頒發“2018年度環保科技創新實用成果獎”。

值得一提的是,為激發青年環保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活力,鼓勵青年人才脫穎而出,該學會不久前創設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今年經過嚴格評審,從82位經分支機構、地方學會、專家和常務理事提名推薦的候選人中,評出了30位“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人,其中8位獲金獎、22位被評為“優秀獎”。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還組織專家評審,從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投稿論文裡評選出優秀論文,在年會上向作者頒發了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2018)光大環保優秀論文獎”。

會上還頒發了“2018年度全國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和 “《中國環境科學》2017年度十佳優秀論文獎”等獎項。為促進環境類專業畢業生理論水平與工程實踐能力持續提高,向業界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從2017年開始,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共同主辦了全國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徵集與評選活動。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在“2018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上,作題為《大氣環境立體監測技術新進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在“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上談南海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吳豐昌,在“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上作主

中外專家主旨演講介紹前沿科技成果

此次年會還設有開幕式特邀主旨報告會,中國工程院劉文清院士、張偲院士、吳豐昌院士,圍繞“大氣環境立體監測技術新進展”“南海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國環境基準初步思考”等議題分別進行主旨演講,專家們結合豐富的圖表、動圖、視頻等方式,生動展示了自己團隊在環境監測、海洋生態修復所做的前沿創新性研究成果,對我國環境基準設置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召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

歐盟環境總署技術官員米歇爾•加拉托拉在“2018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上進行主旨演講

歐盟環境總署技術官員米歇爾·加拉托拉的演講題目為《歐洲環境足跡:方法論框架與政策展望》,他總結了歐洲過去8年環境足跡工作的研究進展。他談到,環境足跡是促進循環經濟的有效工具,歐盟開發了一些足跡模型,如生命週期影響評價模型、氣候變化影響模型等,並提供了近9000個數據庫(包含塑料、化學品等項),免費給各個成員國使用。

報告會結尾,江蘇徐州科融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毛鳳麗,作了題為《環保與資本相結合,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主旨發言。

集“會展賽獎”於一體的環保盛宴

每年一屆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是我國環保科技領域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盛會,也是我國環保科技成果轉化和集中展示的平臺。自2002年恢復舉辦以來,該年會緊緊圍繞國家環保中心工作和環境科技前沿,組織國內外環保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研討,獲得環保科技界、相關部門和行業的認可,迄今已走過17個年頭。

今年年會安排了36個分會場、5個論壇、1個青年專場、4個研修班、1個競賽,以及科技成果展,是個集會、展、賽、獎於一體、融合雄厚智力資源的大平臺,方便與會者就環境創新技術與管理對策等進行深入切磋。

據瞭解,此次會議更加註重發揮科學家在學術交流中的主體地位,有13個分會場由科學家自主開設、自發組織。此外,相比往年,此次年會主辦方邀請了更多國際同行參會,安排了“一帶一路”環境科技創新與合作國際論壇。同時,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還努力為青年科學家搭建舞臺,除了設置青年專場,還在其他分會場邀請了許多青年科學家作報告。該學會表示,在推動需求對接和成果轉化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設置了生態環保科技成果展、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成果展、生態環境保護CEO圓桌會議等活動。

本屆年會的聯合主辦單位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共合肥市蜀山區委員會、合肥市蜀山區人民政府、安徽大學。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