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内容导图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地处榆树市西北部弓棚镇水泉村。2012年武龙中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校长——郭立国,他不走寻常路,用超前大胆的信息思维的使用土法创新,实现了信息化“逆袭”的传奇。

近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秉承“创新发展、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打造数字校园,培养智慧人才,创建现代化农村名校”为办学目标,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切入点,立足农村实际定规划,自主创新抓建设,驱动应用促提升,内涵发展提质量,神奇地迎来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春天。

不走寻常路,创建团队,助力农村教育

2012年以前,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校舍陈旧,设施设备老化;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失衡,教师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70%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原始学历低,专业不对口;办学规模小,教育质量低,生源外流现象严重。

郭立国刚刚担任校长,就想用教育的新思维改变农村学校的现状。当时缺少资金、缺少支持,面对困难,郭校长不是安于现状而是积极寻求办学出路,首先统一领导的思想建立一个懂技术的班子,确定了以教育信息化破解农村学校发展瓶颈的办学思路。

他坚信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一是通过共享名校网络课程资源,能帮助学校开齐开全课程,解决一些学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利用名师课堂资源和学科工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帮助其实现专业发展;三是通过资源共享,解决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使农村的孩子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破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难题。

郭校长眼中的希望,当时大多数人认为的妄想或是狂想。当时没有网络,没有设备,更没有经费,学校仅有的数字化设备是一台老式的投影仪和一台旧电脑。郭校长没有退缩,而是采取“土法上马”和班子成员一起动手逐步优化了原有的网络环境和硬件基础设施。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建设农村数字化校园。

  • 一是克服经费难题,创建校园网络环境。将学校原有的2M宽带,用多WAN口路由器叠加成了8M外网。


  • 二是土洋结合,自行组装,低成本实现多媒体班班通。


  • 三是自建班班土微格(简易录播)系统。为了收集课堂实录资源,用有拾音功能的摄像头与班级电脑相连,录制微课培训学生来操作录下每节新课,存储到生成性资源库中,有效解决了教师自听、自研、集研、边教边改的问题,满足学生课后再学习、分层教学或翻转课堂等使用。同时也是教学智慧管理的主要手段,学生录课无形中是对教师讲课提出了高要求,杜绝了教师上课随意的现象。


  • 四是自建微课录制室。为解决教师录微课常受干扰的问题,自己间隔录制室,内覆隔音板,做背景装专业照明及录音设备,配备电脑、摄像机、高拍仪、平板电脑和可汗式手写板等,建起了集所有录制方式于一体的专业微课录制直播室。

由于资金短缺,不可能建造高大上的录播系统。就在这种情况下,郭校长冥思苦想,晚上睡梦中的点子都起来马上记录下来。终于找到了少花钱建录播室的方法:购买罗技摄像头自己搭建简易使用的录播室。

刚刚建成时,同学们都非常兴奋,这回有自己上课的视频了。二年级,郑钧月和张庭月同学更是欣喜若狂,她俩主动申请担任班级录播员。培训时他俩认真听认真记,到班级认真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视频录制及上传。

通过视频录制不但学生听课更认真,无形中也是对教师讲课产生了约束力,随意讲课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录制后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供教师查阅和领导查课。教师查阅能找到不足及时改进,领导抽查能发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存在的缺点。2013年3月由信息教师韩琳倡导成立了“视频编辑活动社团”,社团成立后,韩老师定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郑钧月、张庭月、朱凯侨同学学习的最细心,很快就学会了视频的编辑,还自己设计了片头,把班级录制的视频按知识点编辑,规范的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方便了自己和同学的复习巩固,课上传到网上家长也可以随时观看,起到了家长监管课堂的效果,班级录制已起到了多赢的作用。土土的“微格”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桃李天下仍奉献 与时俱进写新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校园中已经萌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最薄弱的,而且一直到今天都是最难办的。学校有30位任课教师,最年轻的老师也将近四十岁了,其中五十岁以上的占了一半,而五十五岁以上的已达到五人。农村教师的特点是家里还有土地,还要干农活、种庄稼,放下锄头和镰刀,到教室就要拿起鼠标操控电脑上课。

物理教师高占林,男,今年57岁,从事物理教学35年,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一只粉笔加一块黑板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深受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而面对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手段就茫然了。通过郭校长多次的教师培训,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意识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深受以校长带头的领导班子的影响。在家拿起锄头镰刀,在校开始使用鼠标。通过小组的带动,新老教师结对子,信息技术能力一日比一日强。平时课堂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熟练,课件制作能够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融入之中。在每学年学校举办的基准课验收中,高占林老师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的深度融合,都有新亮点。在2015年学校自筹自建的智慧教室,这一举措又给高占林老师带来了新的曙光,他自己平时总说:“我施展才华的天地又有了!”2015年4月,吉林省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在校召开,高占林老师作为老教师的代表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电子书包课,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和赞许,五十几岁的老教师能上电子书包课,真是不敢想象。榆树电视台记者采访过程中他说:“电子书包课,转变了学生不爱学习的状态,现在学生们能够主动地探究,能够自主学习了。”2016年9月我校获得了“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最佳团队奖,高占林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上台领奖,他坦言说“信息技术给我们农村一所普通中学创造了一个传奇!”其实他自身又何尝不是一个传奇呢?

这就是“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 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图1:老教师高占林的电子书包课堂

学校教历史的一位老教师—— 韩萍,男,54岁,民师转正。不但干农活是一把好手,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也是一把好手。由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到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榆树市电视台采访过程中,他自豪地说:“传统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但学到知识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制作的课件、微课在7-9年级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图2:韩萍老师用新式多媒体及多种资源上课

英语教师齐彩玲,女,今年53岁,马上就要退休了,身体一直不好,雷诺士综合症困扰了了她很多年,手苍白、麻木,有时无知觉。有人对她说教点没有升学任务的学科算了,她却反驳道“不用计算机上英语课,不是我一辈子教学的遗憾吗?”通过培训、小组合作、结对子,现在自己同样可以制作课件了,每做一个课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邬丽萍老师的电子书包课堂,增大了容量,深化了知识,拓展了范围,内涵深,意义大;杨立娟老师的微课使用,化繁为简,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正是这些老教师的一份执着,一份热情,一份对事业无私的爱,对家乡孩子的期盼,才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不断的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才会出现年轻教师带头干、中年教师争着干,老教师比着干的良好局面,数字校园建设缺少不了每一位教师的无私奉献!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图3:“吉林好人最美教师”的报道画面

科技支撑学习,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的遍地开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微机室又是学生虚拟实验的殿堂。化学教师许照明,男,43岁,经常通过学科虚拟实验软件平台,带领学生自己动手高度仿真操作,学生边操作教师边指导,同时利用自组的简易多媒体和自制的移动展架,随机投放任何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过程,便于师生互动、互相学习、教师进一步指导操作等。这样既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又有效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使我们的实验课变得更丰富多彩。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自筹自建了智慧教室,许照明老师为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师生现场共同制作课件、学件、师生、生生互动及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创客式活动。

一个校长,一种精神,一个联盟

郭立国校长探索本土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高校企业的密切关注和充分认可。2015年4月,在学校召开了全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现场会。郭立国校长于2015年5月,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校长论坛”上做了题为《一所乡村中学的教育信息化逆袭》演讲,掌声雷动。同年6月份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得到了杜占元副部长的认可并指出武龙中学经验做法值得向全国推广。同年12月10日在广东佛山南海区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做主题发言,得到了刘利民副部长等领导的肯定。目前郭校长到全国省市县区做报告或经验介绍近100余次。学校还接待了17个省市,300多个县区,4000余人到校考察。

为推广学校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全省农村薄弱校改革,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成立“武龙中学数字校园联盟”的通知》在每个县区推选1所农村学校加入联盟,以“武龙中学数字校园联盟”为依托,开展吉林省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支持行动。

  • 一是政企合作,为联盟校提供免费的网络和云空间服务。吉林省电教馆与中国联通吉林分公司签订了“吉林省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支持行动备忘录”,为全省64所联盟校免费提供百兆带宽和云存储空间,免费期两年,为联盟校解决了互联网+教育的瓶颈问题。


  • 二是开发“武龙中学数字校园联盟社区”。依托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开发联盟专区促进联盟校间的强强联手、以强带弱、弱弱互促的高位均衡新路径。旨在开启“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模式推广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将优质资源覆盖到农村薄弱校。


  • 三是分片区开展巡讲。省电教馆依托全省电教支持服务体系分片区面向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线下培训,介绍武龙中学经验,推进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逐步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


  • 四是省电教馆联合东北师范大学组织专家团队。指导联盟校科学规划设计,因校制宜,形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在每个县区都埋下一颗“互联网+教育”的种子,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一校带多校、多校带区域”的远程联动模式,辐射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提升。

吉林省教育厅采取“政府组织引领、高校教研指导、企业支持服务”的“互联网+教育”的立体化协同运作模式,围绕武龙中学数字校园联盟,实施省市县校四级联动,加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榆树市教育局以武龙中学为核心,成立中学十校,小学十校联盟,全力打造“以点带线,由线成面”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长春市以武龙中学为中心推动区域十校联盟,快速启动,先行先试。全省联盟校间共建、共享、交流、研修活动不断推进,为广大师生搭建数字化应用环境。城市学校发挥优质资源与师资优势、农村学校创新建设思路,实现全省各区域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教育信息化新局面,初步实现了教育的高位均衡。

教育在飞速发展,停留就会落后,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总是在路上。方法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全体武龙人将不断地学习,不断进取,选择适合农村初中发展的方法,走出一条符合学校特点的信息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