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宏圖在胸求高遠 數字校園入農村(吉林省榆樹市武龍中學)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內容導圖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榆樹市弓棚鎮武龍中學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初級中學,地處榆樹市西北部弓棚鎮水泉村。2012年武龍中學來了一個不尋常的校長——郭立國,他不走尋常路,用超前大膽的信息思維的使用土法創新,實現了信息化“逆襲”的傳奇。

近年來,在各級主管部門及有關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秉承“創新發展、智慧育人”的辦學理念,以“打造數字校園,培養智慧人才,創建現代化農村名校”為辦學目標,以數字校園建設為切入點,立足農村實際定規劃,自主創新抓建設,驅動應用促提升,內涵發展提質量,神奇地迎來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春天。

不走尋常路,創建團隊,助力農村教育

2012年以前,學校辦學條件落後,校舍陳舊,設施設備老化;師資力量薄弱,年齡結構失衡,教師年齡偏大。專業結構不合理,70%的教師沒有受過正規的師範教育,原始學歷低,專業不對口;辦學規模小,教育質量低,生源外流現象嚴重。

郭立國剛剛擔任校長,就想用教育的新思維改變農村學校的現狀。當時缺少資金、缺少支持,面對困難,郭校長不是安於現狀而是積極尋求辦學出路,首先統一領導的思想建立一個懂技術的班子,確定了以教育信息化破解農村學校發展瓶頸的辦學思路。

他堅信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解決學校面臨的實際困難:一是通過共享名校網絡課程資源,能幫助學校開齊開全課程,解決一些學科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二是利用名師課堂資源和學科工具,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幫助其實現專業發展;三是通過資源共享,解決農村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使農村的孩子能享受到和城裡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破解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的難題。

郭校長眼中的希望,當時大多數人認為的妄想或是狂想。當時沒有網絡,沒有設備,更沒有經費,學校僅有的數字化設備是一臺老式的投影儀和一臺舊電腦。郭校長沒有退縮,而是採取“土法上馬”和班子成員一起動手逐步優化了原有的網絡環境和硬件基礎設施。做到不花錢或少花錢建設農村數字化校園。

  • 一是克服經費難題,創建校園網絡環境。將學校原有的2M寬帶,用多WAN口路由器疊加成了8M外網。


  • 二是土洋結合,自行組裝,低成本實現多媒體班班通。


  • 三是自建班班土微格(簡易錄播)系統。為了收集課堂實錄資源,用有拾音功能的攝像頭與班級電腦相連,錄製微課培訓學生來操作錄下每節新課,存儲到生成性資源庫中,有效解決了教師自聽、自研、集研、邊教邊改的問題,滿足學生課後再學習、分層教學或翻轉課堂等使用。同時也是教學智慧管理的主要手段,學生錄課無形中是對教師講課提出了高要求,杜絕了教師上課隨意的現象。


  • 四是自建微課錄製室。為解決教師錄微課常受干擾的問題,自己間隔錄製室,內覆隔音板,做背景裝專業照明及錄音設備,配備電腦、攝像機、高拍儀、平板電腦和可汗式手寫板等,建起了集所有錄製方式於一體的專業微課錄製直播室。

由於資金短缺,不可能建造高大上的錄播系統。就在這種情況下,郭校長冥思苦想,晚上睡夢中的點子都起來馬上記錄下來。終於找到了少花錢建錄播室的方法:購買羅技攝像頭自己搭建簡易使用的錄播室。

剛剛建成時,同學們都非常興奮,這回有自己上課的視頻了。二年級,鄭鈞月和張庭月同學更是欣喜若狂,她倆主動申請擔任班級錄播員。培訓時他倆認真聽認真記,到班級認真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視頻錄製及上傳。

通過視頻錄製不但學生聽課更認真,無形中也是對教師講課產生了約束力,隨意講課的現象大大減少。學生錄製後上傳到學校資源庫,供教師查閱和領導查課。教師查閱能找到不足及時改進,領導抽查能發現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存在的缺點。2013年3月由信息教師韓琳倡導成立了“視頻編輯活動社團”,社團成立後,韓老師定期開展活動,在活動中鄭鈞月、張庭月、朱凱僑同學學習的最細心,很快就學會了視頻的編輯,還自己設計了片頭,把班級錄製的視頻按知識點編輯,規範的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方便了自己和同學的複習鞏固,課上傳到網上家長也可以隨時觀看,起到了家長監管課堂的效果,班級錄製已起到了多贏的作用。土土的“微格”蘊含著無窮的智慧。

桃李天下仍奉獻 與時俱進寫新篇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在校園中已經萌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是最薄弱的,而且一直到今天都是最難辦的。學校有30位任課教師,最年輕的老師也將近四十歲了,其中五十歲以上的佔了一半,而五十五歲以上的已達到五人。農村教師的特點是家裡還有土地,還要幹農活、種莊稼,放下鋤頭和鐮刀,到教室就要拿起鼠標操控電腦上課。

物理教師高佔林,男,今年57歲,從事物理教學35年,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一隻粉筆加一塊黑板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深受學生、家長、社會的好評。而面對多媒體這種現代化的手段就茫然了。通過郭校長多次的教師培訓,思想意識有了很大的轉變,意識到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深受以校長帶頭的領導班子的影響。在家拿起鋤頭鐮刀,在校開始使用鼠標。通過小組的帶動,新老教師結對子,信息技術能力一日比一日強。平時課堂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熟練,課件製作能夠把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融入之中。在每學年學校舉辦的基準課驗收中,高佔林老師的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的深度融合,都有新亮點。在2015年學校自籌自建的智慧教室,這一舉措又給高佔林老師帶來了新的曙光,他自己平時總說:“我施展才華的天地又有了!”2015年4月,吉林省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現場會在校召開,高佔林老師作為老教師的代表展示了一堂精彩的電子書包課,得到了上級領導的一致認可和讚許,五十幾歲的老教師能上電子書包課,真是不敢想象。榆樹電視臺記者採訪過程中他說:“電子書包課,轉變了學生不愛學習的狀態,現在學生們能夠主動地探究,能夠自主學習了。”2016年9月我校獲得了“吉林好人,最美教師”最佳團隊獎,高佔林老師作為教師代表上臺領獎,他坦言說“信息技術給我們農村一所普通中學創造了一個傳奇!”其實他自身又何嘗不是一個傳奇呢?

這就是“處三尺講臺,做功出力; 憑一腔熱血,放電發光。”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圖1:老教師高佔林的電子書包課堂

學校教歷史的一位老教師—— 韓萍,男,54歲,民師轉正。不但幹農活是一把好手,課件製作、微課製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也是一把好手。由粉筆加黑板的教學到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榆樹市電視臺採訪過程中,他自豪地說:“傳統的教學,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不但學到知識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愛國情懷。”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製作的課件、微課在7-9年級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圖2:韓萍老師用新式多媒體及多種資源上課

英語教師齊彩玲,女,今年53歲,馬上就要退休了,身體一直不好,雷諾士綜合症困擾了了她很多年,手蒼白、麻木,有時無知覺。有人對她說教點沒有升學任務的學科算了,她卻反駁道“不用計算機上英語課,不是我一輩子教學的遺憾嗎?”通過培訓、小組合作、結對子,現在自己同樣可以製作課件了,每做一個課件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鄔麗萍老師的電子書包課堂,增大了容量,深化了知識,拓展了範圍,內涵深,意義大;楊立娟老師的微課使用,化繁為簡,重點突出,實用性強。

正是這些老教師的一份執著,一份熱情,一份對事業無私的愛,對家鄉孩子的期盼,才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靈活的運用信息技術,不斷的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他們的事蹟、他們的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才會出現年輕教師帶頭幹、中年教師爭著幹,老教師比著乾的良好局面,數字校園建設缺少不了每一位教師的無私奉獻!

案例|宏图在胸求高远 数字校园入农村(吉林省榆树市武龙中学)

圖3:“吉林好人最美教師”的報道畫面

科技支撐學習,學生個性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在校園的遍地開花,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信息素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學校微機室又是學生虛擬實驗的殿堂。化學教師許照明,男,43歲,經常通過學科虛擬實驗軟件平臺,帶領學生自己動手高度仿真操作,學生邊操作教師邊指導,同時利用自組的簡易多媒體和自制的移動展架,隨機投放任何學生的實驗操作的過程,便於師生互動、互相學習、教師進一步指導操作等。這樣既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科學素養,又有效提升了實踐操作能力,使我們的實驗課變得更豐富多彩。

為進一步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激發創新意識、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自籌自建了智慧教室,許照明老師為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拓展學生創新思維,師生現場共同製作課件、學件、師生、生生互動及在做中學、學中做的創客式活動。

一個校長,一種精神,一個聯盟

郭立國校長探索本土化數字校園建設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門、高校企業的密切關注和充分認可。2015年4月,在學校召開了全省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現場會。郭立國校長於2015年5月,在青島“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校長論壇”上做了題為《一所鄉村中學的教育信息化逆襲》演講,掌聲雷動。同年6月份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上得到了杜佔元副部長的認可並指出武龍中學經驗做法值得向全國推廣。同年12月10日在廣東佛山南海區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現場會”上做主題發言,得到了劉利民副部長等領導的肯定。目前郭校長到全國省市縣區做報告或經驗介紹近100餘次。學校還接待了17個省市,300多個縣區,4000餘人到校考察。

為推廣學校經驗,以點帶面推進全省農村薄弱校改革,吉林省教育廳下發了《關於成立“武龍中學數字校園聯盟”的通知》在每個縣區推選1所農村學校加入聯盟,以“武龍中學數字校園聯盟”為依託,開展吉林省鄉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支持行動。

  • 一是政企合作,為聯盟校提供免費的網絡和雲空間服務。吉林省電教館與中國聯通吉林分公司簽訂了“吉林省鄉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支持行動備忘錄”,為全省64所聯盟校免費提供百兆帶寬和雲存儲空間,免費期兩年,為聯盟校解決了互聯網+教育的瓶頸問題。


  • 二是開發“武龍中學數字校園聯盟社區”。依託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在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開發聯盟專區促進聯盟校間的強強聯手、以強帶弱、弱弱互促的高位均衡新路徑。旨在開啟“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模式推廣和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將優質資源覆蓋到農村薄弱校。


  • 三是分片區開展巡講。省電教館依託全省電教支持服務體系分片區面向中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進行線下培訓,介紹武龍中學經驗,推進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應用,線上線下相結合,逐步探索“互聯網+教學”的新模式。


  • 四是省電教館聯合東北師範大學組織專家團隊。指導聯盟校科學規劃設計,因校制宜,形成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在每個縣區都埋下一顆“互聯網+教育”的種子,探索“互聯網+教育”模式下“一校帶多校、多校帶區域”的遠程聯動模式,輻射帶動區域教育信息化整體提升。

吉林省教育廳採取“政府組織引領、高校教研指導、企業支持服務”的“互聯網+教育”的立體化協同運作模式,圍繞武龍中學數字校園聯盟,實施省市縣校四級聯動,加快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榆樹市教育局以武龍中學為核心,成立中學十校,小學十校聯盟,全力打造“以點帶線,由線成面”的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模式。長春市以武龍中學為中心推動區域十校聯盟,快速啟動,先行先試。全省聯盟校間共建、共享、交流、研修活動不斷推進,為廣大師生搭建數字化應用環境。城市學校發揮優質資源與師資優勢、農村學校創新建設思路,實現全省各區域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教育信息化新局面,初步實現了教育的高位均衡。

教育在飛速發展,停留就會落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們總是在路上。方法決定成敗,思路決定出路。全體武龍人將不斷地學習,不斷進取,選擇適合農村初中發展的方法,走出一條符合學校特點的信息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