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村名是指一個有眾多居住戶的群落受特定的歷史、地理、文化、風格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是記錄歷史的活檔案,是一本敞開的有著重大學術價值的人文教科書,是民俗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碭山歷史悠久,自隋開皇十八年(599)設立碭山縣建制,縣名延續至今。經過長期歷史文化演變沉積,碭山縣的村名便帶上了浪厚的地方味、文化味、歷史味,而這些村名又從獨特的視角折射出碭山縣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和細細品味,其意蘊無窮。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縱現場山境內的村名,大致可分為以下七種:

1、以姓氏命名的村莊

碭山縣有一千七百多個自然村。以姓氏命名的村莊佔大多數,這是一種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採用的、最基本也是最普通的命名方式。一是直接以村中名門望族為開基人,姓氏後加一個村或莊字為名,如李莊、趙莊、張 莊、王莊、高在等不下九百多個自然村;二是村裡名門望族不止一家,就以兩個或多個姓氏為村莊命名,如楊柳莊、盧徐莊、張王莊、黃馬莊、胡 楊莊、朱紀莊、黃杜莊、張馬吳、朱李謝、劉王吳等大約四十餘個。應該說,這類村莊名稱是碭山境內村名的主流。以姓氏命名的村名雖然直接, 但弱點是重名的村子較多。前不久的考察顯示,碭山縣全境有二十九個王 莊,二十七個張莊,二十四個劉莊,二十一個李莊,十九個陳莊,十七個黃樓。為了區分這種重名的村莊,有的就在村名前冠以該村特點或地理方位,如前張樓、後劉屯、大李莊、小李莊、大王莊、小王莊等。另外還有 一種特殊的現象,就是在以姓氏定位村名時,不叫某某村,而是以“樓” 冠名,這些村莊未必有樓房,但還是喜歡以樓定村名,代表居住群落希冀 將來能夠住上大樓的良好願望。如黃樓、趙樓、朱樓、衡樓、王樓、李 樓、陳摟、成樓、劉樓、吳樓、蔣樓、孫樓、侯樓、王古樓、孫黑樓、汪大樓、朱小樓、劉暗樓、汪暗樓、張暗李樓、老邵樓、陳土樓、前張樓、 後於摟等等。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2、以黃河沿岸的歷史痕跡命名的村莊

沿黃河故道的村莊佔碭山全境的三分之一左右。歷史上,這裡受黃河氾濫影響,很多村莊取名便帶有明顯的黃河氾濫的歷史痕跡。例如堤口、灣、壩、套、崗、坑、窪、墩等村名,就體現出當時的自然環境。

明清兩代,朝廷對治理黃河非常重視,多次派一品大員監督治理,加固堤壩。如明萬曆年間右都御使兼工部左侍郎潘季馴,清康熙年間治對總督靳輔等,都對治理黃河做出過很大貢獻。但是,每逢汛期黃河決口的災害仍時有發生。每次決口,都會留下不少決潰的堤口,洪水過後,這種決 口也為居住在大堤兩側的人們提供了來往交通的方便,所以很多也便留了下來,造就了碭山境內很多叫堤口的村名。如(自西向東)楊堤口、丟堤口、孟堤口、趙堤口、黃堤口、劉堤口、蔣堤口、毛堤口等。夾堤子(在唐寨鎮)則是兩道黃河大堤之間的一段附加的擋水堤。灣、壩、崗、套、 坑、窪、墩的村名,也明顯帶有黃河氾濫的印跡。如:陸灣、王灣、梨花 灣、劉堤灣等(當初黃河的一個港灣),潘壩、邵壩、嶽莊壩等(沿黃河大堤又築的一條攔河壩)蘇崗、趙崗等(黃河氾濫時淤積成的一處高崗)葛套、胡套、範套、戚套、套裡朱莊、王套涯子等(套,辭海中解釋為綠林好漢臨河嘯聚的寨子,這裡指三面環水臨河而居的村莊),段雙坑、喪坑、孫坑等(黃河氾濫後留下的漩渦水坑),李窪、張河窪等(黃河泛溢後留下的一處窪地〉,董臺子、黑古墩、汪煙墩、孫煙教(古時以煙火傳遞敵情的高崗稱作墩)。原權集鄉境內黃河故道邊的一個村莊叫炭場,就是黃河流經碭山時一處專門裝卻煤炭的碼頭,後居住戶多了,就以炭場命名了。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3、以兵營和防匪患而修築的屯寨命名的村莊

碭山縣地處黃淮平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這裡駐紮兵營就很正常。加之舊時這裡人煙稀少,匪患不斷,人們以兵營附近為棲身之地有安全感;另外,碭山縣境內用於村莊名字的“屯”,還有一展意思, 就是明代人口大遷徙時,由政府指定一部分遷民耕種的範圍,稱作“屯田”,那麼這片地方的居住戶就順勢叫作某某屯了,如張屯、起屯、劉屯、 李屯、王屯、高屯、狼屯、小屯、尉屯、劉王屯等等。再就是,舊時有些 村莊,為防匪患,自動聯合起來,在幾個或幾十個村莊之外修築一圈寨牆,在不同方位建有寨門(如西南門、東南門等就是當初的寨門)並設立門崗,每晚派青壯年巡邏打更。這類村莊在碭山境內較多,代表性的有唐寨、高寨、周寨、大寨、陳寨、吳寨等;小一點的寨子有竇寨、李寨、闞寨、王寨、孫寨等等。無論是屯還是寨,都反映了碭山縣地理位置重要,歷史上曾經是自然災害頻仍、兵勝戰亂不斷的兵家必爭之地。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4.以寺廟道觀等冠以姓氏命名的村莊

歷史上場山縣境內多水患,連年災荒。百姓為規避這不可抗擔的災害,就以敬神的儀式來祈求神靈保佑這一方的平安。敬神,作為民間信仰 的一項民俗,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凝結著人們的心理、祈望和對上天的敬畏。鑑於這種心理狀態,這就形成了舊時碭山境內寺廟遍地,道現、庵堂星羅棋佈。所以,碭山境內在“廟”字前冠以姓氏的村鎮很多,如關帝廟、玄帝廟、玉直廟、龍王廟、閻王廟、三官廟、七神廟、黃草廟、五里廟、紅山廟、火神廟、關雙廟、徐廟、魏廟、草廟、楊廟、段廟等;以寺冠名的村莊有成寺、翟寺、吳莊寺、龍泉寺等;以觀 (道教多用“觀"取名如“三清現” “白雲現” “玄妙觀”等)字命名的村莊有孫觀等;以庵、堂、閣(一般尼姑庵也用“堂”或“閣”命名)命名的村莊有李庵、張庵、姜庵、劉堂、王堂、邢閣、千佛閣、洪閣、劉 閣、杜閣、汪閣、曹閣、白衣閣等等,都說明當初這些村鎮就有廟宇或道觀庵堂。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5、以手工藝和加工作坊特點命名的村莊

我國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碭山也不例外,廣大農民大都是以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鄉村中以某種手藝或生活品加工作坊為特點命名的村莊佔有一定的比例。一類是以加工人們的生活 必需品食用油的作坊,再冠以姓氏的村莊,如闞油坊、王油坊、劉油坊、 毛油坊、孫油坊、前張油坊、後謝油坊等;再就是燒製磚瓦、黃盆、陶土缸等生活用品的作坊,再冠以姓氏的村莊,如李窯、趙窯、孫窯、王窯、 黃盆窯等;還有一些特殊行業的加工作坊,再冠以姓氏的村莊,如藥鋪王莊(在場城西十二里,村裡有郎中兼開藥鋪〕、王藥鋪(在權集西二里, 以開藥鋪為主〉、酒店張莊(在碭城西二十五里,村裡有百年釀酒作坊〉、 靛池許莊(在碭城西二十五里,村民以種植藍靛,印染藍印花布為業) 等等。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6.以集市貿易聚居地命名的村莊

人們為了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就要將自己的剩餘價值拿到特定的場所進行交易,以換取生活必需品。所以,碭山縣農村就有很多群眾自發的集市貿易場所,經過若干歲月,形成了較大的集鎮。以集市貿易聚居地命名的村莊較多,較有影響的如劉集、謝集、權集、楊集、周集、王集、張 集、刷集、呂集、汪集、孫集、陳集、閘口王集、王明集、禮河集、楊莊集、馬良集、回龍集、羅店、朱蘭店等。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7.以自然方位和離碭山縣城的距離命名的村莊

這類村莊有三里河、四里王莊、五里廟、八里井等;還有以方位和特色生產方式命名的村莊如:西南門、東南門、北土山、前張樓、後劉屯,前許莊、中許莊、後許莊、碓窩子王莊兩瓣子徐莊,閘口王集、河汊張莊、雜戶地、灰鋪、老鴰窩、徐井、高井、八里井等等不一而足。這類村莊方向性較強,也便於和其他重名的村莊相區別。


碭山村莊的7種命名方式,看看nén莊上是哪種


村名作為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栽體。一個地名或許附載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或許鐫刻著一件不平凡的往事,或許蘊含著某種歷史意義。我們有理由、有責任進一步關注、發掘、探究碭山縣地名文化,為碭山縣文化事業的繁榮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