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发挥余热 继续投身花生事业

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发挥余热 继续投身花生事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科技工作者对于社会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这笔财富用到实处,让他们积极发挥余热,安徽银龄在行动。

今年84岁的何嘉华,是安徽肥东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却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与花生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人退休后加入肥东县老科协,仍然在银龄行动中发光发热。“银龄行动的开展为离退休老年人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发挥所长。让我耄耋之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何嘉华表示。


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发挥余热 继续投身花生事业

花生专家何嘉华(右)


据了解,肥东县花生早负盛名,是安徽省重点花生产区之一。改革开放后,肥东花生生产迎来新的转机。80年代,何嘉华担任县农科所所长和农业局副局长。随着美国以色列花生专家来此考察,他才发现肥东县花生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于是,下决心改变花生品种,选育出具有本地优势花生新品种。

在何嘉华眼中,花生是“万朵金花绿叶藏,果针入土郁更香,莫嫌小草身低微,古今中外喜品尝。”为培育花生新品种,他曾赋诗明志:“往事空有少年梦,诸事碌碌双蹉跎,喜今能借科技力,培育新品利众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首次选育出安徽省第二个花生新品种“皖花2号”,此后又相继选育出“庐花9号”花生新品种。

退休后的何嘉华加入老科协,怀着一腔热情,继续从事花生育种事业。为了培育良种,老人经常天一亮就去花生地。在花生不同生长阶段,为了观察记录生长动态,一住就是一星期。为了考察品种的抗旱性,大夏天还守在花生地。他从来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一直在田间地头跑,早已习惯了。”老人笑着表示,自己没有三高,身体还好。

培育一个新品种大概需要5年之久。何嘉华加入老科协后又陆续选育出6个左右配套花生新品种。此外,为推广花生新品种及其高产栽培技术,退休后,他积极接受肥东县科协应邀,参加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抓点带面。

助力精准扶贫,何嘉华在肥东进行千亩花生良种试验。“良种产量高,品质好。比一般品种增产20%,商品率提高20%。”他计划扩大推广,为明年脱贫项目提供帮扶,以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动精准扶贫。

“多年劳苦与艰辛,培育新品梦成真。时事正逢岁月好,少年壮志老来酬。”何嘉华希望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技术养老。

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发挥余热 继续投身花生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