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女版“袁隆平”,她默默无闻让中国大豆增产20亿斤!

提起袁隆平,中国几乎人人皆知,他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杂交水稻举世闻名,甚至上了各大中小学的课本。

但世事君也要说,其实除了袁隆平先生之外,我国还有很多默默无闻地耕耘在中国土地上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她)们同样功劳很大,但却往往不为人所知。

今年5月开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新闻越来越多,“大豆”这种粮食作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通过新闻,我们逐渐了解到,我们每年要从美国那里进口很多大豆,作为饲料、油料作物等等。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豆亩产较低,几乎只有美国的一半。

如果我们能够提高大豆的单位亩产,那么就能在接下来的中美进一步摩擦中,提升我国的话语权。

李艳华,女,1966年出生,现在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她在黑土地上做大豆育种研究长达几十年,培育的优质大豆新品种在大田种植时亩产普遍达400斤甚至更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她已经培育了十几个优质的大豆品种,目前累积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万亩,共计增产20多亿斤。

鲜为人知的女版“袁隆平”,她默默无闻让中国大豆增产20亿斤!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艳华

李艳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正逢实验站一位老资格的研究员要退休,希望找一个接班人。

这位老研究员提出的条件非常古怪:传男不传女

这倒不是性别歧视,而是育种这项工作太辛苦,而且要长期坚持,觉得对女性太残酷。

就这样,找了几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李艳华当时作为临时工被招了进来,每天只有2.06元工资。靠自己踏实吃苦的劲头,最终感动了这位老研究员,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李艳华已经在实验站工作了28年。

耐得住寂寞,才做的出成果。

一个大豆新品种,从最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10-12年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在前十年里,她的工作成果将会是空白的。

也因为这样,李艳华的评职称比一起来的同事晚了很多,别人2008年就评上正高,她要到2015年才靠破格晋升获得正高。

她的一些同事评价她说“她是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我国大豆远未能自给,为了摆脱被动的局面,2018年我国计划新增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对李艳华而言,这更是感受到了紧迫。她说:“我们是大豆的故乡,就应该研究出更好的大豆种子,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中美的贸易摩擦还要持续多久,我们不知道。但在各行各业上像李艳华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和人才,应该更多地被普通人知道,应该获得更好的待遇和科研环境。

这样,我们就更能有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