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八旬老人勤做海派根雕探路人

故事|八旬老人勤做海派根雕探路人


故事|八旬老人勤做海派根雕探路人


年過八旬的戚來發,是松江區區級非遺根雕工藝項目傳承人。近半個世紀裡,他專注於開創以自然美為特色的根雕工藝,在他看來,只要有發現美的眼力和人生感悟,沒有較多雕飾的作品也有極大的審美價值。而以他名字命名的根雕工藝展示館也吸引了諸多遊客前來參觀。

半世紀愛好一發不可收

1937年,戚來發出生在佘山北幹山村,文化人出身的祖父教他畫畫和木刻等手藝,這使他從小就擁有美術基礎和動手能力。1966年,戚老所在單位內遷皖南山區。由於他的工作是埋設地下電纜,開山挖溝後留下不少樹根,他便將這些樹根搬回家中種植。幾年後,他開始嘗試創作根雕作品,並獲得一些獎項,這也催生了他堅持進行根雕創作的念頭 。

“外地的很多傳統根雕技藝講究精雕細琢,我的做法完全不同。道家講究‘見素抱樸’,我覺得沒有太多雕琢的木材可謂‘樸’,因為大自然的樹本身就有不乏美感的天然紋理”,戚老說,他發現只要構思巧妙,即便只對樹根加以剪裁與分離,就能製作出兼具自然美和人工美的佳作。

從此以後,戚老一出門就留心路邊是否有廢棄的樹根,尤其是那些本體較大、生長怪異、結構複雜和多樹幹的連體根枝,然後構思適合它們的造型方案。

300多件作品源自奇思妙想

多年來,戚來發先後製作了 300餘件系列根藝作品,這些作品的主題相當豐富多樣。其中包括懷古、自然景觀、動物世界、體育特寫、現代情趣和花卉等。

雖然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樹根有美感,但其形狀不可能與現實中的某種事物完全相像,如何表現主題呢?對此,戚老先將樹根去皮,再通過細心觀察,然後根據材料的自然結構和天然紋理開展合理想象,以此來確定創作主題 。

戚老對自己今年創作的幾件作品頗為滿意,其中包括名為《丹鳳朝陽》和《練壽》的兩件作品。前者總高50釐米(含20釐米高的底座),“丹鳳”的左右翅寬48釐米,前後頭尾長68釐米。他說:“這件作品的原材料是有40年樹齡的黃楊樹根退料,我去掉了它的多條支根,再把它倒置定位,鳳凰的模樣就顯現出來了,你看,它展開雙翅,加上長尾,線條簡約流暢,造型動態奔放。”

談起《練壽》,戚老也頗有心得,他說:“這本來是有40年樹齡的茶花樹根退料,我雖然去掉了多餘支根,但無雕琢,甚至保留了樹皮,經過橫向定位,它變得像頭戴鳳冠的壽星老人,這位老人雙手張開和雙腳半蹬,神似練功狀態,又似《百壽圖》中的篆體‘夀’字,遠看的話,它又似一棵迎風而立的的參天大榕樹。”

故事|八旬老人勤做海派根雕探路人

總結創作經驗傳好非遺項目

在創作之餘,戚來發不忘對自己的根雕工藝創作經驗作總結,從樹根選材、確定主題、構圖模式到加工過程的每個環節,他都作了深入細緻的思考。眼下,戚老正著手整理過去撰寫的內容,以便早日出版用來傳承這門非遺技藝的讀物。

幸運的是,戚老的作品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2016年6月,戚來發根雕工藝展示館於佘山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號樓3樓開館,這裡展示了他的100多件小件作品和20多件大件作品,每年都有千餘人次的觀眾前來參觀。

“我的徒弟比較少,為了把這門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我還得加把勁”,看著展示館裡的作品,戚老若有所思。

故事|八旬老人勤做海派根雕探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