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人觉得,新媒体时代是传统作家的危机时代。

然而萨苏却说,赶上新媒体时代,是他的幸运。

这位IT工程师出身的著名文史作家,如今成了头条上的爆款专业户。

“西沙考古”这样的冷门题材被他写成了阅读量300万+的爆文,追忆抗联奶奶的文字感动了80万网友……

今天的双标题精选专访萨苏,听他聊聊写作那些事儿,以及百万+爆文背后的秘诀。

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不会拒绝真诚

Q:请用一句话介绍账号的风格定位

A:侦探类,专门探索历史谜团的侦探。


Q:新媒体时代下严肃文学的走向,是一个非常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严肃内容、传统写作方式不适应新媒体平台。可以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

A:严肃话题,其实大家依旧感兴趣。

关键是,你写的时候应该有真情实感,没有一个时代的读者会拒绝真诚

面对新媒体,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新媒体往往需要相对短小精悍的文字内容。

而我最开始写作的时候,正在日本工作,每天上下班坐地铁单程1小时,正好可以写一到两千字,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段子文风。


Q:近期最满意的文章是哪篇? 从选题策划到最终落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

A:近期最满意的文章,很难说是哪一篇。其实文章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你很难说哪一个孩子最优秀。

我个人比较喜欢白鳍豚重现长江的报道( ),可能是因为童心未泯吧。

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文章从策划到写成一般都不超过一天时间,除非是需要连载的,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响应读者们的呼声,以后会尽量少挖点坑。


双标题对于文章推广是一个很好的增益

Q:「萨苏」的双标题数据一直非常亮眼,可以分享下双标题的使用心得吗?

A:双标题机制对于文章的推广是一个很好的增益。

如果只有一个标题,那么一般会提炼整篇文章的主旨,有时也会抓出最亮眼的一个点,但一篇文章包含的信息点很多,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而双标题多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另一标题中展现文章不同的信息点。

读者的兴趣点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你喜欢从A角度切入看,我喜欢从B角度切入看,那么,双标题就会增加命中读者兴趣的几率。


Q:有哪些标题技巧可以分享给其他作者?

A:第一,标题所透露的信息点尽可能抓人、尽可能丰富。正如前面所说,有时会把一篇文章中最亮眼的信息点抓出来,有时则尽可能多地展现故事要素,让读者知道文中包含哪些信息。

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标题格式尽量采用三段式或两段式。一段就是一个信息点,三段等于三个信息点,有助于展现更多的故事元素。

第三,设置悬念。有时候信息点并非越多越好,太直白会让读者一眼望穿,反倒是保留一点悬念会引发点击欲望,比如这篇文章《要是没有这部电影,老百姓根本意识不到中国这种神秘武器有多强大》,读者看到可能会想——这说的是哪部电影?哪种神秘武器?

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Q:如何在标题中提炼亮点,经常让很多作者苦恼。「萨苏」的标题故事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尤其是一些细节极具看点,您是如何提炼标题看点的?

A:我认为提炼亮点有三原则,

首先,是选择与读者接近的元素,比如标题中提到的“抱回赵尚志头骨”和“歌声让伪满日侨痛哭”这两个细节,能让读者产生共情,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接近;再比如点出一些地名,和读者产生地缘接近。

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其次是显著性,显著人物、显著事件可作为亮点。比如标题第2分句提炼了东北抗联总司令赵尚志这一细节,与他有关的故事很多人自然是愿意看的。

另外,可利用反差性。比如大人物的小故事,小人物的大故事,或者与大众日常认知不一致的观点,标题末句“歌声让伪满日侨痛哭”,大家可能会疑惑,中国人的歌声怎么会让伪满日侨痛哭呢?这样就有点开的欲望了。


Q:「萨苏」封面配图都非常传神,尤其是人物类封面,在这方面您有何独家经验?

A:若是近现代史的人物,会选择他们某张比较传神的照片;古代人物没照片,有时就从影视剧中找一张比较经典的剧照,比如乾隆皇帝可能会选择张铁林的剧照,因为在大众心中他几乎成了“乾隆专业户”,这种配图会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看了十几年,读者和我依然相看两不厌

Q:历史领域似乎是一个天然与热点“隔绝”的领域,但「萨苏」的一些标题把历史事件和热点结合地非常巧妙,可以分享下您的经验吗?

A:历史和热点并不是天然“隔绝”的,实则恰恰相反,历史和热点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当下的每个热点背后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有时候甚至是历史遗留问题,只有更好地了解某一热点的来龙去脉,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它。

冷门题材也能写成300万+爆文?看这位大叔创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另一方面,历史也是能够映照当下的,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上演的故事,也许就是当年某个历史事件的翻版;中国发生的事,可能不久之前就在西方发生过——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所以现实的热点,也几乎都能找到它的历史映照。


Q:有些人认为,传统作家不太适应新媒体平台,而您从博客到头条号平台,一直都是佼佼者,您是如何完成这种身份转变的?

A:佼佼者谈不上,因为在新媒体平台上看到了太多优秀的文章,我发现这个时代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极好的舞台。

不过,确实有很多朋友从最初看我的文字,到现在已有十几年了,我们依然相看两不厌。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选题的时候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再或着是令我感动的事情。

作者自己多一份阳光,可能就会得到更多读者阳光的回馈。我总觉得自己在写作中用的力量比得到的要少一些,这里要感谢我的读者们。


还有其他问题想和他交流?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