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說話 房市如何吸乾中國人「六個錢包」

數據說話 房市如何吸乾中國人“六個錢包”

在中國,房市泡沫和消費降級是時下最流行的名詞之一,卻被ZF否認。不過數據分析清楚顯示出房市泡沫是如何吸乾中國人的“六個錢包”,從而強迫中國人的消費不得不降級。

今年4月央行官員建議民眾掏空夫妻雙方的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個錢包”的積蓄,支付首付,貸款買房。

“六個錢包”之說令輿論譁然之餘,佐證了中國房價之高遠非民眾所能負擔。

而低價競賣平臺拼多多今年異軍突起,以及二鍋頭和涪陵榨菜廠商股價逆勢飆漲100%,則象徵著中國人已經進入了全民省錢的消費降級時代。

中國房市與消費降級有何關聯,房市泡沫如何掏空中國人的錢包?

體制內外眾說紛紜,如霧裡看花,但用數據說話,可一目瞭然。

中國實際稅負超過絕大多數國家,導致中國人實際上可支配的收入,遠少於名義收入。因此下文用購房支出,同扣除了消費性開支後的可支配收支結餘(注1)進行比較。

中國人的購房負擔,可以用購房支出/可支配收支結餘來反映。

當年購房支出/當年收支結餘,可以反映中國人為了買房或持有房屋,當年花費了多少能動用的收入。

累計購房支出/累計收支結餘,則代表中國人為了房子,已經花掉了多少歷年來的積蓄。

購房支出,包含了購房時的首付,以及每月房貸還款等開支。

由於每個人購房情形不盡相同,所以在計算購房支出時,需要假定一種購房模式來進行分析。

自媒體“老蠻數據透析站”以三成首付、20年等額還本、購房利率6%,作為中國人的購房模型(注2),並以此推算每年的城鎮居民購房總支出。

房市吞噬中國人當年結餘收入

從下表(中國城鎮居民購房支出與可支配結餘對比)可知,在過去10年中,房市泡沫逐步吃掉了中國人當年的結餘收入。

數據說話 房市如何吸乾中國人“六個錢包”

(中國城鎮居民購房支出與收支結餘對比)

中國人的購房負擔,從2008年的56.7%,猛增至2009年的76.7%。這與2008年末中國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推行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相吻合。

2013年購房負擔從上年74.3%跳漲至88.7%,對應的是央行當年大放水(投放貨幣)。

2016年購房負擔從84.5%增至95.4%,與2015年底的房地產去庫存政策脫不開關係。

過去兩年的購房支出與收支結餘比例逼近百分百,顯示出中國人當年的餘錢幾乎全部被房市吞噬。

該比例在過去10年的變化反映出中國人每年能動用的錢,被越來越多地投入到房市中,而且中國人的購房負擔受中共政策驅動,已變得越來越重。

房市啃掉中國人八成老本

到了今年上半年,購房支出/收支結餘已經高達110.6%。

這意味著整體上中國人當年掙的錢,除了維持生計外,其餘的全投入到房市都還不夠;還必須得啃老本,花費三代人的歷年積蓄。這就是所提倡的“六個錢包”買房的由來。

而從累計購房支出/累計收支結餘可知,截至2018年上半年,整體上中國人為了房子,已經啃掉了八成的老本。

考慮到中國的高稅收並未提供相應水平的社會福利、中國人必須儘可能的預備養老、醫療等各種應急資金,可以說多數中國人的“六個錢包”已經被房市給榨乾。

而房市吞噬掉民眾當年掙的錢,並進一步啃掉百姓老本的必然結果,就是逼迫民眾節衣縮食,擠壓用於生活消費的開銷,這也是當下中國消費降級的緣由之一。

中國房地產市場多年來一直是海內外經濟學家們討論和批評的熱點,包括體制內學者們都承認,中國房市泡沫是政府賣地為生的財政政策,加上放水式貨幣政策的必然惡果,不但抽乾了實體經濟的資金血液,也榨乾了民眾的消費力。

注1:城鎮居民當年可支配收支結餘總額=當年可支配收入總額-當年消費支出總額。收入和支出數據都是基於官方數據。其中的消費性居住開銷,指的是物業水電支出或租房支出,不包含購房按揭等投資性支出。

注2:依據該購房模型推算出的、截至2018年6月底的城鎮居民購房總負債(47.9萬億),與根據央行和建設部官方數據計算出的購房總負債(48.9萬億),差異僅2%。因此可以認為該自媒體的購房模型,相對符合中國現實。

本文轉自網絡,您的關注、評論和讚賞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