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真的是“粗鲁”之人吗?你错了,他是最懂“礼”数的

在一般人眼中,张飞是《三国演义》里头一个“粗鲁人”,性情暴躁,嗜酒好杀,后来虽也用了几回智谋,但终让人觉得勇有余而智不足。然而,若细观《三国》其书,就会发现在某些地方,张飞实际上表现得比任何人都“精细’:第一回中,刘关张救得董卓,董卓却以三人白身而轻之,不为礼。三人中独张飞不能忍,原因是:“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第三十八回中,刘关张三顾茅庐,路遇诸葛均,诸葛均告以孔明在家后即飘然而去,刘备不由庆幸,张飞却挑了诸葛均的理,日:“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径自去了!”又如第六十一回,张飞助赵云截江夺回阿斗之后,还要批评孙夫人道:“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凡此种种,可见张飞虽则粗鲁,但对于“礼”的问题却毫不含糊,堪称“粗中有细”。

张飞真的是“粗鲁”之人吗?你错了,他是最懂“礼”数的

张飞为何在“礼”上如此“较真儿”?这恐怕是小说家玩的把戏。首先是欲借张飞的挑理反衬刘备的宽厚,比如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除此之外,作者这样写张飞还另有深意。

小说第五回,张飞初遇吕布即称之为“三姓家奴”,后每见必以此骂之。吕布反复无常,众人皆知,但惟独张飞最“刻薄”,一语道破,不留情面。对这一情节,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语是:“翼德平生最怒吕布,以其灭伦绝理,故一见便呼为三姓家奴,而嗣后屡欲杀之:其怒曹操亦犹是耳。恶吕布以正父子之伦,恶曹操以正君臣之礼。如翼德者,斯可谓之真孝子,斯可谓之真忠臣。”毛氏称张飞是“真孝子”“真忠臣”,事实上也是对刘备集团的肯定。何也?鉴于人物塑造的需要,刘备关羽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那么就交给张飞来说,于是张飞冲口而出的话就正代表了整个刘备集团的道德立场。由于三国时代政治环境混乱,即便是褒扬的刘备,也有结好吕、曹等人的纪录,然而作者还必须使观众看到刘备集团本身的正义性,因此就借张飞之口辨明是非,使刘备与吕、曹划清界线,从而达到正人心的道德宣教目的。

张飞真的是“粗鲁”之人吗?你错了,他是最懂“礼”数的

在《三国》里,张飞鞭督邮、骂董卓等许多行动都有代刘备立言、以礼示天下的功能,二人的关系,同《水浒传》中的宋江与李逵颇有些相似之处。

在张飞眼中,守礼是最高的道德准则,礼大于情,对失礼者,无论是谁,必杀之而后快!对董卓的傲慢,是“若不杀之,难消我气”:对赵云的“叛逃”,是“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即使是好兄弟关羽违礼也决不轻饶。这里,可将关张二人做一比较:古城相会一节中,张飞一见关羽便欲杀之,关羽道: “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在关羽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皆可以情化之。张飞却对他说出一番道理来: “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于是翻脸不认人。由此可见关羽重“情”而张飞重“礼”。

张飞真的是“粗鲁”之人吗?你错了,他是最懂“礼”数的

那么张飞在守“礼”上的细致表现与其粗鲁个性是否存在矛盾呢?答案却是“否”。因为张飞的粗鲁主要不是指他的粗心,而在于其快人快语。他能言他人所不言,以礼的尺度毫不客气地批判失“礼”之人,甚至在关羽死后,刘备也受到他的责难:“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作为一个最直接最公正的道德评判者,张飞在后世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判官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无疑是被塑造得最完美的。在这个集团中,如果说刘备主仁,关羽主义,诸葛亮主智,那么,粗鲁的张飞就是“礼”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