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来不及说再见


这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是列强持续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造成吴佩孚、孙传芳部武器弹药缺乏;第二方面是苏联对国民党进行了大量军火援助,使得北伐军在火力上远远强于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第三个原因北伐军是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军队,他们拿出了对外敌作战的精神对待北洋军阀,而北洋军阀还是以之前北洋系统内斗的方式对待北伐军;第四,北洋系统内部分裂,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各个坐山观虎斗,被北伐军各个击破。


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这三方面原因是如何影响了北伐战争的走向的。


第一、列强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次日,北京外交团领衔(英国)公使代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八国政府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在中国成立为各省承认之统一政府前,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


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亦有赞成。其后,列强便不顾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议,径自管束其国民,令之不得将军火售予中国人。


虽然该禁售协议有很多空子可钻,比如“制造军火之器料”并没有详细列明,非禁运国(德国、捷克)也可以向当时民国输送武器和器材,但是毕竟这几个主要列强对华武器禁运造成了军火在中国价格飞涨。1920年在青岛,一颗步枪子弹竟然卖到了0.63两白银的高价,而在1924年上海,一支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150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这样高昂的价格,使得北洋军阀军队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大大降低了,除了奉系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军工业外,其他北洋军阀对装备更新换代要求很低,比如直系军阀就坐视自己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大量被张作霖挖走。


当然,受武器禁运影响的不止北洋军阀,类似南方陈炯明、桂系这样的军阀同样受影响,比如桂系参加北伐时一个军只有三门火炮,而陈炯明更是窘迫到“用一串纸炮置在洋铁箱内封闭后引纸线燃”冒充机关枪来阻挡国民党军的进攻。


北伐军


因为禁运导致的火力缺乏,尤其缺乏重武器对北伐战争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了解放战争。


由于北伐军的对手火力贫瘠,因此,基于“兰切斯特火力方程”的“人海冲锋”在北伐时期大量使用,白崇禧就精于此道,结果在淞沪抗战时想对日本人故技重施,结果一天之内报销了桂系6个师,白崇禧心疼的连日不吃东西。


“白崇禧作为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军事专家,却只是凭借着自己过去内战时期的经验,便贸然做出了进攻的决定——内战时期,双方火力都不是很强,勇敢的冲锋不但往往可以奏效,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令敌人不战自溃……


甚至1947年,陈毅在总结己方的不足时也谈到,当时华野还流行使用北伐时期的“人海战术”:“……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与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

直到现在,我们仍保持北伐时期的战术,采用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从白崇禧和陈毅的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北伐时由于北洋军阀火力贫瘠,北伐军经常性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战术。


第二、苏联对北伐军的军火支援


前面说了,由于当时西方列强、日本都在“军火禁售”协议上签字了,所以列强对北洋军阀几乎采取放任态度:有本事有钱的,你能搞来军火,我们可以不管(张作霖),但是想让我们支援,办不到。


而苏联恰好是非禁运国,于是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对北伐军进行军火援助,根据相关统计,黄埔军校开办时,苏联一次性送来了十支小手枪,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有五百发子弹。


1925年苏联一次运到广州的军火就值56.4万卢布,1926年又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到广州,第一批日造来福枪四千支,子弹四百万发,军刀一千把;第二批,苏造来福枪九千支,子弹三百万发;第三批机关枪四十挺,子弹袋四千个,大炮十二门,炮弹一千发;第四批,来福枪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机关枪五十挺,大炮十二门。为解决军校经费困难,苏俄政府还资助现金200万卢布。



即使清党后,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苏联的物质援助,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也就不会有东征和北伐的胜利”。


正如之前所说,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无不缺少军火,饱受武器禁运之苦;而北伐军完全称得上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并不缺少重武器;而反观北伐军的敌人,吴佩孚号称“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麾下军队号称三十万,然而他三十万大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和桂系相当,也就是说最少三门,最多不超过八门。


第三、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北伐军和旧式北洋军


北伐军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是建立起来的军队,今天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军事技能上的培训确实是乏善可陈,比如徐向前元帅就说过黄埔军校没教什么东西,就走正步、放枪什么的,但是,黄埔军校厉害在于它是近代第一所向学生有意识灌输民族主义的军校。


用社科院近代所所长汪朝光教授的话说“黄埔军校毕业出来,少将以上的军官较少投降日本,说他完全靠纪律的约束也不尽然,这跟他整个氛围他有关联……强调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军官也许在军事技术上逊色于北洋军阀,但是在牺牲精神上那是远远胜过了,不要以为“人海战术”谁都能玩,没有敢于牺牲的基层军官,是玩不了“人海战术”的。



比如北伐贺胜桥一战,北伐军在失去地利的情况下,硬是欺负吴佩孚军火力贫瘠,用人命堆出来一个胜利,20世纪30年代,吴佩孚还在感叹北伐军基础军官不怕死精神。


反观北洋军阀,他们长期在一种低火力低烈度的战争环境里作战,战争胜利与其说取决于战场不如说取决于牌桌妓院,在这种环境下,北洋军阀军队作战几近儿戏。


第一次直皖战争,双方20万人交战一个月,伤亡才2000多人,但是这已经被英国驻华武官评价为辛亥之后惨烈第一的内战了;而在这次战争中,段祺瑞还公开下令不许部下用重炮对敌,“恐火力过猛,伤亡过重。”


之后,陈毅对北洋军阀混战闹剧也有评价“我说我军切不要像张勋的军队,他与段祺瑞打仗,

打了三百多万发子弹,才打死二十八个人。


而当时英国公使的评价更加的直白“(北洋)基本上是一个对军事体制全然无知的和平的国家。”


一方是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新式军队,一方是把打仗视作“儿戏”,用三百多万发子弹打死二十八个人的旧式北洋军队,从战斗精神上说,北伐军碾压北洋军。


第四、苏联将军的指导和北洋的分裂


军事活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经验学,如果没有经历过,就算如何天才,也会吃苦头的,比如说白崇禧在淞沪战场一天就报销桂系6个师,这是因为白崇禧本身不聪明吗?不是,他“小诸葛”的名头不是假的,但是他确实严重缺乏近代战场经验,他把国内战争经验运用到近代战场就吃了大亏。


虽然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被朱可夫元帅评价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战争”,但是他毕竟经历过一战、苏联卫国战争,他的水平指导北伐军是绰绰有余。


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


北伐之初,国民党根本没有人指挥过几十万人参加的战争,根本不知道如何布置,最初作战计划竟然是8个师在两湖、6个师在江西、6个师在广东,这种近乎于胡闹的布置被布留赫尔元帅彻底否决了。


布留赫尔说服了北伐军上下,执行了他的新计划: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定三湘、规复武汉、与冯玉祥会师”,最初北伐军应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正确的计划可以事半功倍,北伐军正是按照布留赫尔的规划一步步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反观北洋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他们虽然号称团结一致对外,但是其实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盘,看到友军被打败,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支援,而是赶紧吞并,比如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退居河南的时候,张作霖不是想着去援助吴佩孚,而是第一时间让奉军进军河南,逼迫吴佩孚交出军队。这种四分五裂的联盟如何是北伐军的对手呢?


总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武器火力军心,北伐军每条都占优,而北洋军每一项都是负数,所以,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不奇怪,被这样北洋军阀打败才奇怪。


兰台


北伐战争前后的这段历史,其实比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要复杂的多!当时北伐军的力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而北洋军阀也没有书本上描述的那么强。其实北洋和国民政府,双方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北伐战争的过程也是反反复复,并非是吹枯拉朽,一边倒式的战争。



这里先讲一下当时的背景。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广东革命政府的内部,内讧不断。先是国民党的左、右派之争,接着是国共之争。最后大家坐下来达成了共识:先北伐,打倒了北洋军阀之后再说。

与之同时,北洋军阀方面也是内讧不断,军阀之间相互打,一天都没有消停过。

首先是吴佩孚,他其实是最惨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的精锐全部被消灭。在奉军和冯玉祥的联合进逼下,吴佩孚只得灰溜溜的乘军舰南下,准备到湖北东山再起。因为当时的湖北督军萧耀南是吴佩孚一手提拔的心腹,吴佩孚对萧很信任。然而萧耀南根本就不欢迎吴佩孚,他派人给吴佩孚带信,让吴佩孚别进湖北。吴佩孚走投无路,只得又灰溜溜的回洛阳老巢了。没过多久,镇嵩军杀进了洛阳,吴佩孚再次灰溜溜的宣布下野。这个时候萧耀南派人跟吴佩孚说,愿意出路费,让吴出国。其实萧是怕吴佩孚在河南待不住了,又回湖北对自己不利

吴佩孚正在犹豫的时候,冯玉祥的部队又杀到了河南,准备把吴佩孚逼出河南。吴佩孚当时就火了,准备乘火车到湖北,跟萧耀南掰掰腕子。结果萧耀南派人把京汉铁路给拆了,就是不让吴佩孚入湖北。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得在湖北的广水县下车。一时间茫茫中国,竟无吴佩孚的栖身之地,简直就是惨呐

再看孙传芳和张作霖,这两位此时也没有好到哪去。

在解决了吴佩孚之后,张作霖和冯玉祥又内讧了。当时的情况是张作霖略强一点,冯玉祥稍弱一些。冯玉祥为了扳倒张作霖,暗中拉拢了直系的孙传芳,让他在南方起兵驱逐张作霖的势力。

1925年10月,孙传芳联合陈调元,二人在江苏和安徽大败奉军,全歼奉系三个师,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有二十万之众,但其实都是临时扩充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孙传芳只是名义上的总司令,其实五个省都是各有督军

当孙传芳对奉系反击时,冯玉祥也派人乘机夺取了山东、直隶。正当张作霖想全面反攻的时候,郭松龄又被冯玉祥给策反了。冯玉祥再次乘机夺取了天津,把战线推进到山海关。此时的张作霖都打算下野了,后来是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才平定了郭松龄叛乱。但经此一战,奉军的精锐也内耗的差不多了。



郭松龄反奉的时候,冯玉祥没有出手,在一旁冷眼旁观。等到张作霖平定郭乱后,明摆的就要开始报复了。于是,冯玉祥宣布下野。跑去找吴佩孚联合,准备跟吴佩孚联合反奉。

冯玉祥当时为什么找吴佩孚呢?这是因为此时湖北督军萧耀南的日子也不好过,段祺瑞被冯玉祥和张作霖请出山之后,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打压萧耀南。身在南京,同为直系的孙传芳通电全国,号召全国的直系同仁众志成诚,不要内讧,共同讨伐张作霖。再加上当时萧耀南身边的心腹也都是吴佩孚的心腹,他们都赞成迎回吴佩孚。萧耀南无奈,只得请回吴。于是流浪了几个月的吴佩孚就回到了湖北,就任十四省讨贼总司令。

吴佩孚东山再起,冯玉祥肯定要巴结了。可问题是,冯玉祥跟吴佩孚是死仇。吴佩孚的十四省讨贼总司令,讨伐的是他冯玉祥,不是讨张作霖。所以,吴一出山,就发出通电,把联冯讨张变成了联张讨冯

1926年4月,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阎锡山等各派军阀,组成了“讨赤联军”。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大举进攻,国民军被迫放弃天津、北京,撤至南口预设阵地防守。这一下,北方开始了四个月的大混战。



吴佩孚联合张作霖打冯玉祥,表面上看没什么毛病。可问题是,湖北督军萧耀南不赞成打冯玉祥。吴佩孚在当时是个光杆司令,所有的军费都要靠萧耀南在湖北筹划。所以

吴佩孚的内部其实是很不团结的!并且吴佩孚把湖北的精锐全部调到了北方打冯玉祥,这就导致湖北的兵力空虚,对湖南的控制很不牢固

当时的湖南督军是赵恒惕,他有四个师。另一个湖南的实权派唐生智跟他不和,而且唐生智倾向革命。于是赵锡桓就跟唐生智在湖南打了一仗,唐生智不敌赵锡桓,向广东方面请求支援。乘这个大好机会,北伐军的第四、第七两个军先期进入湖南,协助唐生智稳定了湖南南部的局势。唐生智和赵锡桓各占半个湖南,唐生智的部队也随即加入了北伐军,被编为第八军。而且当时,湖北督军萧耀南病死了,湖北驻军群龙五首。这一来一往,北伐军的实力加强,吴佩孚一系的实力大大削弱

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北伐军在广东誓师北伐。当时吴佩孚的军队还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后院起火了还不知道!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伐要先打吴佩孚的原因,因为北伐军已经先期拿下了半个湖南,湖北的兵力空虚



当北伐正式开始之后,冯玉祥的国民军也被打的半死不活了。张作霖当时没把北伐军太当回事,觉得就是是一帮乌合之众,吴佩孚应该能搞定,冯玉祥才是心腹大患。另外他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所以他就没有支援吴佩孚,对战争采取观望态度。

另一个直系悍将孙传芳,他跟张作霖想得是一样的,也觉得北伐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吴佩孚应该能搞定。他也想吴佩孚和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他好去收拾残局,也不派兵去增援吴佩孚。然而前面也说了,吴佩孚的主力部队正在北方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而在

湖南、湖北的兵力虽然号称有十万人,但都是一些战斗力很弱的杂牌军

并且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前面提到过,吴佩孚他自己是光杆司令,手底下的兵全部都是别人的。湖北督军萧耀南让着他,所以湖北的军队都让他指挥了。但是当时跟吴佩孚同属一个联盟的河南督军靳云鹗就没有萧耀南那么好的脾气了。吴佩孚打冯玉祥,靳云鹗支持,因为冯玉祥威胁大;吴佩孚挨北伐军打,他就不支持了,因为他觉得北伐军离自己还远的很。他也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个两败俱伤,他再去收拾残局。

由此也可见,吴佩孚号称二十万之众。然却实力虚弱,表面地盘有河南和湖北的全省、直隶与湖南的部分。但事实上,河南、湖南、直隶的军队都是自成体系,根本不甩吴佩孚。吴佩孚可依靠力量非常有限。

等到吴佩孚调兵回湖北的时候,湖南全省都被北伐军攻克了。这个时候的吴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力量单挑拥有广东、广西、湖南三省的北伐军,他要不输都见了鬼了

!等到北伐军进军湖北,在丁泗桥和贺胜桥连战连捷,包围了武昌后。吴佩孚已然是大势已去,他帅余部逃到了河南。这个时候靳云鹗该救援了吧?然而并没有。

靳云鹗驻军鸡公山,直接以河南省最高统帅自居,下令收缴了吴佩孚卫队的军械,逼走了吴佩孚。在这种情况下,吴佩孚根本无力反攻湖北。所以吴佩孚这一系,与其说是被北伐军打败的,倒不如说是自己的人不团结,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吴佩孚被消灭后,就轮到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了。他跟吴佩孚一样,虽然号称拥有二十万大万,坐断东南五省。但事实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浅薄。这一点前面也提过,孙传芳统治的五个省,各有督军。名义上听他指挥,然而背地里却是各怀鬼胎

福建和浙江两省非常反感孙传芳的统治,自治倾向比较浓厚。当北伐军一路上攻过来时,当地的本土军队望风迎降,纷纷倒戈。浙江的本土派夏超(浙江自治运动领袖)甚至直接举兵谋反,试图策应蒋介石。当北伐军进逼南昌的时候,孙传芳的长江海军就开始与蒋介石媾和秘密倒戈。结果,南昌一场败仗下来,孙传芳就在江南地区完全站不住了!当时他手上还有江苏、安徽两省的部队,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北伐军已经控制六个省了,现在的实力对比是北伐军的六个省削他两个省,吊起来打都可以

其实北洋军阀当时如果联合起来,实力还是很强的!冯玉祥不就被他们打垮了么?然而现实却是不管谁挨打了,第三方就是不去救,坐视其被北伐军消灭,然后再轮到自己遭殃。反观北伐军,虽然内部也有隔阂,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就是先消灭北洋军阀。其它的都可以缓一缓。



当孙传芳败退江北后,北伐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宣告结束。纵观这一阶段的战争过程,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实力真的是被夸大了。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大军,但精锐不多。北伐军虽然只有十万人,但实力不可小觑。这除了共产党的影响力之外,苏联的帮助也是关键因素。另外,冯玉祥在北方牵制住了张作霖的部队,让他不敢南下

。间接的也帮助了北伐军能够顺利的消灭吴佩孚,打残孙传芳。

张作霖和吴佩孚联手打他后,冯玉祥直接就去了苏联找援助。等到北伐军誓师后,他就从苏联回来了,在苏联的帮助下整顿军队,于1926年9月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响应北伐。而在此后不久,阎锡山也宣布加入国民国民军,山西全省响应北伐。这个时候的实力对比,是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四派人马围殴张作霖和孙传芳




所以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并不是想象中的十万人马PK七十万大军。双方真实的实力对比,没有数据上展示的那么悬殊。虽说北伐军在早期面对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时候,兵力上确实有差距,但是北伐军的装备比北洋军好太多了。据苏联顾问的统计:北伐军十万人,拥有九百多支机关枪;北洋军七十万,却只有一千多支机枪

。北伐军拧成一股绳,北洋军却是分散在各地。这就好比北伐军是一个拳头,北洋军是五根手指头。手指头戳人戳不疼,一拳头过去立马能把手指头打骨折。

另外,信仰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北伐军在北上后,利用基层党员不断地扩充实力,可谓是越打越强。而北洋军阀仍然是清朝时期的那种老套路,先用巨资砸出一支军队,然后就没有任何的预备兵员了。军队打完了就完了,没有二次武装的能力。这种军队,被日本人戏称一次性军队!而北伐军是靠苏联援助,有革命信仰的军队。军队损失了随时刻可以补,依靠基层党组织,兵源压根就不是问题!

关于信仰,最后再说一个小故事。宁汉政府合流后,第四军的国共士兵反目成仇,在战场上拼刺刀时相互质问对方,为什么叛变革命!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当时的北伐军,都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一群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往往会被政治家们左右,变成了时代的炮灰。


Mer86


的确当时的北伐军八个军10万人,鲜有人将他们放在眼里,就连广州政府内部对北伐也没有什么信心,出兵是蒋介石执意坚持的结果,当时老蒋掌握兵权,北伐战争势在必行。当然说北伐军几万人就敢去打北洋军阀实在是太天真,因为战斗打响之后,包括阎锡山的晋军30万人还有冯玉祥的残部40万人都在支持北伐,只不过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乘机扩张地盘而已。


当时盘踞着大半个中国的三大军阀一共有多少人呢?张作霖手下35万人马,吴佩孚20万人马,孙传芳20万人马。这么算来北伐势力80万对北洋军阀75万,从人数上来看,北伐军甚至还占据优势。

三大军阀虽然同是北洋一脉,早在袁世凯称帝之时,内部诸侯就各怀鬼胎,一直有争端,即便是打到了其中一个家门口,另外两个都还是保持观望的态度,只要没有染指到自己的地盘,他们是不会去伸手帮一帮的。北伐军刚刚出师的时候,吴佩孚虽然得到了一手情报,但是根本没有重视,只会直军主力攻打冯玉祥的军队。后来北伐军把吴佩孚逼得发疯,孙传芳不但不同情,竟然还有点落井下石的意思。而张作霖呢,他早就对直系出身的吴佩孚看不顺眼了,此时此刻恨不得早点看到他被灭掉。还有一点就是张和孙曾经被蒋介石拉拢过,对形势严重误判。

果然如他们所愿,吴佩孚面对北伐军的南北夹击,迅速溃败。后来北伐军又去攻打孙传芳,张作霖依旧眼睁睁看着孙传芳被消灭,这才有点害怕了。毕竟张作霖的主要军队在东北,他准备回东北老家躲一阵子。很遗憾日本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惨死。后来即位的张学良更是不行,很快东北就易主了。

这场胜利对于北伐军来说的确是以少胜多,他们赢在了战略之上,没有选择对三个军阀同时宣战,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三者一盘散沙的局面,选择各个击破。先打得吴佩孚首尾不得相顾,一路将其吞并。所以北伐军的阵容越打越大,到最后面对实力最强的张作霖时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北伐军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包括一战之后的德国也曾经因为自身的利益大量出售武器,美英对于北洋军阀虽然在精神上支持,但是依然处于只用不养的层面

。最后不得不说苏联为北伐军队培训了一大批先进思想的军官,使得北伐军精神素质提升一个档次。

北洋军阀输在各怀鬼胎,过于轻敌,都想制衡对方,都想捡便宜,谁知就被北伐军各个击破。


木剑温不胜


真的以为北伐只有从两广出发的那几几万人马吗?太天真了!北伐军的数量可远远不止那么几万,还包括了阎锡山的晋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

按照一些资料统计,两广出发的北伐军大概为8个军10万人马,蒋介石为总司令;阎锡山的晋军近30万人马;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接近40万人马。这样算下来北伐军的总数不低于80万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盘踞大半个中国的北洋三大军阀一共有多少人马。

东北王张作霖大概有35万人马,盘踞中原地带的吴佩孚大概20万人马,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约20万人马。北洋三大军阀的总人马大概在75万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军和北洋三大军阀在兵力上其实是相差不大的。其实在武器上,各大势力之间应该差距不大,大家打了这么久,谁也没有把谁吃掉,可见武器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明面上来说,大家看起来是势均力敌,但最终北洋三大军阀却是失败了,北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得从两方面来分析:

从北洋军阀内部来说,大家谁也不服谁,一方有难,八方围观!

北洋军阀虽然同出自北洋一脉,但是内部不团结,袁世凯死后,大家打个不停,客观上给了南方革命军崛起的机会。

当北伐军开始进攻吴佩孚的时候,坐拥东南的孙传芳虽然和吴佩孚同属直系出身,但丝毫没有同门之情,他倒是乐于看到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只要北伐军不要染指他的地盘就行。

同样,奉系的张作霖对于直系出身的吴佩孚早就看不惯了,现在北伐军要打吴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说,首当其冲的吴佩孚要同时面对北伐军的南北夹击,迅速溃败。

当北伐军击败吴佩孚之后,兵锋东指孙传芳。这个时候的张作霖还是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孙传芳被消灭。

张作霖本来与北伐军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看到吴佩孚和孙传芳相继倒在了北伐军手下,有点害怕了。毕竟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东北,于是准备回东北老家躲着。

如果张作霖能顺利回奉天,那鹿死谁手还尤未可知。但是很遗憾,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继任的张学良远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布东北易帜。

从北伐军的角度来说,始终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点,北伐军选取的北伐目标是只有北洋三大军阀,这也是当时国内势力比较庞大的三大军阀。

当时国内四处军阀割据,但是北伐军先是争取了一部分能争取的小军阀,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区的唐生智,然后再对北洋军阀动手。

北伐军很聪明,没有同时全面向三大军阀宣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军阀之间的不团结,首先南北夹击吴佩孚,打得吴佩孚收尾不能相顾,然后一路开始吞并吴佩孚的力量。说白了,北伐军越打越强大,而北洋军阀则是越大越弱小。

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实际上也是一个军阀联盟,包括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但是大家还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打下中国这块大的蛋糕,至于蛋糕到手之后怎么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北洋军阀的格局就差远了,他们只想守住自己那块蛋糕,最多也就是抢别人几块蛋糕,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整个蛋糕一起打下来!

所以,最终想抢整个蛋糕的北伐军胜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军阀失败了。然而,北伐虽然是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又在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进入了新一轮的军阀割据!


小镇月明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北伐军的主要构成,差不多就明白了为什么打倒北洋军阀了

第一军: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生,军长何应钦。黄埔一期生已担起这支军队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营长连长一级。这支军队的中基层干部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四有青年,黄埔就是他们共同的标签,统一就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主力军是湘军构成。在历次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凑数的。


第三军:主力军是滇军,军长朱培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和朱德并称二朱。这是从血与火的内战中崛起的队伍,作战能力中游。

第四军:主力军是广东军人,军长是广西人李济深。广东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军队中国的中高级将领多是中国著名军校保定军校毕业生,士兵久经战场考验,以广东人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战功,被称为铁四军。

第五军:主力军是帮派人士,军长是李福林。早年孙中山为了推动革命发展,结交不少反清复明的黑社会头目,让他们加入革命军。这支军队战斗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军:主力军是湖南兵,军长程潜。这支军队作战还可以,但是装备太差,作战能力中游。

第七军:主力军是广西兵,也就是桂系,军长李宗仁。这支军队是广西内战中崛起的队伍,曾打遍周边无敌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称为钢七军。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军大约有七个军8万人,最能打的约有3万多人,也就是第一军、第四军和第七军。这三支军队的军官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训练和装备都比较先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北伐军的对手。

吴佩孚,占据了湖南湖北河南,总兵力约有20万人。孙传芳占据长江流域几个省,号称五省联军司令,总兵力约有20万人。张作霖占领东三省,总兵力约有30万。

这三支北洋系的人马总数70万,精锐部队加在一起约20万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军打,那肯定是占优势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将领了,以亲情为纽带的北洋组织模式早就过时了失效了。换言之,这些军队之间派系复杂,相互之间还经常爆发冲突,团结上出了问题,协同性就比较差。因此经常出现“友军危急,我军不动”的情况,这就是北伐军取胜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军对比,我们就会明白,北伐军的主力都是革命军人,又有苏联的先进武器加持,主要干部都是愿意为国牺牲的青年,作战英勇程度是远超过北洋军阀的。北洋军阀的军队是职业军人,来当兵不是来送死的,是来升官发财的,至少也是为了吃饭问题来的,战斗力就相当一般了。

三军相逢勇者胜,这就是北伐军能击败北洋军阀的关键原因所在。



北伐战争是按蒋介石的作战方案操作的,先灭吴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东消灭孙传芳,拿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向北消灭奉系张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军和第七军就开进了湖南。这时北伐军中又多了一个小弟第八军,军长是湖南军阀唐生智,人称和尚将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长沙。蒋介石在长沙检阅了北伐官兵,庆祝北伐首战胜利。



等吴佩孚刚刚反应过来 的时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军的手中了。他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门户咸宁。咸宁的要地在于汀泗桥和贺胜桥。

这两处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吴佩孚虽然人多,但局限于地形,无法全面展开,这就是他的不利之处,第四军被称为铁军,就不是吹出来的,战斗力那是绝对的强悍。强攻之下,必有大胜,五天之内连失两桥。

北伐军直抵武昌城下,这是吴佩孚最后的地盘了。他激励全军拼死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第四军伤亡惨重。从9月开始,蒋介石下令十月围城。城里那么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粮食,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军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吴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灭,代表他大势已去。



孙传芳没有想到吴佩孚会输的这么彻底这么快,他本来的算盘是让北伐军和吴佩孚打的两败俱伤时,自己也来再收拾残局,一举统一全国。

现在友军被灭,孙传芳就只有独自面对北伐军了。

早到9月,第六军程潜部和第一军的一部就杀入了江西,并且进军顺利,拿下了南昌。但随后就被孙传芳的主力给打了出来,蒋介石就亲临江西坐镇指挥,处死了几个逃跑的军官。

这时第七军扬威的时候到了,11月底,孙传芳的主力军15万人差不多全部报销了。北伐军开始逼近南京。同时何应钦指挥广东的留守部队杀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北伐的两面派冯玉祥和阎锡山同志看到北洋军大势已去,就顺应潮流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从这时起,北伐军的总兵力已对北洋军阀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北伐的胜利就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虽然接下来国民党发动了412和715军事政变,内部也分裂成了武汉南京和广州三个政府,但稍稍休整后,在之后的战斗中,第七军还是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打垮了孙传芳的军队,被称为钢七军,从此扬名国内。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台的蒋介石复职,随后就开始准备二次北伐,矛头直指占领河南的张作霖集团。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军打败张宗昌,杀入济南。虽然碰上日军的阻拦,但北伐军绕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军杀入北京城,蒋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的遗体前宣誓,北伐成功。随后把孙中山的遗体运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为北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张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接班。面对日本人威逼利诱,张学良表示国难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布东三省回归国民政府领导,改旗易帜,中国宣告统一。

从此,北洋军阀时代结束,中国正式进入国民政府时期。


新知传习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生和革命军人其实只有不到10万,另外还有和他一起作战的军阀,但不可靠。

相比起来,北洋军阀总兵力不下150万人,单单张作霖就有50万。

为什么能打赢呢?

一句话,革命军人和雇佣军的差别。

北洋军阀的士兵本质都是雇佣军,打仗第一是为了吃饭,第二是为了养家,第三是为了发财。

在北洋军阀时代,经常出现所谓的闹饷事件。也就是军阀拖欠军饷,被部下围攻甚至杀死。

彭德怀还是湘军时候,曾经回忆湘军出现全省范围的闹饷,从各地自发围攻长沙,杀死了好几个前来安抚的将军。

为什么?雇佣军就是为钱打仗,不给钱谁为你拼命,甚至还会要你的命。

这种部队没有任何信念,就算给钱,士兵也没傻到为了张大帅孙大帅去送命。

李宗仁回忆,曾经有2个军阀部队的团,在夜晚激烈对射,打了几万发子弹。

第二天天亮,发现竟然就打死了1个人,这个人还是被自己人误伤的。

这是干啥?

双方都知道夜战危险,搞不好就会送命,就放空枪应付应付大帅,做做样子。

而北伐军则不同。

黄埔系军人都要初中文化,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大专。他们都是有信念的知识分子,愿意为了统一国家,振兴民族而献身。

在北伐作战中,黄埔系伤亡率远远大于其他北伐军。而黄埔系的军官,排长、连长之类伤亡最高,因为他们打仗冲锋在前面,撤退在后面。

这样的部队,怎么能不打赢呢?


萨沙


当年除了第4、7两军有过几场恶战,北伐基本上是靠国民党政治上的封官许愿和经纪中间人的支票收买实现的。要靠蒋公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才能和兵力装备,打到1960年也未必能到北平。

回看几十年的历史,以蒋公那超凡绝伦的才能指挥军事行动,不要说以少胜多,连以多胜少的战例都相当罕见,基本上就是个专业战败统帅。

想当年,共军在抗战后不过120万人,基本没有重武器,连步枪都不能保证人手一支。和蒋公统帅的400多万国军打了三年,员额增加到400万不说,而且基本上鸟枪换炮齐装满员了!其中,八成的武器装备,三分之一的人员都拜蒋公所赐!基本上每次重大战役,蒋公都要出手搅乱国军作战计划,帮共军创造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和名将。

所以,以蒋公对人民军队的贡献,中共那些元帅大将都不值一提!说蒋公是人民解放军的再造父母也不为过!


深圳小峰峰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北伐,而是一次各方力量你争我夺、纵横交错、几番角逐之后才获得胜利,所以,胜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伐军力量其实十分强大

其实北伐军远远不止十万,如果说北洋军阀有90万之众。那么北伐军应该也最少保持在80万人左右(冯玉祥40万左右,阎锡山30万左右,蒋介石10万),而且队伍还不断扩大和收编其他军队。

大部分人在说北伐军的时候,都以为只有蒋介石的部队是北伐军,其实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军的组成部分。

冯玉祥和阎锡山“劣迹斑斑”,但是阎锡山本身就是同盟会身份掌管山西政权,即使后来依附于北洋政府,也从来都没有进入北洋军阀;冯玉祥的事情我讲过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说一次吧,冯玉祥3月份到苏联考察,5月份到达莫斯科并且加入国民党,7月份回国,9月份五原誓师,拉起了一支40万人左右的队伍。苏联给予冯玉祥的援助丝毫不比给广州的少。可以说,苏联支持冯玉祥就是要冯玉祥参加北伐。

第二,北伐军主力军实力强劲

北伐军的核心力量比较强大,这批军队都是以桂系和粤系军阀为基础,绝大部分士兵和指挥官都在黄埔军校经过培训,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作战理论都很丰富。地方军阀相对于北洋军阀更能打仗,北洋军阀一直就有淮军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军阀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后来在抗日战场表现比较好的桂系军阀和川军都是在复杂斗争环境中坚持到最后的。

而且这批军队拿的都是当时苏联援助的最先进的武器,可以说,同等人数交战,没有哪只队伍能打过当时的北伐军。

第三,北洋军阀内部不合,而北伐时机刚刚好

北洋军阀自从袁世凯死后为了主导北洋政府从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际,十年之间内斗不断,从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执政,到1920年直皖大战后,直系打败皖系,直系的冯国璋和曹锟相继执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又被奉系打败。在激烈的斗争中使北洋军阀不合,不能统一对抗北伐军,早在皖系执政时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就主张武力统一南方,但是由于各方矛盾,最后失败。

其中,三大系又不断分裂,奉系出现直鲁联军的张宗昌,直系除了吴佩孚又出现了东南五省联军的孙传芳。

到北伐的时候,北洋军阀就剩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大主要军阀,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惨败还没有喘过来气,而孙传芳则刚刚称霸东南,还没有站住脚,在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采取了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而在北伐军打击吴佩孚的过程中,同为直系出身的孙传芳竟然不救,可见北洋军阀离心离德到什么地步。

当然,要说北伐军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党的支持,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算了编不下去了。


史论纵横


为什么能够北伐胜利?原因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北伐的正义性和进步性,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地利是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全国高涨,而北洋军阀政府象走马灯一样,不断更换,从1912-1928年,16年间更换了47届政府,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人和是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确了路线,反观北洋军阀内部充满了尖锐矛盾。

图为北伐战争时,蒋介石和他的座骑“黑龙”。

而北伐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也不是万人,而是有8个军共10万人,而且在战争初期已经形成了空前的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从城市到穷乡僻壤,都响彻着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工农联合的怒吼声,所以北伐部队在工农群众运动的配合与支援下,不到十个月时间,就占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并且有着我党直接领导下号称“铁团”的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锋。

图为1927年,宋子文在武汉进行反帝演讲。

所以在北伐爆发之初,北洋军阀以吴佩孚、孙传芳为代表的重兵集团就成了万夫所指,1926年7月两湖战场上国民革命军几场小胜利即瓦解了吴佩孚内部,其它两路也进展顺利,而内部矛盾的各部军阀头领纷纷倒戈,蒋介石大肆收编,所以北伐开始没多久后,部军人数迅速扩充,到北伐后期达到了100多万部队,吴佩孚和孙传芳成了瓮中之鳖被消灭,而张作霖被赶回了东北。

图为北伐途中,各地对勾结帝国主义罪犯进行大规模处决,大批民众围观。

另外,北伐战争动摇了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干涉未果的情况下,立刻在革命阵营中,寻找了新的走狗,于是在北伐后期,帝国主义物色到了混在革命阵营内的代表人物:蒋介石。所以北伐轻松胜利,蒋介石摘取胜利果实。


图文绘历史


北伐军其实分为2个部分,1个是从广东出发的8个军10万,另外一部分是冯玉祥从西北出发的30万国民军。总兵力是40万大军。
而北洋军参战的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总兵力是80万,处于一倍兵力优势。但是主要是分散在10多个省份进行防御。在具体战斗上,北伐军和国民军往往处于兵力优势。

另外就是北洋军的武器不行,也许很多网友没有注意到。从1919年开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就已经对北洋军进行武器禁运了,一直到1929年,才解除武器禁运。那时候,吴佩孚,孙传芳的部队,武器都已经比较老旧。

但是,北伐军和国民军却可以得到大量苏联武器,因为苏联并没有签约参加武器禁运。

苏联在1924~1927年的3年间给北伐军投了3000万金卢布,约合2700万大洋。从1925年-1926年,苏联光是给国民军的武器,就有59000支步枪,230挺重机枪,10具火焰喷射器,60门山炮和野战炮,18门迫击炮,还有7000万发子弹,4000把马刀和3架飞机。

铁火西北一书记载,从1925年春天开始,苏联的军事援助达到了高潮,黄埔港,几乎每个月都有满载军火的苏联货轮进港,为北伐军援助武器装备。
在1923-1926年,苏联援助广东的北伐军武器包括,步枪34000支,子弹1600万发,重机枪105挺,大炮28门,装甲车4辆,还有每月的经费10万金卢布,以及给了1000万金卢布创建中央银行。
而吴佩孚和孙传芳部队,还是十年前,引进的武器,极度缺乏重机枪,驳壳枪,大炮,迫击炮这样的武器。在武器上远不如北伐军和国民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