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即位三年後,大臣不知他長啥樣

全文字數1424,閱讀時間約7分鐘。

皇帝即位三年后,大臣不知他长啥样

清代帝王普遍勤政,他們一生生活起居,大都如鐘錶般有規律。一個朝鮮人記下了乾隆帝成了固定模式的起居:卯時而起,進早膳,然後看文件,召見公卿大臣們討論如何處理,一直到中午。晚膳後還要繼續處理沒看完的公文,或者讀書寫字做詩,一直到睡覺時分。

從登基到離世,乾隆帝基本上都是按這個日程生活,60多年沒有變化。即使到了晚清,這些皇帝雖然能力不足以應付劇烈變化的局勢,但是起碼能做到按時上下班,每天都要召見大臣,探討政務,及時處理文件。

明朝就完全不同,特別是中後期的皇帝大都很懶,而且有社交恐懼症,不願意與大臣見面,只通過太監居中傳話。

其實,從明代前期堪稱明君的宣德皇帝開始,就已經依賴紙上辦公。他不再像明太祖朱元璋和朱棣那樣,每天接見大臣,當面討論問題。而是把所有奏章交給內閣學士去看,看了後寫出書面處理意見,經太監交到皇帝手裡。

皇帝挑著看幾篇重要的,同意就用硃砂筆批上“照行”兩個字,不同意就否決。其他不重要的,一律讓太監們幫著看,一般是太監們代替皇帝用硃砂筆批上“照行”兩個字。然後再由太監交出去。每天需要親自處理的事情大大減少,可以騰出大把時間來逗蛐蛐,因此被稱為著名的“促織天子”。只不過在宣德年間,“及遇大事大疑,猶命大臣面議。”

明憲宗朱見深登基之後,從來不召見大臣當面商量事情,如果需要交流的話,只派太監去傳話。直到他當了七八年皇帝,大臣們對此表示強烈不滿,集體批評他“未嘗降顏一接臣下”。他才破天荒召見一次大學士,但是隻談了三五句話就匆匆了事。

明代第九位皇帝明孝宗在位十八年,召對大臣一共不過一兩次。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早年還很振作,但是後期也懈怠起來,從嘉靖十九年到二十一年六次視朝,二十一年至四十五年這24年裡只有3次朝見君臣的記錄。

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即位整整三年後,還沒有與任何大臣見過面,沒有人知道他長什麼樣。明熹宗在位七年,更是一次沒有召見大臣,一切事情全憑魏忠賢作主。當然,最極端的是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對於大臣們送上來的奏疏經常不予理睬,放在宮中,既不批示,也不發還。

明朝皇帝的任性還表現在起居無節上,最典型的是第十位皇帝明武宗。他喜歡睡懶覺,歷代皇帝都是早晨上朝,他卻經常到黃昏才上朝,但是百官得按規定清早就趕到,每次都是從早上等到傍晚。有時候還讓大臣白等一天。

有一天,大臣們一直等到晚上七點多,皇帝突然派人通知“免朝”,白等了一天。正德十一年( 1516)元旦,文武百官來拜年,但是一直等到傍晚五點多,典禮才開始,散朝時候已經半夜了,近千名官員一天都沒吃飯,急著出宮,在宮門口釀成踩踏事故,導致一名站崗的將軍被踩死。

嘉靖皇帝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他是從外藩入承大統的,但偏要違反禮制規定,尊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和全體大臣們爭執了長達三年半時間,稱為“大禮議”。後來又沉迷道教,乾脆搬出了宮城,住到了西苑的萬壽宮,專心修道,追求長生不老。

明朝皇帝大都有自己突出的業餘愛好,他們只願意享受皇帝的權利,不願意承擔皇帝的義務。他們通常把皇帝這一職責當作累贅,不願意上朝,而是沉迷於自己的業餘愛好中不能自拔。宣德皇帝愛玩蛐蛐,明憲宗酷愛戲曲,明武宗喜歡馴獸,明世宗迷信道教,明熹宗則是著名的木匠皇帝。

總體看來,明代皇帝和今天的“宅男”很像,一天到晚愛宅在深宮,害怕與人見面,過分依賴“線上”交流。究其原因,是他們自我管理能力很差,同時,朱氏家庭教育的失敗也脫不了干係。

I 排版:袁嘉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