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近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召開,大會的主題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媒體報道了二個人的發言,一個是吳敬鏈談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教訓,吳敬璉是我國經濟學界泰斗級人物,在經濟學領域影響非常大,一直是堅定的改革派。

吳敬璉說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方式是總結40年來我們獲得了哪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他回顧了整個改革開放的歷史,他說在這40年中,凡是市場化,法制化改革比較好的時候,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都比較好,反之當改革出現曲折的時候,這種進步就比較慢,甚至倒退。

另外一位重量級人物楊偉民也發表了講話,他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央財經領導委員會的副主任,一般媒體認為他代表著主流發聲。

中國過去幾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窮二白變成經濟總量世界第二,70%的人擁有自己的房子,50%以上的家庭擁有汽車,幾千年歷史上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富足,比所謂的康乾盛世強太多了。

為什麼中國會發生如此巨大的深刻變化?關鍵就是改革開放,中國歷史上只要開放,社會就發達,比如唐朝,宋朝,只要封閉社會就落後,比如明朝。

為什麼現在重新開始討論改革開放?楊偉民說“現在對改革的質疑多了起來,但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所以不可能一帆風順”,因為既然是改革,就意味著一些人要被改,被革,他們的利益是會受到損害的,所以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就像宋朝的改革,王安石和蘇東坡代表著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團體,在這個過程中雙方有進有退,這很正常。

但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中國未來能不能崛起,能不能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就取決於改革開放到底進行的怎麼樣,總的來說未來的大方向必須是改革,但具體要改哪些地方呢?

楊偉民提出了幾個方向性的建議:

1 經濟質量要從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為什麼過去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因為過去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優勢上的低端製造業,巨大的成本優勢加上巨大的國內市場,想不發展快都難。但現在一方面國內的環境承受不了啦,一方面成本上升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了,所以開始向高質量發展。

那怎麼才能向高質量發展呢?楊偉民說“必須由市場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因為市場經濟的資源配售方式是最有效的。

第一,我們還有很多的地方不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造成了很多浪費,比如政府補貼,從歷史經驗來看,越是補貼的行業越是爛泥扶不上牆,因為補貼會扭曲市場信號,干擾正常的市場競爭,最後產能過剩,比如有的企業獲得了補貼,然後拼命壓價銷售,最後行業一定死,曾經的LED,光伏產業,風能都是如此。

在這種補貼模式下,不但扶持不起好的企業,而且會讓整個行業越來越弱小,經濟怎麼向高質量發展?

所以這種資源配置的方式一定要改變,由市場決定,什麼是由市場決定呢?

比如還是光伏產業,讓企業自己去競爭,這個過程一定是殘酷的,但最後勝利的一定是產品質量最好,在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去競爭也不怕,因為在國內的時候體質就鍛煉出來了,而如果是政府補貼,就可能護持了自己當地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扶持了一時,扶持不了一世,一旦停止補貼到了市場上馬上就被競爭對手打死,但這種補貼如果一直進行,會讓行業陷入不正當競爭,會把行業裡真正的強者乾死,所以起到了拔苗助長的作用。

當資源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時候,大量的浪費和其他現象就會發生。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並不容易,因為這裡面有很多的利益之爭,錢從政府到企業手裡的過程,那些經手的人是要揩油的,一旦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他們就被“改革了”,所以改革才會出現進進退退,才會有波折。

楊偉民直言不諱的說,“我們看到效率不高,甚至有時候下滑,根本原因就是資源配置不是市場決定而是政府決定”,所以要少一些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幅度減少對資源的直接干預,直接配置。

2 要從不平衡發展到平衡發展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過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所以才改革開放,而現在矛盾轉化了,但下一步還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人民需要什麼就改什麼。

這段話表達的意思是過去我們國家主要的問題是太窮了,人民想要好點的生活,但是落後的生產方式滿足不了,所以才改革開放,那時候的口號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先把財富蛋糕做大。

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主要矛盾不是當初那個了,變成了什麼矛盾呢?楊偉民沒有說,其實我們都知道,那就是確實有一部分人富裕了,有錢了,但另外一部分沒有錢的太窮了,這就叫做貧富差距過大,如果不改變會導致社會矛盾尖銳,所以下一步還是要改,“人民需要什麼就改什麼”

過去說好了的先富起來的要幫助還沒有富裕起來的,現在到了該實現諾言的時候了,這其實就是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不一樣,在過去窮的時候,追求的是效率問題,是把整個社會的財富蛋糕做大,而現在是蛋糕已經足夠大了,就應該從追求效率轉向追求公平。

那麼怎麼實現公平呢?

楊偉民說,要突破核心技術,所謂突破核心技術,意思就是國內產業要升級,要重視研發,從低端製造升級到高端製造,利潤才會更高,整個社會財富才會更多,分配起來也更加容易。

目前主要是城鄉區域協調,過去中國的發展路子是把經濟集中在城市裡,導致鄉村凋敝,農民種一年的地收入還不如打工一個月,所以要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均等化,比如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務要更加均等,這是改革向公平發展的重要方向。

3 從所有制改革到產權制度,要淡化所有制,強化產權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所謂所有制,指的是一種社會制度,是國家所有,集體所有還是私人所有?但是產權不一樣,是對所有制的深化,強調擁有者的權利,如果還強調所有制,很難突破公有制,那麼在思想上就不會有突破。

比如農民宅基地的問題,從所有制的角度看,這是集體的土地,那麼和農民沒有什麼關係,不能賣,或者限制很低的價格賣。但是如果從產權的角度看,這就是農民自己的房子和土地,他可以自己決定賣掉,或者出租,他就可以獲得相關的收益改善他的生活。這對千千萬萬的農民來說非常重要,這就是強化產權,淡化所有制的意義。

產權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所謂恆產者有恆心,比如如果沒有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企業的研發動力就有限,整個社會的創新動力就不足,產業就不能完成升級,長期停留在低端製造業,一個國家的經濟就不會完成脫胎換骨式的升級,美國之所以發展資本主義上百年後依然有強勁的動力,其對產權的保護是重要的一環。

4 從商品市場化到要素市場化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過去改革在商品市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除了房子等極少數東西不能自由買賣外,其他商品都是市場決定的,這是40年經濟繁榮的根本。

但要素市場則不一樣,什麼是要素市場?主要是指土地,資金等。

楊偉民說現在很多的金融機構用政治正確替代市場規律,導致資源的配置效率越來越低,城鄉土地無法自由流動,農村宅基地無法進入市場等等。

這個問題表明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金融機構當然就是指銀行,他們用“政治正確替代市場規律”,意思是說貸款給誰並不看資金回報率,或者風險大小,而是政治正確,什麼是政治正確?比如把錢貸給國有企業肯定就算一種。

還有城鄉土地無法流轉,農民宅基地無法進入市場買賣等,因為從所有制的角度看就是不能流轉,這就是政治正確,但這樣導致整個社會的財富流通效率極其低下,沒有流動就是死財富,比如非洲原始人有大量的土地,但是窮得一逼,而城市裡如果你有一畝地,被開發商收購立馬就發財了,這就是流通和不流通的區別。

所以用政治正確替代市場規律導致整個社會財富不能流通,所以要從商品市場化向要素市場化改革,這就到了改革的深水區。

5 減政,減權,減稅,減費

過去在市場化改革中簡政放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如果是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還不夠,所以提出了四個減,第一個是減政,也就是減小行政體系,縮減行政層級。

楊偉民提到十八界三中全會的要求減少政府機構,應該要從減少政府層級角度改革,比如把市縣合併,這樣就少了一個層級,可以壓縮大量的行政人員,還有省市縣都像中央一樣搞幾套班子,其實沒有必要,有大量的減政空間。

減少行政系統的體量意義何在?一個龐大的系統需要巨大的行政開支,而政府的開支都是來自稅收,所以減少行政系統的體量就給企業和家庭減稅的改革建立了堅實的基礎,而企業的負擔輕了,經濟活力的恢復才有基礎。

第二個是減權

地方行政系統的體積減小了,人數減少了,事也要相應的減少,否則地方還要管那麼多事情,一沒有人,二也沒有錢啊,那哪些事情可以減少呢?主要是經濟增長相關的方面,比如招商,投資,GDP增長等,地方政府今後主要的工作是當地公共服務,比如治安,醫療,義務教育,環保等,這樣一來開支就會小很多,對財政的壓力就小很多。

減少了地方政府參與經濟的程度,經濟發展是企業的事情所以交給企業,政府的工作是提供公共服務,這樣企業和政府各司其職。但目前政府參與到經濟中的程度太深,這就是裁判和運動員集於一身,那對場上其他運動員自然是不公平的。

但是這樣涉及到二項改革:

1 需要改變目前對幹部的考核機制,不再以經濟增長,以GDP為核心,而是以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為核心,這就回到了本文第一條說的“以人民的需求為核心”進行改革,這其實也是回到了政府的本職工作。

2 財政稅收制度改革,目前地方政府負責的事情很多,但是主要的財政收入是房地產,也就是所謂的土地財政,賣地的收入佔了很多地方收入的40%,甚至50%,所以地方也是沒有辦法,機構龐大,吃飯的人多,要辦事情也多,但是來錢的地方又少,只能依靠賣地,這樣地價怎麼不越賣越貴?房價又怎麼會不貴呢?

當年改革財稅體制給了地方政府很大的動力發展經濟,這就相當於農村包產到戶,每個地方政府都變成了一個超級公司,每個地方長官的升遷與公司業績掛鉤,徹底的激活了這些超級公司發展經濟的動力,所以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中國經濟發展成果是2800個縣級超級公司之間競爭的結果。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改革是環環相扣的,精簡政府層級,才能減少行政費用開支,減權才能減少管理的事情,進一步減少開支同時給了企業更好的發展環境,因為支出減少了,可以不再依靠賣地了,樓市的價格才能真正降下來,同時給企業降低費用的基礎就有了,可以降低企業的增值稅比率,還可以降低社保繳費的比率。

6 所有企業一律平等

改革的方向在哪裡?這6個關鍵舉措將決定中國未來

目前我們市場主體是三個主體:國企,外企,民企,他們都面臨活力不足的問題,長期要取消所有制分類,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政策上一律平等。

楊偉民實際上說的是要給予民營企業更平等的待遇,我國民企解決了50%的稅收,60%的GDP增長,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但是民營企業在很多領域是禁入的,獲得企業發展需要的資金非常困難,而國企的待遇完全不一樣,銀行等金融結構爭先恐後的給國企貸款,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外企的境況也好於民營企業,所謂的招商引資給稅收優惠,土地價格便宜到幾乎白送,但是民企卻長期依靠自力更生,沒有什麼特殊政策。但民企卻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了,成為了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這進一步說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有效的。

所以楊偉民說所有的企業,只要的中國大陸註冊的,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一律平等,本來就應該平等啊,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自由,平等啊。

以上就是楊偉民發言的六個點,應該說每一點都切中了要害。

大部分人看完吳老和楊偉民的發言,內心會有喜悅,因為這正是未來改革的正確方向,如果未來能夠這樣改革,中國一定會從發展中國家躍升為發達國家,這對中國歷史,後代子孫,世界格局都有巨大的影響,中國將重回世界的中心。

但改革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會遇到無數的阻力,但歷史是如何改變的?其實關鍵是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態度,一旦形成了基礎性的認識,那麼改革的力量就會戰勝不改革的力量,就會成為歷史的潮流,反之如果對改革的認知不清晰,反對改革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就會此消彼長,出現拉鋸戰甚至改革倒退。

改革是一場犧牲一部分人成就無數人,改變歷史,造福千秋萬代的偉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