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五小五大」

特色小鎮建設要立足做好體量規模的“減法”“除法”和功能效率的“加法”“乘法”。其關鍵是構建小政府催生大服務,重點是建設小城鎮帶動大供給,核心是搭建小平臺形成大吸力,基礎是運用小槓桿孵育大功率,要義是放大小景觀培植大經濟。

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五小五大”

特色小鎮在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建設特色小鎮是聚集生產要素、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切入點”和“發力點”。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是資源稟賦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因而其規劃、設計和建設不能“千篇一律”、萬眾一“芯”。在實踐中,特色小鎮在主體方面應該做足“減法”和“除法”,而在功能方面則應該做足“加法”和“除法”。具體而言,就是要理清五個方面的思路,正確處理好“大”和“小”的關係,形成特色小鎮建設的“聚合力”和“向心力”。

“小政府、大服務”:深化體制改革,激發建設活力

釋放特色小鎮內生動力的關鍵要素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防止機構臃腫和“機關病”的出現。一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大部門制”。依靠現有力量,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高行政效率。深入推進特色小鎮擴權,強化事權、財權和人事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實行行政審批“一個窗口”受理承辦並聯審批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成立特色小鎮專門服務機構,實現服務班子高配、權力下放、封閉運行和自主管理。二是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開放落戶限制。全面開放特色小鎮落戶限制,落實居住證制度。著力加大對投資者、管理者、技術人員、創業人員、高端人才和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制度改革力度,積極探索以穩定職業、穩定住所、參加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依據,合理確定落戶條件。制定出臺居住證持有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的清單,擴大對居住證持有人的公共服務範圍並提高服務標準。三是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行“彈性”收益制度。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使用土地再開發激勵機制。建立健全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自願有償流轉和退出機制。四是推進投融資機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利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建立特色小鎮建設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積極申請國家專項建設資金。發行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券和專項債券。支持小微企業設立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大力推行PPP等融資模式。

“小城鎮、大供給”:提升發展質量,盤活帶動能力

高水平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特別是高質量的教育醫療資源供給,是特色小鎮聚集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以較小的特色小鎮服務實體,實現“大供給”能力,是特色小鎮提升發展質量、盤活帶動能力的關鍵路徑選擇之一。一是提高公共基礎設施供給能力。按照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的原則統籌佈局建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文化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合理佈局特色小鎮“功能區”,加大公園、綠地、休閒娛樂、開放式住宅小區等的建設力度。二是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保障特色小鎮內各類人員享受高質量的教育、更優質的醫療和高品位的居住資源。著力聚焦各類人員的日常生活、工作需求,大力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和繁榮的“商業圈”。三是提高民生服務供給能力。大力實施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加大硬件設施建設力度,提升診療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市縣知名學校和城鎮學校聯合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大力實施吸引本土人才回鄉就業和創業計劃,鼓勵和引導專業技術人員、創業人員和農民工回鄉定居。大力實施聚力富民計劃,不斷提升群眾人均收入水平,讓群眾切實富起來。

 “小平臺、大吸力”:推動要素聚合,培育整合動力

產業要素集聚是特色小鎮生存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通過搭建各類平臺,發揮平臺的吸引效應和聚合效應,加大要素聚合力度,是培育和整合特色小鎮發展動力的重要途徑。一是搭建政策平臺,提升制度吸引能力。建立人才引進和使用制度,確保人才“引進來、用得好、留得住”。完善農用土地轉用、徵收制度,加大對現有工業用地追加投資和轉型改造,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和存量土地。建立行政審批和財政資金引導制度,深化涉企稅費改革,盤活主體活力。二是搭建保障平臺,提升服務吸引能力。搭建面向大眾、服務小微企業的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服務平臺,構建立體有效的“服務網絡”。建立初創期、中小企業和創業者提供便利完善的“雙創”服務制度。構建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營商平臺,推動投資便利化、商事仲裁、負面清單管理等改革和創新。三是搭建創新平臺,提升要素吸引能力。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和載體,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圈,集聚創業者、風投資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的耦合。依託互聯網拓展市場資源、社會需求與創新創業對接通道,推進專業空間、網絡平臺和企業內部眾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搭建企業家創新平臺,吸引和集聚高端要素、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和現代服務業。搭建產學研互動平臺,推動校企合作、產研融合、產教融合,與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技術孵化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小槓桿、大功率”:完善配套措施,催生髮展拉力

便捷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特色小鎮產業集聚的基礎條件,應該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大力加強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大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槓桿效應。根據特色小鎮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大力加強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汙水垃圾處理、物流、健身休閒、體育鍛煉、綠化景觀、公園、公共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特色小鎮基礎設施的便利性和舒適性,發揮槓桿效應,吸引產業、資本和人才。二是大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外溢效應。大力實施信息惠民計劃,充分讓小鎮的各類組織和個人分享信息建設紅利。實施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力推動網絡提速降費,提高寬帶普及率,加速實現WIFI全覆蓋。加快光纖“進企入戶”進程,建設“智慧小鎮”。三是大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發揮輻射效應。實施交通銜接工程,加強與交通幹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連接,提高高速公路等級和通行能力。建設立體交通網絡,大力建設或銜接市區鐵路、高速公路,建設交通延長線,形成各層次交通骨幹網絡,促進互聯互通。加強步行和自行車等慢性交通設施建設,做好慢行交通系統和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

“小景觀、大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挖掘經濟潛力

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是特色小鎮底蘊。按照突出“功能疊加”、宜居宜業宜遊,注重文化植入的原則,保護小鎮特色景觀資源、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充分運用“小景觀”,做好“大經濟”。一是構建生態網絡,做大“綠色經濟”。加大自然生態、溼地資源等的生態養護力度,突出本地生態環境特色。實施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加大水、大氣、環境等保護和修復力度,確保天藍水清、環境優美。大力在海綿城市、景觀綠化、綠色建築、地下管廊等領域開展研究創新,將綠色資源轉化為“綠色經濟”。二是強化環境治理,做大“美麗經濟”。大力開展大氣汙染、水資源汙染、土壤汙染治理力度,利用溯源倒逼、系統治理的辦法,帶動特色小鎮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大力推動溼地、溫泉、綠地、河湖、林地、耕地等資源與旅遊業有機結合。遵循風情小鎮、景區小鎮的要求規劃建設特色旅遊景區。大力實施“彩化工程”,在小鎮主幹道或周邊種植景觀樹種和珍貴樹種,將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三是保護文化遺存,做大“旅遊經濟”。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歷史文化遺存、古村古鎮、文物古蹟、民俗風情等的保護力度,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重點突出歷史記憶和鄉愁特色,打造歷史文化彰顯、地域風貌明顯、地方特色突出的特色小鎮。著力把歷史文化資源和觀光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集合起來,做強“旅遊經濟”。

瞭解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