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演繹花樣護盤,警惕「兜底增持」暗藏風險

A股市場持續低位震盪,上市公司各種穩定股價的護盤方法又集中上演,兜底式增持、大股東及高管增持以及上市公司掀起回購潮,這背後到底是對股票長期投資價值有信心還是另有其他目的?

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倡議員工兜底式增持的套路已難以奏效,以9月份3家上市公司股價來看就可見一斑,兜底式增持出現浮虧的現象並不在少數,且背後暗藏多重風險。

有的上市公司為穩定股價、提振市場信心打出了護盤組合拳。這其中,回購股份成為近期A股市場的一大潮流。數據顯示,9月份至今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發佈普通回購預案。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不同類型股票回購走勢將分化,需要具體分析回購的情況。

部分兜底式增持出現浮虧

9月份以來,有3家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號召員工兜底式增持,分別為榮科科技(300290.SZ)、美芝股份(002856.SZ)、花園生物(300401.SZ)。然而這種“虧了老闆賠,賺了員工得”的護盤強音已不再奏效。

榮科科技9月13日晚間披露兜底式增持倡議公告,9月14日股價高開並一度衝高但最終回落,雖微漲但走出一根陰線,9月17日股價持續下挫3.67%;相較而言,美芝股份在發佈公告次日(9月10日)股價漲停,但漲勢並未持續,9月11日下跌後維持震盪走勢;花園生物在公告兜底式增持倡議後,9月4日股價高開低走,此後則一路下坡式下跌,至9月17日創出階段性新低,其間跌幅逾8%。

實際控制人倡議員工兜底式增持的響亮口號幾乎一致,“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發展前景的信心,對公司股票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同,為維護市場穩定,增強投資者信心”,然而這是信心的真實表達,還是另有他謀的幌子?

榮科科技在發佈兜底式增持倡議後遭遇市場較大的爭議。此次倡議員工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並承諾兜底的是該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付豔傑、崔萬濤,然而這兩者正在籌劃控股權轉讓。今年5月24日,付豔傑、崔萬濤與上海南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擬將合計持有的27.15%股份協議轉讓給後者,轉讓價格為10.88元/股,若轉讓完成後,榮科科技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發生變化。

今年2月5日榮科科技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但最終失敗,6月27日復牌後一段時間,股價曾一度衝至9.94元/股,但之後持續下跌,至9月17日收盤價為6.03元/股,較轉讓價格縮水逾4成。而若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變更,兜底式增持存在倡議人履約風險。

另一方面,市場質疑此次兜底式增持可能是實控人避免股權質押平倉的護盤之舉。截至9月14日,榮科科技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其持有公司股票的91.21%進行了股票質押。“目前雖沒有觸及平倉線,但若公司股票持續下跌,將存在其質押的股票因觸及平倉線而被強制平倉的風險。”榮科科技如是稱。

同樣,美芝股份、花園生物實控人號召員工兜底式增持也受到市場的質疑。美芝股份今年2月份倡議員工兜底式增持,這是其今年第二次進行此舉。該公司去年3月份上市,在上市當年便出現業績下滑的現象,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持續下滑,且上市一年半左右就兩度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長期投資價值讓市場持疑。花園生物則是在兜底式增持號召之前的6月份,6位董事高管提出減持計劃。

據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有30家左右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向員工發出增持公司股票的倡議書,這其中已有部分兜底式增持出現浮虧。

上市公司員工兜底式增持最終虧損了有實控人或董事長補償,而普通投資者若跟風買入被套,則只能風險自擔。在業內人士看來,兜底式增持並非等同於利好,需要具體分析上市公司情況,背後有可能風險重重。

掀起股票回購潮

相較實際控制人倡議員工拿出真金白銀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套路,多數上市公司大股東及高管則親自出手增持,且上市公司掀起股票回購潮。

根據Wind資訊數據,以變動截止日期為參考條件,今年9月份共有478起增持,涉及上市公司174家,其中有397起為高管增持,涉及上市公司132家。

9月17日晚間,盛和資源(600392.SH)發佈股東增持股份計劃的公告稱,持股5%以上股東黃平擬增持公司股份金額不低於2000萬元,不高於1億元。增持期限為自增持計劃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但增持計劃的實施仍存不確定性風險。

這是盛和資源近日來穩定公司股價的計劃之一。在9月16日下午,該公司發佈公告稱,在資本市場出現非理性波動、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為維護公司股價穩定,建議公司控股股東未來一年內不減持持有的盛和資源股票;倡議公司股東尤其是持股5%以上的股東不減持,且增持公司股票;提議回購上市公司股票;支持鼓勵董監高及員工,按規定增持公司股票等方式穩定公司股價;提醒將股票質押的股東,做好相關風險管理機制。

根據盛和資源回購股份預案,此次回購金額上限為不超過1.88億元,回購股份的數量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1%(即不超過1755.1670萬股),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10.65元/股。

與盛和資源類似,增強市場信心,推動公司股票價值的合理迴歸,建立長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等成為上市公司對計劃回購股份目的的解釋。就在9月17日晚間,又有多家上市公司公佈回購預案,其中,迪瑞醫療(300396.SZ)擬回購1000萬元~5000萬元股份,回購價格不超過21元/股;盈峰環境(000967.SZ)擬回購公司股份5000萬元~1.5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9元/股;紅日藥業(300026.SZ)擬回購公司股份6000萬元~2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5元/股。

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以來(公告日期截至9月17日),已有51家上市公司發佈股份回購預案,其中31家回購類型為普通回購;7月份和8月份發佈股份回購預案的公司則分別為104家、165家,其中普通回購的上市公司家數分別為51家、47家。

根據普通回購實施情況來看,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9月份已回購金額68.47億元,7月份和8月份的這一數據分別至少為114.69億元、143.53億元。

國盛證券近期發佈報告稱,A股市場實施股票回購的主要目的為股權激勵、市值管理、盈利補償以及股權激勵註銷。

“不同類型股票回購走勢分化,市值管理類的超額收益高,盈利補償和股權激勵類收益波動劇烈且累計超額收益為負。”國盛證券同時分析稱,各回購比例樣本均錄得超過回購比例的平均累計超額收益,且回購金額較小、估值較低的樣本表現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