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把中國人叫漢人,民族叫漢族,文字叫漢字?

小道道20


漢朝漢族漢服,以及現在說中國人為漢人,或者說漢人一定是中國人。又或者其它作者說的什麼來自星星的民族,什麼漢來源於江水之說。其實跟我們叫不叫漢人沒半毛錢關係,漢字的來源跟漢朝也許有關係。但是跟我們稱自己為漢人是一點關係沒有

總結其他作者的說法,我們今天叫漢人無非兩點。 第一點,有其他作者提到過的。漢武大帝劉徹對匈奴的猛錘,把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哭爹喊娘。於是被打的哭爹喊孃的匈奴就對錘自己的人出了一個尊稱--漢子。因為你國號為漢嘛,又這麼能打。慢慢得就形成了是條好漢的說法,而在民間 知道漢史的都知道 中原人對匈奴人開始是傲世,到白登之圍的害怕,再到匈奴大戰的傲世。 這種心理落差,導致大家都喜歡稱自己是漢子,稱漢族感覺倍有面子,而後不是還有句佳話嘛,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整個國家凝聚力空前絕後啊,稱自己是漢族感覺就是光了十八代祖宗。

所以漢族跟漢朝時間註冊早晚無關,跟漢朝的執政者關係非常大。 是其他王朝無法比的,包括所謂的李唐王朝!

為何今天中國人叫漢人?而不叫唐人? 真的是因為漢朝在前,唐朝在後嘛? 作者觀點不認為是這樣的。

白登之圍,劉邦無奈和匈奴和親。 等到劉徹雄主出現,期間 景帝文帝給劉徹鋪好基礎 文景之治嘛。然後劉徹量大漢之物力,人力,絕心掃除匈奴的禍患。匈奴大戰爆發,大漢一發入魂。從此為中原人民烙下漢的靈魂,至此我們稱漢族。

觀另一個盛世,唐朝。 不是唐朝比漢朝弱,我只能說今天我們不叫唐人是因為唐朝君主不行。此話怎麼說? 縱觀李唐,誰有武帝之雄心? 量盛唐之物人之力,決心掃除吐蕃? 太宗是將吐蕃打得求親,但是吐蕃的威脅一直是存在的。 而且是伴隨著整個唐王朝的興衰,唐朝君主幹什麼了呢? 搞愛情故事搞得轟轟烈烈,搞不倫。李隆基開元盛世號稱中國封建社會頂峰狀態,最後玩楊貴妃去了。這沒錯,到頂峰了嘛 和心愛的人共享盛世,天下所有男人的夢想。他做得很好,but 安祿山看上了他的龍袍看上了他的女人 李隆基幹了啥? 這也不能算得上是好男人吧?且不說他是一個皇帝 美曰其名 將整個盛唐先給楊貴妃,楊貴妃也算是醉了碰上這個廢物男人。 李隆基要是是劉徹,安祿山這個死胖子早就變成肉泥了。 所以啊,看上去不可一世的李唐都是終其一朝。沒有一個雄得過漢武帝的人 (開國皇帝不能和世襲皇帝比較,太宗不在此列) 所以今天咱們不叫唐人叫漢人,歸根結底還是漢朝比唐朝跟讓人自豪。 跟讓人佩服 *


其名為鯤338


我來說點不一樣的,一是為什麼偏偏是“漢人”被延續下來成為族稱,而不是 “周人”、“秦人”、“唐人”等;二是“漢”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其本義是什麼 ,如何一步步延伸為族稱的。

一、為什麼偏偏是“漢”,而不是周、秦、唐?

毋庸置疑,首先是因為漢朝是個強盛且長壽的王朝,但這遠遠不夠。夏、商、周、秦、隋 、唐、明都很強盛,秦隋是短了點,但其他的幾個並不短,周朝更是號稱有八百年;如果說唐明是在後面,已經被漢朝搶先“註冊”了永久“商標”,但在漢之前還有夏商周啊,特別是周朝,它的資格絕對不比漢朝差。

周朝的資格又好、時間又早,為什麼不搶先“註冊”呢?原因是當時還沒有“ 註冊”的必要和意識。在周朝,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都是以所在諸侯國的國名來自稱,基本都沒必要說統稱,比如“齊人”、“楚人”、“秦人”等, 基本沒人再在上面加個“周人”的自稱。就如今天,我們說自己是“中國人”就夠了,沒必要再說是“地球人”,當年我們的祖先也認為“周”就是“天下”。雖然周邊還有戎狄蠻夷等,但它們是未開化的甚至不能稱為“人”的野蠻人,相比它們,我們可自稱為華、夏、諸夏,但要用這些自稱的場合實在是太少了 。所以,在周朝的時候,沒人去搶注“周”或者“華”、“夏”什麼的。

那為什麼到了漢朝,就有了“註冊”的必要和意識了呢?其實在漢朝的時候, 他們也還沒有真正去“註冊”,但由於當時的大一統,沒有了諸侯國,還因為北方強大的匈奴的存在,讓“漢人”這個自稱的用處更多、也更自然了。因為兩漢長達四百多年,“漢人”這個自稱也因此叫了四百多年,都叫得很順口了。漢朝滅亡之後的魏晉都遠遠比不上漢朝,而西晉滅亡後,五胡入華,佔據了整個北方地區,由此一個區別於五胡的自稱與他稱就很有用處了,“漢人” 這個“商標”就被真正“註冊”下來了,而且用了三百多年都沒有挑戰和質疑者,到隋唐時早已是大家公認的永久“商標”。

綜上所述,“漢人”成為族稱之前,人們的自稱是國名、朝代名,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各國各朝境內往往是多民族的,於是“漢人”作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族稱就順理成章的延續下來了。

二、“漢”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如何一步步引伸為族稱的?

我們知道“漢人”成為族稱,是因為漢朝,那“漢”這個字是因為怎樣的機緣而被劉邦選中的呢?

眾所周知,劉邦是因為先被封為“漢王”,才在奪取天下之後將自己建立的朝代稱為“漢朝”。封漢王,是因為封地為蜀地和漢中,而漢中屬於漢水流域, 是典型的因地得名。

至此最後一個問題出來了,漢水為什麼稱為“漢”水,而不是別的什麼水,“ 漢”字是怎麼來的,與漢水有關係嗎?還是其他回答說的來自於與“強壯”相關的本義?

據象形字典(是個網站)陳水旺老師的考據,“漢”正是源自於漢水,最初出現在金文,造字的本義是“流放政治犯的西北水域”。也就是說“漢”是一條河,這條河所在的區域——漢水流域是遠離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放政治犯的偏僻之地,“漢”就是為描述這河而造出來的。

“漢”是如此大、如此有名的一條河,以致還能被引申為“大河”的意思,與“江”“河”同義(最初“江”就指長江,“河”就是黃河)。比如曹操《觀滄海》的“星漢燦爛”,漢就是河的意思。

漢中也與河南、河北、江東、江南等類似,都只是一個區域地名,但由於劉邦被封漢王繼而建立漢朝,“漢”這個字才引伸出更多的含義(如“漢族”、“男子漢”所包含的),讓後人忘記了它與“江”、“河”類似的本義。


wouc


漢人、漢字、漢族得名都和漢朝有關,漢朝得名和漢王國有關,漢王國得名與漢水有關。

漢水今天叫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注入長江,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水的傳奇,還被認為和銀河是相通的,所以銀河也被稱作“天漢”,即天上的漢水。西周時期周天子經常從漢水南下征伐荊楚,周昭王還戰死在漢水上。之後秦國攻打楚國,也利用了漢水道路。

到秦朝末年的時候,諸侯聯軍滅亡秦國。因為楚義帝曾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但是項羽不想把咸陽一帶封給劉邦,所以就把劉邦封在漢中,稱為漢王。漢中也算在關中區域,所以也算是封在關中了。漢中的得名當然也和漢水有關,就在今天的陝西漢中一帶。

所以之後楚漢戰爭,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的爭鬥。劉邦消滅項羽後統一全國,而漢的國號仍然保留了下來,這就是漢朝的由來。雖然秦朝才是第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國祚太短,不少制度文化也被漢朝繼承,而漢朝經歷四百年,政治遺產對於後世直接影響更大。


林屋公子


“漢族”、“漢人”、“漢字”的講法,主要是源自於大漢王朝的影響力。西漢➕東漢兩個大一統的王朝總共延續了400多年,巨大的版圖、長久的國運、輝煌的文治武功,使得我們這個民族打上了深深的“漢”烙印。


在“漢”以前,我們這塊土地上的祖先們以衣冠服飾和祭祀禮儀等來區別族人與外人,《春秋左傳正義》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因此,當時的祖先統稱為“華夏族”。但在秦國統一天下以前,中華大地實際上呈現的是諸侯林立的分裂割據狀態,周天子也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個諸侯國的自我獨立意識很強,都是以各自的國名自稱,比如魯人、齊人、吳人、越人,“周人”的稱呼也只是後人在史書中有所運用,僅僅是時代性的稱呼或單單指周部落。



秦雖然實現了版圖統一,但它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還沒來得及在中華外部產生足夠的影響力就滅亡了。秦亡後,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當了“漢王”,打贏楚漢戰爭戰後,劉邦又從“漢王”升格成了“大漢”的皇帝,以往的齊、楚、韓、趙等區域性名稱因為諸侯王制度的消失而失去了作用,人們逐漸以“漢”自稱與匈奴、百越等族群區別。隨著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以來,漢王朝的影響力沿著商貿隊伍遍佈西域各國,甚至到達了歐洲的羅馬帝國。

至此,“漢”一字牢固地植根到了整個華夏民族的基因中,無論唐、宋、元、明、清如何更迭,都只是時代階段性的稱呼。這塊土地上的人始終以“漢人”自居,只有“漢”才是我們族群和文化的特指。


竹山清溪澗


漢,乃天漢,其稱甚美,銀河、宇宙之意也。漢族意即銀河宇宙之族,沒有比這更好的寓義了。


陸一915


問題中這個說法其實有點不正確,並不能把中國人都叫做漢人,漢人指的是漢族人,中國的民族有幾十個,其他民族的中國人並不是漢人。至於漢字叫法的來歷,是因為這是漢人使用的語言文字,所以被稱為漢字。

漢人的來歷首先要從秦朝說起,秦朝以前時局都比較亂,整個中原地區被分成了若干小國,每個國家的文化、風俗等情況都不同。秦朝統一天下後,中原出現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使得原本不同的民族有了融合的趨勢。

短暫的秦朝滅亡後,漢朝再次統一天下,形成了一個空前強大,也空前穩定的政權。中國終於有了幾百年的太平日子,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

漢朝政權統治下的國土內所有人都被稱為漢人,代替了以前華夏人的說法。慢慢的這些漢人就演變成了一個民族,被稱為漢族。漢人使用的語言被稱為漢語,使用的文字被稱為漢字。

國家的統一,文化的融合,使得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這就是漢族的來歷。

到了後來隨著各個朝代國土擴張,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納入到了中原政權的版圖,越來越多的人口也納入中國的管轄範圍內。中國的民族也越來越多,最終有了現在的56個民族。

所以說,把中國人都叫漢人是不正確的。


漂浮菌


漢,在古時原本的意思是銀河、天河之意,又名雲漢、天漢、銀漢。《詩經·小雅·大東》中雲,“維天有漢,盜亦有光。”。南朝文學家江淹也在《別賦》中寫到,“駕鶴上漢,驂鸞騰天”。另有一義為水名,漢水、漢江。是長江最大支流。

在漢朝之前,中原以華夏族而稱,曰華夏或者諸夏。華乃大,夏曰美,通俗理解就是又大又美的名字。其他均為戎狄夷蠻。秦統一天下後,仍沿用華夏族的稱呼。不過六國之民被稱為黔首,黔字意為從黑從今,聯合起來就是帶著黑色頭巾出門,也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秦末各方豪傑揭竿起義,反抗暴秦。最終項羽、劉邦等人滅秦而自立。當時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而分劉邦為漢王,封地就在漢水流域的巴蜀一帶,主要活動在南鄭。劉邦後來在韓信、張良的幫助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巴蜀,入關中,最後垓下十面埋伏困住項羽,逼項羽自殺烏江邊。楚漢之爭以劉邦告勝而結束,自此建立漢王朝,歷經西漢東漢二十四帝400多年。

漢王朝的強盛,也逐漸取代了過去的一些稱謂。比如其他少數民族不再呼中原人為秦人,而呼漢人,其文字也為漢文,其衣為漢服,其族為漢族。

漢唐是中國最為強盛的兩個時期。後來一些華僑旅居國外,也或稱漢人,或稱唐人,都與此有關。


長安那片月


這個事情首先要算到項羽的頭上。

這是楚漢爭霸的故事。秦末,大家都起來搞革命。這裡面實力最強的是項羽。而劉邦也拉了一次隊伍創業,結果融資不到位,要倒閉了,只好帶著兄弟投靠了項羽。

這時候,項羽找了一位楚王的後代,放羊的,封他為楚懷王,等於大家在楚王的旗幟下反秦嘛。

因為預言說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懷王就定了一個遊戲規矩,大家一起向咸陽進軍,誰先到,關中就歸誰。

大家就開始起跑了,這是障礙賽,障礙就是秦朝大軍。秦朝大軍當然懟實力最強的,所以項羽的障礙最大。為了突破障礙,項大哥把碗都砸了,叫破釜沉舟。而劉邦呢,是三分抗秦,七分摘桃,搶先進了關中。

按規矩,劉邦就是關中王。但項羽當然不幹啊,磚都是我搬的,你住新房了?

於是,項羽把劉邦約到鴻門吃了一頓飯,劉邦吃了一半,沒買單藉著上廁所就尿遁了,所以把吃白食叫霸王餐。

吃霸王餐是要付出代價的。項羽衝進來,就把劉邦分配到了邊遠地區漢中,這漢中跟關中就差太遠了。

那漢中為什麼叫漢中?因為這個地方有條河叫漢水,而漢水的形狀很像天上的銀河。而天上的銀河就稱為漢,《詩經》裡說的“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我們漢族,其實是來自星星的民族。

且說劉邦成了漢中王,後面出山跟項羽爭天下,劉邦贏了,朝代就叫漢,而漢是中國第一個持久的大朝代,四百年嘛,所以慢慢形成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中原人就開始自稱漢人啦。

其實,中國不但自稱漢人,在某些時候,還有各種稱呼,戰國時,就是齊人趙人燕人各種人。有的人認為中國的英語CHINA其實是秦人的意思。

到了後面,唐朝很發達,日本過來學習,他們喜歡把中國人稱為唐人,中國人在外國聚集的地方,就多叫唐人街。還有叫宋人明人清人的都有。但大致上,叫漢人是主流。


腦洞歷史觀


起初,以“漢”稱呼華夏族人的是少數民族。以朝代、國稱其民這也是在還未有民族、種族概念之前的普遍稱呼。我們一直自稱“華”、“夏”、“華夏”,“漢”這一他稱是源自西漢時期的匈奴。匈奴早期匈奴人稱中原人為“秦人”,後又有“唐人”和“宋人”之稱。在清朝早期以前雖有“漢人”一稱,但很少見於文史資料中,滿漢之別,才使漢人之稱廣泛使用。而現代民族概念大概出現於清末,這樣我們就被稱作“漢族”。所以,“漢族”之稱是我們漢族人自領他稱為自稱。“漢子”一詞也是由“漢族”一詞演變而來。指的是中年漢族男子。“老漢”現在在西北基本之意就是老年漢族男子。但在蘭州,民間把無論男女的老年人都稱“老漢”,老年漢人之意。安史之亂至明朝大約五六百年的間,蘭州多數時間不屬中原政權管轄之內,長期有各類少數民族居住,“老漢”一詞直接來源於“漢人”之老,而不是來自“漢子”之老。


耕讀186


因為就是從人家那傳下來的,人家發明的,有能耐你也發明一個,不是瞧不起你,你沒這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