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式增持承諾能否兌現

□本報記者 歐陽春香 董添

市場大幅調整之際,兜底式增持潮再起。進入9月,已有花園生物、美芝股份、榮科科技等數家公司發佈“兜底式”增持倡議公告。而2017年6月的兜底式增持潮鎖定期已過,但目前只有1家公司公告了兜底補償情況。

到底是“兜底”還是“忽悠”?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部分公司股價跌幅遠超指數,市值縮水嚴重,大股東股權質押面臨平倉風險。出於市值管理目的,兜底式增持受到大股東熱捧。從目前情況看,多數公司承諾到期後沒有披露補償情況。這反映出信披制度尚需完善。如果承諾不能兌現,“兜底式”增持倡議的作用將弱化。

兌現寥寥

2017年6月,A股市場出現大幅調整,奮達科技、凱美特氣、科陸電子等公司拉開了一輪“兜底式”增持序幕。多家公司股價因此連續漲停,“兜底式”增持一度成為穩定股價的利器。僅2017年6月6日就有10家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董事長向員工發出兜底式增持倡議。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7年,共有36家A股公司發起了兜底式增持37次。相關公司董事長或實控人倡議,公司員工或供應商以個人身份進行增持,一旦持有半年或一年以上,實控人將對所有虧損進行“兜底”。在上述37個兜底式增持案例中,21個於2017年6月期間發佈。其中,科陸電子發起了兩次“兜底式”增持倡議。

總體看,“兜底”承諾對股價的提升作用不具備持續性。如果時間線拉長到一年,上述公司近八成股價出現下跌,7只股票跌幅超30%。在上述“兜底式”增持倡議中,增持資金達到1.13億元。如果全部兜底,這些公司的“兜底方”合計要掏出1889萬元。

上述案例的承諾“鎖定期”多為12個月。這意味著大部分公司目前已經過了承諾兌現期。對於兜底補償情況,上市公司公告回應寥寥。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只有安居寶一家公司發佈了董事長兜底補償完成情況的公告。

2017年6月5日,安居寶發佈“兜底式”增持倡議公告。增持期間,21名員工增持公司26.56萬股股票,增持均價為9.03元/股。2018年6月14日,公司公告稱,截至6月8日,符合補償條件員工合計18人,該部分員工持股合計25.31萬股,需補償金額合計100.53萬元,公司董事長已於6月13日補償完畢。

承諾到期,“兌現”的公告卻很少。中青寶相關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雖然12個月的兜底增持承諾期,但考慮到員工集中減持對公司股價的壓力,因此公司將減持時間推遲到了2018年12月31日。中青寶此前公告,若截至2018年12月31日仍未減持完畢的,按剩餘股份當日市值及前期賣出所得綜合計算,若有虧損,予以補償。中國證券報記者聯繫了其他幾家公司,但均未得到回覆。

套路滿滿

除了兜底補償未見下文,“兜底式”增持倡議發佈後,重要股東減持頻現;有的公司甚至大股東易主。

以安居寶為例,2017年6月5日“兜底式”倡議發佈;2017年8月,安居寶公告稱,控股股東因自身財務需要計劃減持不超過2500萬股,即公司總股本約4.6%。深交所認為,公司前後兩次傳達的信息存在明顯背離,因此對安居寶發出問詢函。對此,安居寶表示,控股股東減持是為了投資項目籌款,並非市場流傳的“跑路”。

東方金鈺在2017年6月發佈兜底增持公告。不到半年時間,公司控股股東興龍實業多次減持公司股票。2017年9月,興龍實業有限公司減持公司無限售流通股2699萬股,佔總股本的2%;2017年11月,興龍實業披露減持計劃,擬在未來6個月減持不超過1.08億股,佔總股本的8%。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員工踴躍增持,而實際控制人籌劃換人。8月31日,龍泉股份公告稱,實際控制人劉長江擬通過“協議轉讓股份+投票權委託”的方式,將公司控股權轉讓給江蘇建華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隨後深交所發佈問詢函,要求其詳細說明下一步股權轉讓安排及該事項對公司生產經營可能產生的影響等。

2017年12月,龍泉股份控股股東劉長傑向全體員工發出增持公司股票倡議書。2017年12月11日至15日期間,共有127位員工增持公司94.35萬股股票,增持均價為7.12元/股,增持總金額為671.89萬元。龍泉股份目前股價僅為4.51元/股,較員工當初增持均價下跌36%。此時公司籌劃實際控制人變更,劉長傑會否繼續兜底引發關注。

再度掀起

“兜底式”增持倡議潮近期再度掀起。截至9月17日,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此次共有31家公司共發起兜底式倡議32次,超過去年同期的28次。

美芝股份則在今年2月發佈兜底增持倡議後,9月10日再次披露了董事長的兜底增持倡議公告。公司股價次日應聲漲停。不過,此後幾天,美芝股份股價未能延續上漲態勢,開始區間震盪。數據顯示,去年上市的美芝股份歸屬股東淨利處於下滑態勢。兜底增持倡議的背後,則是公司股價持續承壓,年初至今已經下跌37%。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部分公司採用股份贈與的方式進行補償。以榮科科技為例,公司9月13日晚間公告,實際控制人付豔傑、崔萬濤提議,凡在2018年9月14日至9月28日期間淨買入公司股票不低於1000股,且連續持有12個月以上並在此期間在公司及全資子公司連續履職的員工,若在上述期間買入公司股票產生虧損,由本人予以補償;若產生收益,歸員工個人所有。若員工因增持而產生虧損,倡議人將在2019年10月27日後的兩個月以自有資金或股份贈與方式進行補償。

付立春表示,虧損後用股份予以補償這種情況比較少見。相對於真金白銀的補償,股份贈與的方式吸引力更低。

付立春強調,“兜底式”增持對於投資而言具備一定參考價值。由於員工參與持股,本身就體現了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對於普通員工持股計劃,股價下跌可能影響公司員工積極性,而“兜底式”增持會弱化這一影響。同時,要結合公司基本面、倡議人持股比例、兜底補償是否現金居多等因素綜合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