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上的树——读《老人与海》有感

山崖上的树——读《老人与海》有感

他真是个不幸的人。

关于《老人与海》,除了经典的硬汉形象、不服输的励志榜样,还想看到更多的神情、内心世界、真实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于是,带着不苛求、不随波逐流、移除“广告植入”的主观控制力,慢慢翻开。看到第二页,脑海中便突然蹦出了这样的句子,是的,他真是个不幸的人。这一刻,忘记了“他是个英雄!”“他是个硬汉!”。而他,只是个孤独的、可怜的、不幸的人。

他是个渔夫,很老了还在海上与风浪抗争的渔夫。他孤身一人,已经84天出海一无所获了。在某地的海边,见过渔民,大都很瘦,因为长期的风吹日晒皮肤都很黑又粗糙。所以我可以想象得出,他也应该是这样的形象。他很贫穷,没有收获的日子里,他要靠赊账过活,要靠他的朋友去帮忙带晚饭回来。他的朋友不忍心看着他,只是在想象中来“吃饱穿暖”。他家徒四壁,只有一张床,没有枕头,要脱了长裤卷起来做成枕头,里面塞些报纸。没有被褥,只是在床垫上铺些报纸。生活给予的坎坷,他总是淡然面对。他想象着美好,即使他的面前空空如也。“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苍老的,只有他那双眼睛除外。他的眼睛蓝得像海水,欢快而不屈。”正如在他所有的不幸中,唯有他那颗狂风暴雨中依旧保持乐观、千锤百炼中依旧充满希望的心,显得格外的醒目。仿佛一片废墟中,突然出现的一棵绿色的小草,让人慨叹着生命的顽强。

属于他的世界是孤独的。他独自出海,大声的和自己说话。我试图努力地在书里搜寻着,从头至尾想找到一点关于他的身世、他的家人的讯息,可是都没有。一点也没有,没有妻子、没有孩子,甚至没有亲戚、没有邻居。这和普通作品交代了主人公的来龙去脉,细致入微的理清着或明或暗的关系网的常规习惯,很是不同。唯一与他有关的,就是那个伴他出海的小男孩。看上去只是一个年龄上甚至可以做他孙子的男孩。小男孩说,“只要我还活着,你就不会空着肚子去钓鱼。”后文中,当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出海与大鱼周旋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的默念着“我真希望男孩能在这儿”。足以见得,这个小小的人儿,在老人的心里是多么强大的支柱。当老人带着疲惫与伤痛,带着一副令人惊讶的大鱼骨回到岸边、回到家里。依旧只有,幸好还有,这个小男孩守在他的身边,发自内心地心疼他,为他流着泪。

希望,无处不在,绝处逢生。当圣地亚哥84天出海一无所获的时候,他的希望告诉他“我的大鱼就在它们附近。我的大鱼一定就在某个地方。”当他在海上与大鱼周旋,在风浪中铤而走险,用意志力与鲨鱼群争夺本属于他的东西时,希望的声音在幽幽地传来“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老人与海》得到许多共鸣,被给予了高度认可,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而作品中的精神力量,不懈的坚持,对人生的坚忍不拔,心中始终燃烧着不灭的希望,都是被读者喜爱的励志闪光点。记得在《朗读者》中,演员王千源就选取了《老人与海》中的部分段落来朗读。本就精彩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加之演员带有感情的精彩演绎,我相信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重读《老人与海》。这是一本任何年龄,任何时候,读了多少遍都不会嫌多的书。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作品中,最为精彩的句子。慢慢的品味了圣地亚哥的孤独、不幸,才能更钦佩他对人生的坚持有多么的可贵。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而遇见坎坷的时候,有些人会努力想办法走过去,有些人就会原地哭诉怨叹命运的不公。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前者,因为毕竟大多数的时候,这个世界上能够救你出困境的,没人比你自己更合适。人或者总是要有一些骨气,生存的能力与韧劲,追求目标的勇气与执着。《老人与海》讲述的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却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大道理,这就是阅读的收获与文字的力量。

为什么海明威会写《老人与海》呢?因为他在古巴的遇见与听见,给了他灵感。又或许是因为这些与他骨子里的硬汉形象不谋而合——亲历两次世界大战,身体里227块弹片,两次飞机失事,13次脑震荡。作家推荐榜上的推荐词这样写到——“为了作品的简洁,他饿着肚子写,用一只脚踮着地写,在寒冬中故意只穿一件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写。这些变态的写作让他的小说里几乎找不出一句废话来。”海明威是个努力写作的人,他与第一任妻子在巴黎度过了美好时光,以写小说、当记者为生,那时的他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的作品也还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那个时候他完成了《太阳照样升起》,后来他把在巴黎的日子写成了一本书,叫做《流动的盛宴》。

读到作品的最后,让我想起了山崖上长出的树。命运给它的考验,太过残酷。恶劣的环境,艰难的生存。不管明天等待他的是什么,是狂风暴雨,或是干旱饥渴,它始终带着坚强的内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百折不挠地生长着。它没有优越环境下生长的树的粗壮与美丽,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闪着光芒的生命轨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