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文凭教育”

再见“文凭教育”


有文字记录以来的几千年文明里,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是个人发展的必然之路。在中国,科举制度的设立,标志着通过考试考核获得文凭,成为验证个人学识的标准。近现代教育,更是完善了从小学到博士后的一系列文凭教育系统。文凭已经成了现在上到国家下到企业用人的最主要识别标准。

文凭之所以成为招聘最主要的识别标准,是因为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面对陌生的求职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其学识技能情况,最简单直接而准确的方法就是看文凭。在个人发展上升通道局限在招聘单位的时代,文凭就是敲门砖。因为文凭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体系也逐渐变成了典型的以获得文凭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上学——考试——拿文凭——找工作…,文凭成了开启生活的钥匙。大工业时代,个人上升通道绝大部分集中在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中,因此造就了“文凭教育”的辉煌。

在《未来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是这样描述注重分数的文凭教育的:

现代教育系统也有许多现实向文字低头的例子。如果我要量自己桌子的宽度,要用哪个度量衡单位无关紧要。不管它是200厘米还是78.74英寸,桌子的宽度并不会有所改变。但如果是官僚体系要衡量人的时候,用哪个标准差别就很大了。学校一旦开始用说一不二的分数来评估学生,数百万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分数是历史相对晚一些的发明。狩猎 采集者从来不需要用标记来评估自己的成就,甚至在农业革命几千年后,也很少有教育机构会使用精确的分数。到了年终,某个中世纪的补鞋学徒并不会收到一张纸,说他的鞋带技术拿了个A,但鞋扣技术只有C–。在莎士比亚时代,牛津大学的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只有两种可能,即拿到学位或是没拿到学位,没人想过要给某个学生74分、另一个学生88分这种事。

直到工业时代出现了大众教育系统后,才开始固定使用精确的分数。先是工厂和政府习惯用数字语言来思考,接着学校也开始效仿,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平均分数来判断学生的素质;至于 老师和校长的素质,则是根据学校的总体平均分数来判断。官僚体系采用这个标准之后,现实就变了。

一开始,学校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教育学生,而分数只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工具。但很自然,学校很快就开始一心追求高分。每个孩子、教师和督学都知道,考试考高分需要的技能,与真正了解文学、生物学或数学所需的技能并不相同;每个孩子、教师和督学也知道,如果被迫两者只能选其一,大多数学校选的会是分数。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教育系统,他们认为入学考试是评估学生的最好方法。教育系统拥有足够的权力,能够影响大学入学标准以及公职或私人企业的聘用标准。于是,学生就会全力以赴,一心取得好成绩。那些令人垂涎的职位都由成绩好的人抢下,而这些人自然又会大力支持这个让自己得到好处的系统。教育系统掌控着各项关键考试,也就使它更有权力影响大学、政府及职场。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说“学位证书只是一张纸”,而且认真地只把证书当成纸,那么他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尤瓦尔·赫拉利分析的非常透彻。当分数成为取得文凭的唯一标准时,考高分需要的技能就逐渐和真正掌握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脱节了。课堂上老师会教授学生们各种有利于获取高分数的答题技巧,但这些技巧并不会指导学生们在未来多变的工作生活中拥有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原因。这些象牙塔里成长了十几年的天之骄子,也许拥有傲人的研究生考试分数,却连基本的拖地擦桌子都做不好。

从个人发展的上升通道看,当用人单位掌握聘用和升迁权力的人笃信文凭标准时。尽管实际上文凭和工作技能可能已经脱钩,但任何人也不敢忽略文凭作为“敲门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一个专注于获取文凭的“应试教育”体系就诞生了。为了获得在有限上升通道中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更努力的获得高分,在“应试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互联网的诞生让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信息传播的便捷让网络变成方便每个人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比如艺术表演,在电影、电视时代,想要登上屏幕,就必须走专业院校学习——拿文凭——去文艺单位应聘——接受各级领导筛选——登上屏幕。没有文凭这块敲门砖,是根本没有登上屏幕的机会的。而互联网时代呢?登上屏幕只需要三个条件,喜爱艺术表演——拍摄艺术表演——上传到网络展示。最终决定屏幕占有时长的,不是考试分数和文凭,而是自己的表演内容是否迎合观众的喜好。

在互联网的舞台上,没有人在意你的文凭,消费者们关注的只有你的才华。哪怕你是博士文凭,创作的作品无法打动消费者,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2018年《相声有新人》节目中,一对博士夫妻在观众们的嘘声中被淘汰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也让人感慨,强调分数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博士竟然连人与人基本的沟通技能都丧失了。这样的高学历文凭,又有什么用!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更是进一步打破网络平台对流量通道的垄断。个人才华的施展可以和市场需求得到更准确的匹配。

互联网让地球更扁平化,随之而改变的就是个人发展上升通道的多样性。个人不需要以高分和文凭去取悦少数掌控上升通道的官僚,可以专心于自己的特长爱好,以真正属于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当文凭不再是个人才华的鉴定标准,当人们不再需要文凭这块敲门砖决定自己的人生时,是时候对“文凭教育”说再见了。

但是,和“文凭教育”说再见,并不代表就不用学习或者学习就不重要了。相反,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农业时代,学习掌握了种田的农业技能,可以代代相传一直受用下去。工业时代,学习掌握了某一项理工科技专业,也够工程师们受用一辈子。随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果你是计算机设计工程师,恐怕几个月就得更新一次自己的知识库。

这是一个知识探索发现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代表着知识技能系统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速。人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才能让自己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很多新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超官僚系统制定文凭标准的速度。所以,文凭已经不能作为证明个人工作技能的唯一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