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秘密》连载之五:人与上帝的分歧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却寻出许多巧计。

——《传道书:7-28》

《上帝的秘密》连载之五:人与上帝的分歧

不管是自然进化还是神造之物,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神。这个神可能是人们的信仰或观念,也可能是某一个具体的客观存在物。无论是什么样的神,它们都一律勤勉地指导人们的言行。正因为此,人类和人的行为呈现出无以伦比的多样性,甚至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虽然我们可以用自利选择来作极简主义的概括,但一句“何为自利”的诘问,又将问题推回到每个人心目中的神。因此,探讨人与上帝的分歧,实际上包括《圣经》中人与上帝的分歧,以及现实生活中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分歧,进而归结为人与人、神与神的分歧。

(一)《圣经》中人与上帝的分歧

根据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圣经》的逻辑架构,我们可以明确《创世纪》是整部《圣经》的总纲,或至少是铺垫式的基石。由于这块基石的确立,整个上帝和基督的大厦才能立于磐石之上。

凭着上帝赐与人的灵性智慧,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这块基石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上帝全知全智、全在永在、绝对公义、绝对圣洁、绝对慈爱的创世主、审判者、救赎主和宇宙主宰本质,一是人性本恶。

只有作为造物主,上帝才拥有对被造物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人性本恶,才需要上帝的救赎和审判;只有全能全在、圣洁公义、慈爱悲悯的上帝,才能完成对被造物的救赎和公义审判;只有全能全智、慈爱圣洁的上帝,才会造出撒旦又降下耶稣,施予诅咒又赐予恩典,在悲喜交集中熬炼人心。上帝对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人成圣,增添上帝作为天父的荣耀。这和俗世中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的出发点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的父亲也是上帝所造的有限之人,他们虽然和上帝一样用心良苦,但并无上帝全知全智、全在永在、全能永能的本事和权威。至少,我们偷奸耍滑时,常常可以骗过父亲,而网络时代的资讯和知识,儿子则经常成了父亲的老师。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不应该去问上帝为什么要造天地万物、为什么要造人、为什么要造成这样等等既愚蠢又不孝的问题(正如人们不能问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要建房子、娶老婆、生育你并生成这样一类的问题。),但人们必然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儿子一出生就成了罪人?因为在俗世,人们常常禀持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老婆都是最好的”的心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到《创世记》中的罪源说,而这正是人与上帝分歧的起点和分歧本身。

根据《创世记》的记述,神造天地万物后,照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了亚当,并用亚当的肋骨造了他的配偶夏娃,把他们安置在东方的伊甸园,成为看守修理伊甸园的园丁。上帝对他们说:“园中各种树上的果子,你可以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蛇(撒旦的化身,也是上帝所造。)引诱夏娃说:“你们吃了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了。”于是夏娃就摘了果子与丈夫一道吃了,眼睛明亮后才知道自己赤身裸体,便摘了无花果树上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上帝为此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守神的命令,亚当说是他的女人夏娃给他的,夏娃说是蛇引诱的,于是上帝雷霆震怒,诅咒蛇终身吃土并用肚子走路,诅咒女人生育痛苦,诅咒人蛇为敌,诅咒人必辛苦劳碌才能生存繁衍,把他们逐出伊甸园,耕种所出的土地。上帝又寻思说:“那人已经与我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象征长生)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于是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带翅膀的天使,相当于俗世菜园的围栏),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这就是人类始祖的犯罪和人类的罪源,因为这个罪源的罪性遗传,所以人人生而为罪人,人性本恶。天呀!孩子刚哭了一声,连一口奶都未喝,居然就成了罪人?别急,事情是这样的,只要回答下列问题,答案便了然,但必须以上帝的本质作为思考的前提。

1、上帝的本质是不是造物主、审判者、救赎主和宇宙主宰?不知道,但可以先假设是。

2、 人是否违背了上帝的命令?是。

3、 人在上帝的责问中是不是相互推诿?是。

4、 人为什么要违背上帝的命令?是蛇引诱吗?表面上是蛇的引诱,实质上是人想与上帝一样智慧,能分别善恶。

5、人为什么不能与上帝一样智慧?因为人不具备上帝的本质,人是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能力有限、品格有限的必朽之物,而且上帝只能有一个,否则就不叫上帝,而叫并帝或下帝。

以上是上帝对人的审判笔录,为的是叫人无可推诿。下面是人对上帝的疑问,前提仍然是上帝的本质不变:

1、 如果人老实呆在伊甸园,除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生命树上的果子能不能吃?吃了是否可得长生?能吃,吃了能得长生。

2、 这是不是意味着要长生就只能像泥土一样呆笨?是,但也不一定,视乎上帝的兴趣与需要,在上帝,凡事都能。

3、上帝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的始祖赶出伊甸园?因为人已经和上帝一样智慧,样子又像他,一旦吃了生命树的果子便得长生,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劣根性便无以救赎,赶他们出家门是为了历练他们,干净圣洁了再接回家。

4、如果在上帝的责问中始祖不互相推诿,上帝的处罚会轻点吗?以上帝的公义慈爱,处罚会轻点,但人本自利,这是不成立的假设。

5、蛇是撒旦的化身,撒旦是谁?撒旦是上帝所造的堕落天使,又叫魔鬼,专门与上帝作对,引诱人犯罪。

6、 撒旦既是上帝的造物,上帝不能管束它吗?上帝能管束它,上帝是全能的。

7、 既然如此,人的犯罪要么是上帝的疏漏,要么是上帝的安排?上帝全能全智,不会有疏漏,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撒旦的被造和堕落,包括撒旦的工作,都为试炼人心。

8、 这样说来,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吃什么果子的命令中,也包含试炼?是,上帝给人选择的自由,让人在自由选择中显露本心。

9、 既然是选择的自由,为什么不能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被造之物都是有限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否则人就成了上帝。

10、这样说来,人的命运是上帝试炼的结果?可以这样理解。

11、什么时候是个尽头?生命的尽头去向何方?等你死时就是尽头,生命的尽头去往天堂或地狱。

12、 怎样做才能进天堂?守上帝的诫命是必要条件。

13、 上帝的诫命一定正确?肯定,他是上帝,更何况他有天堂和地狱。

14、 守不了上帝的诫命怎么办?不要紧,信望爱上帝基督,知罪悔改一样能进天堂,因为上帝以他的独生子耶稣作了人类的替罪羊。这是上帝的恩典,叫因信称义。

15、 上帝为什么这样仁慈?因为你也是他的儿女,更因为人没有完人,上帝不这样做,天堂将空无一人。

16、人应该怎样选择?先解决人与上帝的分歧,再作选择,否则便是迷信和教条。

通过引述《创世记》和上述诘问,对于上帝与人的分歧,我们已经可以明确为两点:一是人有没有绝对的自由,一是人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确立善恶道德标准。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分歧,那就是人能不能成为上帝。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一旦拥有绝对自由,就能够以自我为中心作为行为标准;若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确立善恶道德标准,就说明人没有绝对的自由。除了智慧、能力、品格完全自足的上帝拥有绝对自由和律法的制订权,任何上帝所造的有限之物,都不可能成为上帝,否则就必然损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触犯上帝的诫律。

著名学者以赛亚·柏林在他的名著《两种自由概念》中,提出了著名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概念,并进行了理性区分。消极自由指的是不受别人阻止地做出选择的自由,积极自由指的是成为某人自己的主人的自由,在英语中前者被简化为“from(来自)……”的自由,后者被简化成“to(成为)……”的自由。消极自由是协商的、防卫性的、妥协的,积极自由是进攻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侵略或压制的;前者是尊重他人自由的合理退让,后者是为了自己的自由损害别人的自由。鉴于狼的自由可能是羊的末日,因此在维系绝对的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应该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多元共存,求同存异而不是唯我独尊。因此,消极自由是现实的选择,均衡式的妥协退让,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社会秩序。

在上帝的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除了不能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其他果子,包括西瓜、葡萄、哈密瓜、荔枝、龙眼、芒果,甚至长生果都可以吃,说明他们获得了来自上帝的消极自由,可偏偏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构建是非标准,偷吃了禁果,从而失去了在伊甸园的自由。

在《圣经》的宏大叙事中,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后依然劣根难改,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断撕毁与上帝的盟约,触犯上帝的诫律,在好色远胜于好德的本性驱使下,过着一种苟且污秽的生活。人与上帝的分歧,并不因上帝的严厉惩罚额外的恩典而有所弥合,于是上帝以圣父的慈爱与怜悯,深深同情自己所造之物的灵肉挣扎,以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降生、受难、死亡、复活、升天为例子和代价,用爱子的生命之血作为献祭,担当了世人所犯的罪恶,使凡信靠耶稣基督而知罪悔改的人,得已成为上帝的儿女,与耶稣基督一同分享上帝之国的永恒安乐。

上帝以爱子上十字架的妥协退让,消除了人与上帝的分歧,并使普通的园丁成为伊甸园的小主人,这是怎样的胸怀和大爱啊!我的上帝呵!

行文至此,我的灵魂已经被上帝的仁慈和基督的献身精神深深触动,但我的实用主义理性却像灌了伟哥的生殖器一样,顽强地屹立不倒。我在内心不断地呼唤上帝,可是在这个权、钱、色交织的苍茫大地,上帝在哪里?!

佛说,佛在心中,莫向外求。如此一来,撒旦在我们心里,上帝也在我们心里。而我心里的人本主义,此时此刻、无时无刻不在与神本主义交战,他们在我心里的鸿沟,从来未曾弥合,至今也未曾弥合。

(二)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分歧

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分歧比大海的沙子还多,如果一一举例探究,即便穷尽一生,我也无法数完故乡海边沙滩的一隅,更何况整个大海。这对于实用至上的我和大多数人来说,是断然不会选择的愚蠢道路。因此我们只有运用逻辑,按照演绎推理的方法探寻他们分歧的根源或根本的分歧。只要根基和主干确立,其他的枝叶就只是附属的分歧了。其基本的原理是,拆房子的最佳办法,是先搞清楚房子是怎样建起来的。

从宇宙万物的起源来说,神本主义主张神造说,人本主义强调自然进化论和历史进化论;从人的本性来说,神本主义主张人性本恶,人本主义则强调本善、本恶、不分善恶三种可能都存在,但无论神本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大致上都同意人本自利贪婪,也则神本主义主张人的自利贪婪则是恶,人本主义认为自利贪婪本身不是恶,而是善和恶的共同根源,善恶应该由人实现自利的行为手段来界定;从人的完善和救赎来说,神本主义虽然也强调人的自我救赎,但却强调人的局限不能完成自我救赎,只有信靠神的恩典才能成圣,人本主义虽然承认自身的局限,但却强调只有自我的完善,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上述分歧的存在,在人的救赎完善的具体方法上,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虽然都主张自律,但神本主义重点强调宗教组织和神恩典的重要性,而人本主义则强调家庭、公司企业、政府、非盈利性人道主义组织的重要性;在律法制度的层面上,神本主义主张神法至上,人本主义则强调人法为本;在对真理的体认上,神本主义认为神是真理的本体,神的谕旨和诫律具有绝对正确性,而人本主义则强调自身的局限,认为真理只具有相对的正确性。

以上所列举的就是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主要分歧,根据这些分歧的归类和演绎,可以明确为三个分歧:有没有灵魂和永生;有没有神;如果有神,那么是神造了人,还是人造了神。把这三个分歧进一步演绎,就只剩下一个事关实用主义标准的分歧:人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站在神本主义的角度,这些所谓分歧的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灵魂和永生,神的大能和救赎将无法施展,神的天堂将要崩塌,地狱将要隆起;如果没有神,宇宙万物和人将没有来由,世界将一片虚空混沌;如果是人造了神,则意味着有限之物造了无限之神,或者承认人至少是与上帝并驾齐驱的神;如果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上帝就不是宇宙间独一的真神。

然而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神本主义所主张的一切,仅仅是确立了神的概念内涵和本质标准,并涵盖自然界和世俗的一切,最后指向那无法捉摸的地狱和天堂。神本主义所能提供的唯一强有力的证据,便是所谓神启人造的经典圣训。因此神本主义的主张,形式上只是人造,内核却是人皆有别的信念。除了信念,神将不神,人还是人。

按照人本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如果可以把意识约化为灵魂,则承认人有灵魂。但按照灵与肉相互依存的原理,肉体死亡之后,灵魂也必将魂飞魄散。神学家轻而易举可以把握的灵魂,科学家费尽脑汁也未曾发现它的质和量,天才孔子就灵魂的有无也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据《说宛·辩物》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人死后有知觉灵魂吗?”孔子回答说:“我若说人死后有灵魂,则担心那些孝子顺孙妨碍生命而送亲人去死;我若说人死后没有灵魂,又担心那些不孝子孙抛弃死去的亲人而不下葬。因此你若想知道人死后有没有知觉灵魂,等你死后自然就知道了,这样还不算太晚。”

作为实用主义大宗师级别的人物,贵生重死的孔子实际上更加贵生,其“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侍人,焉能侍鬼”的经典名言,确凿无疑地表露了他的信仰。然而世俗之人企图不朽的野心,则确立并推动了永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并形成了四种永生的模式,分别是长生不老、死后复生、灵魂不灭、基因遗传和声名留传。长生不老的模式首推道家的“根深蒂固,长生久视”,进而羽化成仙;死后复生唯有《圣经》记载的耶稣基督的死后复活一例;灵魂不灭则有两类典型,一是基督教的灵肉二元论中的灵魂死后复活升天或下地狱,一是佛教的灵魂六道轮回和去往西天极乐世界;至于基因遗传和声名留传,那已经是唯物论而不是唯神论,它的实例遍及所有时代的伟大人物,以致于普通人的族谱,包括你的和我的身体和姓名。

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追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的需要,连焚书的时候也有所选择,“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二是伊斯兰教的天堂里都是沙漠文明所缺乏的东西,包括河流、牛奶、蜂蜜、葡萄酒和女人。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确一条规律:人多以他的需要为信仰,而所有神祗比人更了解人的需要。用经济学原理来解析这条规律,人只知道自己的需求,而宗教和神祗可以创造人的需求。

作为一门求生的学问,人本主义除了相信自己必有一死,其他的事情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只能立足现世,拼尽全力在相对的世界、以相对有限的能力,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其根本依凭的,信心和行动的结果而已。

作为一门求死的知识,神本主义除了相信神和神国的永恒,其他的事情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只能立足现世自律,巴望来世,靠神的悦纳和眷顾,挣得一张去往天堂的单程机票,把永生的希望全然托付给神。其根本依凭的,现世看不到结果,唯凭信心而已。

人本主义所依凭的行动结果,无非成败两种情形,成功的累积必然导致路径依赖的信心膨胀,失败的累积必然导致无所适从的信心动摇。加之人的局限性和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果的链条并不全然清晰且并不受人控制,概率的存在又从根本上动摇了因果律的权威,因此,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最终依凭的,就只剩下信心。所不同的是,人本主义的信心是基于人的有限信心,神本主义的信心是基于对神的绝对信赖。

人本主义企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命运却常常难于主宰;神本主义虽然有神的眷顾和慈爱,但现实的复杂性并不因为信心而简单化。神本主义可以用神学逻辑轻而易举地认识世界,但这种认识在惨淡的现实面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已,其对宿命的认同和顺服,使他们现世的行动难免漏于教条和天真。正如《道德经》的玄妙原则一样,能够解释一切的神学逻辑,其对于人的实践指导意义,便只能说虚无空泛的自圆其说。与此相类,人本主义祭起“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大旗来抗拒宿命,不愿把人的成就归于神的眷顾和概率的护佑,自然地就要承担失败的责任,吞下苦难的恶果。

由此看来,人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成为神的仆人;神本主义则先把自己掏空,装进神和神的诫命,先成为神的仆人,然后想成为上帝之国的主人。因此,每一个人都企图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是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已。

路径不同,原则上信仰也就不同。阿拉伯人信仰安拉,犹太人信仰上帝,由此导致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虽历经数千年腥风血雨,也未曾尘埃落定。以神的全智全能,受苦的不是安拉,不是上帝,而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因此,神与神的分歧,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分歧。

离开人的福祉去谈论人,和离开上帝之道去谈论上帝一样,都是极端荒谬的事情。无论人们禀持的是人本,还是神本主义,只要人们是理性的道德物种,向善便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正如老子的道与德一体一样,向善的共同价值取向,无论是人道还是神道,就必然共同指向所提倡的智慧方法和伦理规范。

因此,与其把人们有限的精力放在那永远没有结论的争论上,不如把灵魂、永生、诸天诸神放在一边,集中精力去探究上帝之道所包含的智慧和伦理,看看它与人本主义的人道有什么具体的分歧和交集,是否有利于实现人的福祉,进而是否有助于人们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信仰是风险极大的事业,信奉人本的风险也不见得低于信奉神本。为此,我们需要一些“抱一以为天下式”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实践,需要明确人的有限而学会谦卑,需要确立神的无限而教人敬畏。

所罗门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寻找上帝之道便是寻找上帝,寻找上帝便是寻找自己。

阿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