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 旗幟」爲有源頭活水來

「脱贫攻坚 · 旗帜」为有源头活水来

—市人社局駐興和縣馮字號村工作隊扶貧攻堅紀實

「脱贫攻坚 · 旗帜」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地處興和縣中南部的張皋鎮馮字號行政村,有這樣一支盡心竭力辦實事,一心一意謀扶貧,幹部群眾都稱讚的駐村工作隊。近三年時間的真抓實幹,一千多個日夜的艱辛付出,換來的是當地扶貧產業的興起,農民群眾的增收,精準扶貧戶的笑顏。這就是烏蘭察布市人社局派駐的扶貧工作隊。

土地貧瘠,基礎薄弱,產業單一,信息閉塞的馮字號行政村,村民們雖然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仍然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困擾。到2016年,全村380戶、785人常住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4戶137人,其中還有一些貧困戶仍在溫飽線之下苦苦掙扎著。

2016年秋冬時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抽調精兵強將,組成扶貧攻堅工作隊進駐馮字號村。幾年間,市人社局駐村工作隊以扶貧濟困為己任,以興辦扶貧產業為抓手,全體扶貧隊員動真情,想實招,幹實事,想方設法為馮字號村及周邊群眾早日脫貧獻計出力,開闢了一處處改變生產生活現狀,共同擺脫貧困的致富源泉。

為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持續打好扶貧攻堅戰,市人社局領導多次深入張皋鎮張皋村、馮字號村等地,實地調研當地貧困戶的經濟收入、住房條件和致貧原因,掌握了幫扶貧困戶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並就幫扶人員制定的幫扶措施進行了具體指導。同時,明確要求駐村工作隊員要把扶貧工作裝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不能走過場,搞形式。

「脱贫攻坚 · 旗帜」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中,市人社局駐村工作隊員吃住在村裡,夜以繼日奮戰在一線,與基層幹部群眾同甘共苦。在那些異常緊張工作的日子裡,先後有3名隊員都程度不同患病,但他們只是輪流著回市裡治療,從沒有一天整體脫崗。特別是隊長白育生同志,因打破了以往的生活規律,加之走村入戶特別繁忙,猝不及防患了急性肺炎,病倒在了扶貧一線。可他回家輸了半個月液後,在身體還沒有完全康復的情況下,又急匆匆回到了工作一線。通過全體駐村工作隊員不辭辛苦,走村入戶,瞭解情況,核查信息,確保了貧困戶信息真實準確,為進一步制定扶貧措施打下來堅實基礎。

「脱贫攻坚 · 旗帜」为有源头活水来

寒來暑往,春秋兩度,精準施策,收穫頗豐。

2017年春季,市人社局駐村工作隊在局黨組的大力支持下,協調有關部門投資150多萬元(其中自己投資10萬元)建成榆樹夭村養殖場,引進興遠合作社搞特色養殖,當年為村委會創造村集體經濟收入13.6萬元,同時吸納貧困戶10人就業,充分發揮了精準扶貧工作的示範帶動作用。

2017年春夏之交,市人社局駐村工作隊在廣泛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向自治區人社廳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00萬元,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張皋村建成擁有27間仿古建築的就業創業一條街,並在其中建起了扶貧車間和電商服務平臺,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目前,扶貧車間的服裝加工產業正在興起,電商服務平臺運行良好,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1萬元,同時帶動就業50多人,有力地助推了全鎮精準扶貧工作。

「脱贫攻坚 · 旗帜」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業創業一條街的建立,絕不僅僅是增添了貧困戶的經濟收入,重要的是有效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髮展動力。“過去除了種幾畝薄地沒別的事情可幹,日子一直過不起來。現在村裡有了扶貧車間,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而且政府每天還給我們補貼10塊錢。與其等著靠著不如自己動起來,學些技術,這樣脫貧才會有盼頭。”張皋行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利利高興地說。

不足三年的時間裡,市人社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先後有六名同志奮戰在扶貧攻堅一線。他們常駐村裡,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集思廣益,尋求脫貧良策,現場解決具體問題,創下了扶貧攻堅的屢屢業績。他們多方籌集資金6萬元,購買5只杜泊種公羊,扶持頭號村委會建立配種站,為提升周邊自然村養殖業效益創造了條件。他們四處求援,為烏蛤蟆夭村4戶貧困戶建牛棚送磚82000塊、檁23根, 椽180根,瓦4500塊,解除了貧困戶發展養牛業的燃眉之急。今年一開春,市人社局現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長李旭東帶領其他隊員走遍馮字號村田間地頭,山川溝壑,尋找水源,測定井位,制定出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的扶貧方案。經過多方努力,現已投資20多萬元,扶持馮字號村委會承包五道溝自然村198戶農戶土地536畝,並新打機電井4眼,實施旱改水,大幅度增加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目前,經過旱改水的500多畝土地種植的青玉米長勢喜人,預計可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左右。

「脱贫攻坚 · 旗帜」为有源头活水来

鞏固扶貧成果,謀求長遠發展,這是市人社局駐村工作隊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目前,他們正在積極尋求發展門路,多方爭取資金投入,計劃在就業創業一條街部分閒置場地建設一座糧油加工廠,進而引導貧困戶種植綠色、無公害作物,通過深加工達到高附加值農產品推廣銷售。

培育產業精心謀劃,發展生產不遺餘力,服務群眾全心全意。這一切都包含著市人社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汗水和心血,他們的傾情投入也都銘記在馮字號村及周邊群眾的心中。貧瘠的土地上開挖出涓涓“幸福水”,不少貧困戶打消了舉家外出打工的念頭,把脫貧致富的希望重新凝聚在腳下的土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活水源頭,就是市人社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真抓實幹扶貧攻堅的成效,是馮字號村及周邊500多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希望之所在。( 武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