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祭城(42):供銷社

漫談祭城(42):供銷社

(四 十 二)供 銷 社

供銷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網點最為密集且具有一定壟斷性質的國有商業,在改革開放之前對社會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對供銷社有感情,買針買線,還有自行車,都在供銷社,生活中完全離不開啊!在祭城,通常把供銷社叫做基社。

漫談祭城(42):供銷社

1950年,鄭縣供銷社在祭城設了一個分銷店,這就是祭城基社的前身。剛開始家底不多,也就一臺木輪車和兩根扁擔,就靠這個進貨和下鄉分銷日用物品。

1953年3月1日,祭城基社(由祭城、黃莊、大花莊三個分社合併)在祭城十街東南角正式營業,當時擁有資金2000元,職工3人,另有各村代銷點若干。同年7月,十街東北角又開了兩個門市部,賣布匹、百貨之類。七十年代前後,基社在十街西北角又開設了早晚門市部,專門在早間和夜間主店下班時候方便群眾,早晚門市部由賀秀樂、榮西更二人負責。

後來的基社在祭城有多處房產,有門市部,有基社樓,有新亞商廈,還有基社家屬院,門面佔據祭城的商業核心位置,年進貨額達兩千萬以上,好不風光。

漫談祭城(42):供銷社

祭城街老圖(宋志國提供)

祭城供銷社是怎麼逐漸擴大規模的呢?

還是“眾籌”力量大啊。當時,政府要求農民購買基社股金,每股1.1元,其中一毛是入社費。購買股金的就成為基社社員,憑入社證可以購買計劃內生活必需品,所持股金還可以分紅。1981年,股金分紅每股紅利一毛五,摺合食鹽一斤。

漫談祭城(42):供銷社

股金登記原始憑證(賀法群提供)

基社剛開始就籌集了5.8萬的股金,貨賣堆山,日益壯大。

七十年代以前,社員購買火柴、煤油、點心、布料等都是憑票購買,那時候有各種各樣的票。但是大件物品還是缺貨,比如縫紉機、自行車,這些東西名額有限。市民可以用工業券換取,農村這裡一般農戶就不要想了,村幹部還不夠分了。

基社裡的點心很不錯,在當時味道不遜於“稻香村”,絕對屬於高檔禮品。裡面品種好多的:糖稀扁食、晶棗、麻花、芋頭酥等。秤好分量後,賀芳師傅把它們裝進一個紙做的點心匣子裡,再用細細麻繩捆紮起來交給買家。買家一般要上兩個,手指頭勾上就去走親戚了。不過,這個包裝過於簡單,在走親戚的路上,小孩子就用手指頭扣進去,掏著吃。要是到了親戚家,一斤變成了六兩,可不能冤枉老賀缺斤短兩哦。

漫談祭城(42):供銷社

與現在的商場不同,基社供應的商品不僅注重利潤,還更關注民生需求,除此之外,對於均衡物價,維持市場穩定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祭城糧食大戰(見漫談祭城(23):糧食之戰)就體現了基社的優越性和責任擔當,在那次變故之後,很多小型非公經濟被收至基社麾下,基社的人員構成中,原來的私營業主佔據了很大比例,也構成了祭城較為集中的非農業戶口居住區——基社家屬院。

漫談祭城(42):供銷社

祭城供銷社所屬新亞商廈(祭城村委會提供)

2005年由於拆遷,祭城基社業務中斷,至今未見較大門面出現。關於股金的問題,成了歷史遺留,雖然說是分紅聊聊,股金無蹤,但是作為存在於祭城數十年的民生消費依賴,祭城供銷社功德卓越,不可忘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