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跟大多数地处偏远的城市机场相比,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方便得简直不像一个机场。从市中心坐地铁半小时就能抵达航站楼,甚至不需要走过任何地面通道,再往前几百米,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虹桥枢纽递进的功能区块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俯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在这片占地26.26平方公里的西上海黄金地段上,一个集办公、购物、餐饮、娱乐、酒店、演艺于一体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虹桥天地(THE HUB),通过两座直连天桥,与虹桥交通枢纽紧密相接,成为吸引西上海居民及虹桥商务区办公人群的一站式新生活中心。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虹桥天地整体效果图,远处白色楼为虹桥枢纽(来源:P&T Group/Ben Wood Studi

面向未来的TOD模式

城市人口增长和车辆代步普及性提高,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城市蔓延(Urban Sprawl)。这使得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土地利用密度降低,城市发展趋向分散化,进而带来城市中心地区衰落,社区纽带断裂,以及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迁往郊区的人们出行效率降低,通勤时间延长,公共交通需求持续增长,公交不断往外拓延,但城市拥堵却与日俱增。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1992年,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大师Peter Calthorpe针对美国城市与郊区发展现状,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并在其著作《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梦(The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一书中,旗帜鲜明地倡导以TOD

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Peter Calthorpe

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的简称,其核心内容是在以火车站、地铁及轻轨站点等公交枢纽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区域,进行集办公、商业、文化、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实现土地价值和轨道交通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通过优化步行环境,提升居民出行舒适度与便捷程度。

这种迅速兴起的模式在过去十余年中得到了规划界的普遍认可,TOD的规划理念助力建造紧凑城市(Compact City),也符合人类倡导已久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世界范围来看,东京、纽约、伦敦、香港,这些人口稠密的国际化大都市都采用了TOD模式进行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与建设。前阵子我们介绍过的东京六本木新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六本木新城结构布局(来源:www.teppeiangel.com,点击放大)

上海环贸iapm、广州太古汇、深圳万象城等作为TOD上盖综合体分类中的典型,已经证明其对提高市中心土地利用率的功效。

TOD综合体则将这种功效拓展至周边地块,香港九龙站、新加坡Ion Orchard和Raffles Quay站、东京六本木新城和首尔CoEX商场都是成功范例。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香港九龙站综合体夜景

虹桥天地

上海已进入用地指标“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阶段,作为全球轨道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TOD将推动轨道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引导城市围绕公交发展,是上海现阶段城市规划的一大出路

在浦东机场建成,以及陆家嘴区块大规模开发之前,虹桥曾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块,城市发展东移二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又迎来了新一春。

2014年底,占地6.2万㎡、总建筑面积约38万㎡的虹桥天地整体试营业,几乎确立了上海城区的西端终点线。三年多来,几乎每一个上海人都曾乘坐地铁来过虹桥火车站,却只有少数人穿过地下通道或地面天桥,来到这个“西部新天地”。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虹桥天地北区效果图(来源:THE HUB)

从地铁站出来步行不到5分钟,商务人士聚集的露天餐厅、孩子们欢闹的卡通大滑梯,眼前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就会打破你“机场以西,一片荒凉”的固有印象。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虹桥天地北区的“新天地”餐饮娱乐区(摄影:地图君)

闲庭信步,随处可见的绿化和艺术作品,提升了整个空间的舒适度,有时甚至能听到清脆的鸟鸣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商务楼间错落有致的步道(摄影:一木)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葡萄牙街头艺术家 Vhils在这里留下了墙体作品(摄影:地图君)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整石水景(摄影:一木)

去年,整体绿化率高达40%的虹桥天地,获得了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与中国绿色建筑双重认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绿色建筑综合体。

此外,它还借助建筑屋顶立体的结构形式,设计屋顶农场,并根据项目内各楼宇的高低落差形成多层次的绿色形态。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太阳能供热等一系列低碳减排措施,建立了新的立体生态系统,在项目内形成健康的

“微生态”系统,为在此办公及休闲的人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宜人的绿色“后花园”。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每栋建筑的屋顶都被绿色覆盖,南北区之间设置宽阔的绿化带(来源:P&T Group/Ben Wood Studio Shanghai)

整体项目共8幢建筑,其中4幢商务办公楼,1幢五星级酒店,与其他城市综合体相较,面积占比极低,反而强化了休闲购物娱乐功能。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虹桥天地总体布局

开业三年多来,虹桥天地不断引入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美食节等丰富活动,为自身积聚人气,未来将成为点亮虹桥的文娱新地标

演艺与展览中心

南区外观壮丽的演艺与展览中心

是整个项目的焦点,由本土著名的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设计,未来感十足。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演艺与展览中心外观(摄影:地图君)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内部中庭(摄影:Dirk Weiblen)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表演厅,可容纳750人(摄影:Dirk Weiblen)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洗手间(摄影:Dirk Weiblen)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私人贵宾室(摄影:Dirk Weiblen)

连接周边

作为“大虹桥”西部崛起规划中的先遣,虹桥天地是虹桥商务区内唯一一个与虹桥交通枢纽直接相连的一站式新生活中心。而在它的西端,还连接着一个全球瞩目的“巨无霸”建筑——国家会展中心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国家会展中心规划图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与虹桥天地隔岸而望,蓝色建筑为国家会展中心(来源:THE HUB)

国家会展中心(National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Center),由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总建筑面积147万㎡,地上建筑面积127万㎡,是目前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诸如上海国际车展、游艇展等大型展会,及重量级的高峰论坛、新技术发布会等均在此举办。

基于地理位置之便,虹桥天地也为国内多家航空公司设置了远程值机区域,提供头等舱、商务舱及普通经济舱的值机服务,以方便不同旅客的乘机需求。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 远程值机区域效果图(来源:THE HUB)

该区域包含800㎡左右的值机办票区、70㎡的托运行李暂存区、行李开包间、售票柜台等设施。为减少旅客办理值机的等候时间,也特设自助值机设备。

上海虹桥枢纽边上的“新天地”,充满未来感的城市社区

下次遭遇航班延误,或经历漫长的转机等待时,你是不是知道该去哪消磨时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