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关注匠心之城,遇见诗意生活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就在9月7日,

常宝华先生永远地离去了。

短短的送别文字下,

几乎所有相声曲艺人都表示哀悼。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可能有许多人一时想不起这位

带给父辈们欢乐的老人,

但大家一定熟悉,

常宝华先生的孙子——常远。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常远至今都记得自己15岁时,

和爷爷在一所大学演出后,

爷爷把他叫到了后台,

当着好几位明星的面让他站在大厅中央。

“他叫常远,是我的孙子,

刚才他说了段相声,

下来还有脸问我说得怎么样,

这位少爷说的就不叫相声,

嘴里那么不清楚。”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后来,常远上了曲艺学校后,

又几次被当众当面批评,

于是渐渐与爷爷的关系疏远了,

“我其实是挺喜欢在舞台上演出的,

只是不喜欢跟爷爷一起演,

因为压力太大了。

这一辈子,

常远都没被爷爷好好夸过,

即使是《欢乐喜剧人》第三季总决赛前,

常远将准备好的节目带到爷爷眼前,

老爷子还是那么一句:

我也没觉得哪里好的。

常远当时眼泪唰就下来了。

相声真的有那么难说吗?

相声起源于晚清旗人的八角鼓,

在演化过程中逐步加入了,

口技、变戏法、讲笑话等表演形式。

原本只是江湖卖艺人的一种表演,

就成了一门养家糊口的生意。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后来,清末著名艺人穷不怕(朱绍文)

——相声行公认的祖师爷,

一改之前表演形式的单独成章、毫无关联,

将其以一条主线汇融在一起,

成为一个曲艺门类,

并有了自己的名称——相声。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北京天桥的穷不怕雕像

两三岁的时候,

常宝华就被带到剧场,

当时叫杂耍园子,

看那些小演员练功吊嗓子,

很多名家的段子他都听过。

八岁时,常宝华到北京启明茶社当学徒。

隔年就开始登台表演。

相声同其他曲艺形式一样,

有着严格的师承关系。

穷不怕是第二代相声传人,

后来,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马三立先生,

第五代相声人

而常宝华就是

第六代相声人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为什么非要严格的排资论辈呢?

因为过去的传统手艺人生活没有保障,

完全靠手艺才能使全家有碗饭吃,

所以技艺不轻易外传,

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一旦徒弟成名,

同时师父年纪大了,

会很快就被人取代,少了生计。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即便行业讲究严格师徒的规矩,

常宝华一直致力于培养新人,

他无心于获大奖,成明星,

相反,他扶植新人,甘做伯乐。

不仅如此,

老先生还一直致力于改革传统相声的形式

过去传统相声,

因为需要吸引观众,收赏钱,

必然三俗:

各种脏口,荤口,伦理哏。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但常宝华却一直坚持,

相声界一定要反三俗!

因为相声不应该就是大蒜,

它也可以是咖啡。

他对郭德纲说:“目前的相声,

算是喜忧参半吧,

有喜有忧。

喜的是,相声演员多了,队伍壮大了,

不是过去的七八条枪了,

忧的是,像郭德纲这样的少点。”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在常宝华先生看来,

目前的相声作品,

新的有不少,但是好的少了。

那么什么是好相声呢?

就是听完了以后,

经琢磨,

给与观众一定的思索。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我们的相声就是反映生活的,

反映老百姓接地气的生活,

是替老百姓说话的。”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当初要不是出于我的肺腑,

又怎么能够写出兵的生活呢,

我在艇上当过操作兵,

我在舰上当过炮兵,

我请问现在的相声演员,

谁有那么三个月半年,

去这样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

各种事物呢?

那个让郭德纲都“怕”的老人走了:只要吃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观众

大师已去,精神永存,

相声有新人,

相声更要有心人!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