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千百年來,

才子墨客踏著三街六巷的石板,

走過江湖廟堂,

跨過暮暮朝朝,

傳頌著古寨不老的傳說,

守護著潮州最深處的記憶。

從潮州市區出發,

沿著韓江西岸的護堤路往南走約13公里後,

就能看到大堤下方有座規整的小鎮,

那就是龍湖古寨

龍湖古寨的北門是一座小型的門樓,穿過門樓唯一的石券門洞,就置身於百年以前的街巷了,彷彿剛完成了一次穿越。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被古建築所統治的天際線

門樓之上有一座閣子,登上可以望見韓江景色,也可以很大程度地領略全寨的格局。整個寨子是南北向的帶狀,面積並不大,約1.5平方公里,其中佈滿了古建築,並由三街六巷連成一體。

寨子外圍原來還有一圈寨牆,只要把門樓的門關上,就和外界隔絕了,儼然是小巧的城池。

2010年,龍湖鎮入選廣東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11月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不過論格局的話,龍湖古寨應該是一個小鎮。

古寨南北兩門由一條鋪著石板的直街串聯,這條街也是寨裡最重要的一條主幹道,整體是直的,略微有點彎曲,形似龍脊,所以這條街也叫“龍脊”。“龍脊”長度達一公里有餘,而早年潮州府城的太平路長僅1678米,因地形及建築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因而龍湖有“潮州小城”之稱。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龍湖古寨

“龍脊”的東面有新街、上東門街、下東門街共三條街,西面有六條巷,分別為五宮巷、隆慶巷、福興巷、獅巷、中平巷、伯公巷,也就是所謂的三街六巷。龍湖古寨創建年代可以追溯至南宋,經數百年發展,至明嘉靖年間,形成了目前這個“三街六巷”的聚落格局。三街六巷的路面鋪的是厚長石板,至今依然完好。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古寨一角

從地面的厚長石板到路兩側祠堂的恢宏氣派,再到古民居的精雕細琢,無不體現當年的繁華。作為韓江的古河運節點和昔日潮州府城的水路通衢,龍湖古寨早在宋代就是潮汕平原上的一個重要商埠。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16世紀以後,海運業逐步有所發展,潮州後來興起的小港口如東港、西港、溪東、南隴、東里、汕頭,共同組成了當時聯運的港口群,西港即是龍湖東南方的西溪出口處。明清時期商賈雲集、民物豐盛,龍湖發展至鼎盛階段。

如今,往日的繁華已經過去,這裡變成了安靜平和的古寨,寨內的商業開發很少,居住的人也不算多,以老人居多。經常有遊客慕名而來參觀祠堂和老屋子,而這些老人便自豪地講起村子的傳說以及自己家族的歷史。很多家的門口種養一些精緻的綠植,在陽光下顯得懶洋洋的。偶爾有人騎著摩托車經過古街,街巷又重歸寧靜。不少老宅都是大門閉鎖,只能通過大門的門匾得知這戶人家的過去。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寨中古民居樓

這是一個潮汕文化薈萃的地方,初來乍到的人們最驚訝的是,一個傳統聚落之內竟有如此之多的姓氏。龍湖古寨為多姓聚居之地,這和嶺南傳統村落內常見的幾個姓乃至單個姓氏獨大的情形很不相同。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寨內現存宗祠、家廟百餘座,老宅子也多以

姓氏郡望命名,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李姓的“隴西舊家”等,像是進了姓氏大觀園。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古寨《塘湖劉公御倭保障碑記》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犯潮,當時正好回鄉守祭的福建按察使劉子興率眾禦敵,使古寨得以自保。鄰近市鎮民眾便紛紛遷來龍湖落籍避難,古寨發展成72 姓聚居

。後來一些人陸續搬走,但至今還有50多個姓氏。

多元人口的集聚,也帶來了多種文化的融合,最直接的表現是多種飲食的彙集使得龍湖的傳統小吃非常豐富,這裡的特色美食菜單很長:龍湖酥糖、龍湖燉糕、老拱合明糖粒、老拱合大糯粽、玩如落湯錢、大坤鴨丸、牢江清心圓、阿章粿汁、元城炒炒麵、姚華南蠔煎、老藥吉、豆方……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換在其他地方,很多老房子如果破敗了,後人就會將其拆掉。但在潮汕地區,還保留著不能隨便拆除改建祖屋的傳統觀念。這也是我們能夠在潮汕大地上見到大量成規模的古建築群的重要原因。

隨著陸運的便利,龍湖古寨的交通區位優勢隨之下降,如今更沒有當年的繁華,但它卻非常完整地保存了其鼎盛時期的面貌。

從街巷的骨骼輪廓,到一座座具體的建築,龍湖古寨在大格局小細節上都做了很好的保留,留下的民居、府第數百座,幾乎彙集了潮汕地區的所有民居樣式,如同一座潮汕民間建築藝術博物館。

龍湖古寨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現在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築。由於姓氏多,所以祠堂是很常見的。其中有一座阿婆祠很獨特,是清代富商黃作雨為其生母周氏所建。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阿婆祠裡的木雕裝飾,質樸又大氣

周氏是黃家的妾,按封建禮法死後是不能進祠堂的,但黃作雨出於對母親的敬重,毅然斥巨資在其宗族祠堂旁建起了這座寬大、氣派的祠堂。為一名普通女性立祠,這在潮汕地區絕無僅有。

古寨內的建築跨越了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歷史時期,少量線條洗練的宋式建築構件,大量帶簡約風格的

明式建築,華貴考究、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築,帶太平洋彼岸裝飾風格的僑眷建築——可謂古今並存、中西兼有、花樣百出。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十進門

受商業經濟的影響和具體地理條件的限制,龍湖古寨中的府第、民居在建築形制上較少受到官式建築形制的約束。這裡的建築大多是四合院格局

,但受地理條件限制,多數無法橫向發展成多縱軸線的建築群體,只能沿中軸線縱向發展,個別府第達八進之多。

這些看起來頗為狹長的建築平面佈局,在“潮州厝,皇宮起”的潮州建築中甚為罕見。

龍湖古寨的建築,還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潮汕民間工藝的精華,很多祠堂、府第、民居的門廊主面裝飾頗為濃重,門匾等多繪有風俗彩畫,牆上還有以人物、動物、山景、樹石等為主題的壁畫

很多建築雖經歷滄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見,牆上壁畫生動傳神,屋脊嵌瓷的花蟲鳥獸栩栩如生。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過往的木雕石雕,述說著舊繁華

南北門、姚探花府、方伯第、太卿第、夏氏府、龍湖書院等,建築規模本身不小,加上細微之處極盡考究,成為遊人頻繁參觀的景點。宗族文化在潮州極為發達,潮州人尤其捨得花錢來修建祠堂,龍湖古寨內的宗族祠堂,往往就是一場潮州建築工藝的視覺盛宴。

在龍湖,隨便走入一家老宅子,幾乎都能看到屋簷和屋頂上的嵌瓷。屋簷下的石榴嵌瓷,屋脊上的蘭花、獅子等嵌瓷,都寄寓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方伯第的嵌瓷讓人印象深刻,這座巨宅是明代布政使劉子興的宅第,裡面的裝飾融匯了西式建築的韻味,嵌瓷屋脊有飛禽走獸、各類水族、花卉水果等,陶瓷片被鑲嵌組合得生動活潑,讓人眼花繚亂。

很多老宅的天井中間,擺一個荷花缸,養些生機盎然的綠植,四周空間都能共享來自天井的綠意和雅趣。而周邊屋簷的嵌瓷和木雕,講述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俯仰之間,都是潮州人特有的生活境界。

春節之後來龍湖古寨的話,便會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門上都貼有對聯,而且不同門上對聯的字體都不一樣,有楷書,有隸書,有草書,也有行書。當地朋友告訴我,潮州很多人擅長書法,自己出對子、寫對聯是常事。

在潮州,如果你的書法出眾,往往也能得到一份額外的敬重。而很多人為了凸顯自己的書法,就用不同字體來寫對聯。我在龍湖古寨內的一副對聯上發現,每個字都看似一個八卦,主人對我說,那是他自創的“八卦體”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這種對書法的敬重,背後有著很深的文化淵源。龍湖古寨歷來是個尊師重教之地,在1.5平方公里的小小地塊上,竟然有書院、書齋28處。既有以宗族名義創辦的書院,免費資助寨內讀書人,更有供女子讀書的女子書齋

南門附近的龍湖書院,是龍湖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宋探花姚宏中,明代進士劉子興、夏懋學,詩人黃衍啟等,都是從這個書院走出來的。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劉子興進士第

寨內的書齋就更多了。自宋代以後,注重文化教育的龍湖富家大戶,便開始在自己的房舍中設立書齋,聘請學識好的先生教授自家子弟,其實就是一種民間私塾。至明清時期,龍湖的書齋迅速發展,全盛時全寨書齋數量不少於30處。

書齋的名稱豐富多樣,有的以姓氏郡望命名,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肖姓的“肖氏家齋”;而更多則在彰顯書齋主人獨特的個性與雅趣,如“抱經舍”“梨花吟館”“讀我書屋”“雨花精廬”“怡香書室”等。

良好的硬件設施,加上當地崇儒重文的社會風氣,使得龍湖寨科舉人才輩出。

據《潮州府志》和《海陽縣誌》記載,有據可考的進士、舉人,龍湖古寨就出了69位,其中著名者有前面提到的姚宏中、劉子興、黃衍生,還有被譽為潮州前七賢之一的

太卿成子學,一門三科甲的夏建中、子夏宏、孫夏懋學,一代名吏肖廷玉,等等。

龍湖古寨,歷久彌新的潮州小城

▲牌坊街

潮州老城的牌坊街,原有39座鄉賢坊,其中有6座是為龍湖的先賢而建的,足見龍湖在潮州文化歷史中的重要地位。無怪乎饒宗頤先生會盛讚龍湖古寨“人傑地靈”。

當年華流逝,容顏老去,我們總會感嘆,有什麼是永恆的呢?而對龍湖古寨來講,在經歷了光陰轉換、家族興衰、時代變遷以後,卻總有一些不老的傳說、揮之不去的記憶、歷久彌新的建築、世代傳承的工藝,龍湖古寨因此越發厚重。

對一個地方來講,

擁有自己的歷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