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一、初次接觸:第一次希吉拉

非洲之角是阿拉伯半島多年以來的鄰居。在7世紀伊斯蘭教創立初期,穆罕默德的早期追隨者們就因麥加貴族的迫害,逃到阿克蘇姆王國,接受信奉基督教的阿爾馬赫(Armah)國王的庇護,被安置在涅加什,史稱“第一次希吉拉”(First Hijrah)。與此同時,伊斯蘭教也開始在哈勒爾(Harar)紮根。這可以說是埃塞俄比亞地區與伊斯蘭教最早的淵源。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第一次希吉拉示意圖

二、8~13世紀: 文明的孤島

在8世紀到14世紀努比亞科普特王國與埃及阿拉伯人拉鋸戰爭的同時,從七世紀開始至十一世紀,阿拉伯人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批移民至東非各海港及臨近海岸的島嶼,史稱阿拉伯移民時期,也是東非沿海城邦國的創立時期。

阿拉伯商人在東非沿海索馬里移居,在亞丁灣最先建立的城邦國中就有阿達爾(1415~1559年)、阿朱蘭兩個蘇丹國,逐步向索馬里人傳教和讓他們參加穆斯林軍隊。此時從北向南向肯尼亞擴張。

東非沿海城邦國有37個,重要的有摩加迪沙、(10~12世紀)布臘瓦(索馬里),馬林迪(12世紀)鐵製品貿易中心。蒙巴薩(肯尼亞),基爾瓦(坦桑尼亞)(1170~1188年)等。

東非伊斯蘭海洋城邦諸國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而在公元7世紀,阿克蘇姆帝國由於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而逐漸衰落,並在公元900年左右被貝塔以色列亡國傳奇的猶太教女王古迪特所滅亡,並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分裂時期,直到1270年所羅門王朝的建立才結束了他的動亂。但等到14世紀埃塞俄比亞人回過神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周圍所有的基督教盟友。

在他們西側的努比亞地區,已經為伊斯蘭化的豐吉王朝所取代;在帝國的北部,橫跨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在勢不可擋的崛起;在帝國的東側荒漠,是阿法爾蘇丹國和接受伊斯蘭教的索馬里人;而在帝國南部的沿海地帶,是蒙巴薩,基爾瓦等伊斯蘭化的僧祗城邦國。

被滅亡的科普特阿勒瓦王國的疆域,他是埃塞俄比亞的北方屏障,最終遭到伊斯蘭教豐吉人的入侵而滅亡。(這段歷史在上一篇文章:科普特文明與伊斯蘭的戰爭裡有詳細的介紹。)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下圖為滅亡阿勒瓦王國的豐吉蘇丹國(Sennar)疆域,從上方威脅埃塞俄比亞,但幸運的是遊牧的豐吉人並不適應埃塞俄比亞高原的氣候和土地,埃塞俄比亞高原阻礙了豐吉人的前進。

同時,豐吉蘇丹國也成為埃塞俄比亞帝國與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緩衝地帶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豐吉蘇丹國(Sennar),達爾富爾蘇丹國(Darfur)與埃塞俄比亞(Ethiopia)

埃塞俄比亞人悲劇的發現,他們已經為伊斯蘭國家所包圍,成為基督教世界裡的一個孤島,埃塞俄比亞帝國的地緣形勢開始急劇的惡化,而帝國東部的沿海低地地區也開始伊斯蘭化的進程,脫離帝國的掌控。

最明顯的是提格雷人的分化:操提格雷語的北方低地提格雷人開始接受伊斯蘭教,同時提格雷語也正慢慢地被阿拉伯語所代替。而南方高原地區的提格雷人卻依然堅守的他們的科普特派基督教信仰。

三、紹阿去伊斯蘭化----對伊薩特戰爭的勝利

從7世紀開始,阿拉伯人移民開始大規模進入非洲之角,並與當地的黑人庫希特語族融合成新的民族,並把伊斯蘭教和國家體制帶到索馬里半島和埃塞俄比亞高原地帶,非洲之角開始大規模伊斯蘭化。與此同時,東非第一個內陸伊斯蘭國家開始建立,他被稱為紹阿蘇丹國,統治中心大約位於當今埃塞俄比亞的紹阿地區。

但到了1285年,另一個蘇丹國家伊薩特開始崛起,開國者是優素福·本·艾哈邁德,“索馬里的祝福之父”(“Blessed Father”),他被描述為“ 索馬里北部最傑出的聖人 ”。

謝赫也因將伊斯蘭信仰傳播到伊斯蘭教而聞名從索馬里的塞拉(Zeila)出發前往馬爾代夫群島和東南亞,並被馬爾代夫居民稱為“Barakat Al Barbari”,索馬里的祝福之父。他開創的王朝被稱為瓦拉什瑪王朝,伊薩爾蘇丹國最終吞併了紹阿蘇丹國並把它作為國家下的七個地區之一。

伊薩特疆域如圖所示的紅色國家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與此同時,埃塞俄比亞文明也正在發生王朝的更迭。

所羅門王朝的建立者是耶庫諾·阿姆拉克,發家於阿姆哈拉,他最終推翻扎格維王朝,一方面是扎格維王朝本身的硬傷正統性,一方面也是埃塞政治中心南移的一個例證,阿姆哈拉人得勢。這是一個不斷南進的過程,阿姆哈拉人亦開始大批的南下埃塞俄比亞高原,尋找有價值的耕地。另一邊,伊法特吞併了西鄰紹阿蘇丹國,則是一個西進的過程,兩者在高原腹地的必然碰撞,就完全不能避免。

下圖為紹阿地區(Shewa)和伊薩特地區(Ifat)的具體位置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1332年,伊薩特蘇丹國開始對埃塞俄比亞進行了貿易封鎖,並逮捕了與皇帝進行交易的商人。與此同時,伊薩特蘇丹決定一場針對基督徒的大規模入侵,以“摧毀教堂”,並統治埃塞俄比亞的所有土地,還宣佈威脅要“把教堂變成清真寺”,把皇帝變成穆斯林。愚蠢的行為導致了與埃塞俄比亞帝國的全面戰爭,這在埃塞俄比亞歷史中被稱為伊薩特叛亂時期(Ifat rebellion)。

在埃塞的史籍中,這場戰爭的起因是伊法特方面的叛亂,本身就是把伊法特看做帝國的一個省份。事實上,儘管埃塞確實對相當多的穆斯林小國實行一種宗主統治的地位,但是伊法特是一個特殊的情況,他本身也是那些穆斯林小國的一大指望。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然後,由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迫害科普特基督徒為起點,阿姆達·塞恩一世揚言要報復為催化劑,伊法特方面扣押並殺害塞恩的使臣為戰爭導火索,一場瓦拉什馬王朝和所羅門王朝持續了3百多年的鬥爭開始了。

穆斯林方面無數次組成聯軍進行討伐,無數次接近取得完全的勝利,最終卻一次次潰敗。比如包括阿法爾人、莫拉人參與的對澤揚的圍攻,此刻塞恩兵力異常微弱,而且本人還抱病,結果穆斯林聯軍依然被擊潰,傷亡慘重。

到了1376年,伊薩特蘇丹薩阿德·阿德丁·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繼續指揮軍隊進攻埃塞俄比亞,但他對埃塞俄比亞帝國的襲擊基本上是打了就跑的模式,這堅定了科普特基督教統治者在東部結束穆斯林統治的決心。在15世紀早期,埃塞俄比亞皇帝召集了一支龐大的軍隊,開始全面入侵伊薩特,並把把周圍地區的穆斯林稱為“上帝的敵人”。經過多次戰爭,伊法特蘇丹國最終遭到了徹底的摧毀,伊薩特末代蘇丹隨後逃到了索馬里的塞拉,最終遭到了埃塞俄比亞皇帝的士兵斬首,伊薩特最終走滅亡。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埃塞俄比亞科普特基督徒與索馬里穆斯林的戰爭

隨著埃塞俄比亞帝國的向南擴張,伊法特蘇丹國最終遭到抹去,紹阿地區最終被去伊斯蘭化,埃塞俄比亞人最終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他們傳奇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埃塞俄比亞科普特文明得到了自7世紀以來的第一次擴張,和對伊斯蘭異教徒的第一次勝利。

然而,埃塞俄比亞的農耕民族阿姆哈拉和提格雷人並不適應東部的荒漠草原氣候,這類似與中原王朝對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戰爭,僅僅只是為了穩定帝國的邊疆。因此他們僅僅洗劫一番後就撤回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埃塞俄比亞高原,這讓東部的索馬里穆斯林得以喘息。

四、大戰的開始----阿達爾蘇丹國的建立

1410年,伊法特蘇丹薩阿德·阿丁二世在與阿比西尼亞皇帝達維特一世(Dawit I )的戰爭中被殺死後,薩阿德·阿丁二世的兒子逃往也門,他們於1415年返回。返回後,薩阿德·阿丁二世的長子——薩伯爾·阿丁二世在伊法特蘇丹國的基礎上建立了阿達爾蘇丹國(Adal Sultanate),瓦拉什瑪王朝得以延續。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早期的阿達爾蘇丹國

薩伯爾·阿丁二世將阿達爾蘇丹國的首都遷到了內陸的達卡爾(Dakkar),阿達爾蘇丹國開始成為非洲之角的穆斯林盟主,阿比西尼亞與阿達爾的戰爭再次開始。哈勒爾埃米爾兼伊瑪目馬哈福茲多年來襲擊阿比西尼亞帝國,他還常常趁著四旬齋發動襲擊,當時阿比西尼亞的士兵常常因齋戒而缺乏戰鬥力。

1508年,阿比西尼亞皇帝納歐德在與馬哈福茲的戰爭中身亡,阿達爾蘇丹國佔盡了上風。

下圖為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舊稱)帝國和阿達爾蘇丹國

文明觀世界系列(一)東非伊斯蘭化進程:埃塞與伊斯蘭的戰爭上篇

此時,埃塞俄比亞帝國已經節節敗退,皇帝戰死,新繼任的小皇帝年僅12歲,帝國命懸一線,這個孤立的基督教科普特文明面臨滅亡的命運。所幸的是,時間到了1500年,這個時候,屬於歐洲天主教徒的大航海時代,來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