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幹部大走訪 把脈問診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當前,重慶市脫貧攻堅迎來了提高質量、穩定脫貧的新階段,既要鞏固已有的脫貧成果,又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就更需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按照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從2月2日至3月27日,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奉節縣平安鄉組織全體機關幹部全覆蓋走訪群眾,組織學校教師對貧困家庭子女進行家訪,組織衛生院醫務人員上門尋訪,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瞭解實情、破解發展難題。——編者按

重慶幹部大走訪 把脈問診脫貧攻堅

扶貧工作組來坐了一盞茶的功夫,奉節縣平安鄉林口村村民楊長平的眉頭就舒展了——老伴突發重病,他正為醫療費發愁,工作組初步認為他符合貧困戶的標準,這意味著他有望得到針對貧困戶的一系列扶持。

按照市委的有關指示,從2月2日起,平安鄉機關幹部花了近兩個月時間,對全鄉群眾進行全覆蓋走訪,以便更精準地摸清底數,瞭解群眾訴求,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

用幹部的腳板找到發展的短板,一場覆蓋當地所有機關幹部、所有群眾的調研走訪活動拉開帷幕。

最誠懇的表達 有啥困難儘管提

56歲的楊長平家有六口人,原本衣食無憂,但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給家裡蒙上一層陰影。

那是今年初,楊長平的老伴劉勝梅老是覺得背不舒服,到縣人民醫院照了核磁共振,結論是腰椎間盤突出及背部皮下脂肪瘤,“醫生說,這個必須動手術,手術費用要4到5萬元,我們家原來建房時欠的幾萬元錢還沒還上,現在去哪裡找醫療費?”楊長平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老伴本身就是一級視力殘疾,幾乎連光線都感覺不到,現在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以後連路都走不得,生活將陷入困頓。楊長平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在春節前夕平安鄉組織機關幹部的大走訪中,林口村“第一書記”、市國資委辦公室幹部高紫陽來到他家:“我們正在蒐集群眾的訴求,你們家不是貧困戶,有啥問題儘量提出來……”

於是,原本不想麻煩政府的楊長平鼓起勇氣,把家裡的困難一五一十擺了出來,還拿出了老伴的診斷單作依據。

“我不敢下定論,但你的情況應該是沒達到‘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可以試試能否動態調整為貧困戶。”高紫陽說。

這件事情很快報了上去,楊長平家裡遇到的困難有了轉機:按照貧困戶醫療救助“五張網”的政策,他老伴劉勝梅可以享受到城鄉居民合作醫保、大病醫保、精準脫貧保、民政醫療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患者醫療救助等5項扶持政策,住院手術的自付資金比例將控制在10%以內,家裡的負擔將大大減輕。

“扶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特別是隨著脫貧摘帽的倒計時越來越近,就越需要摸清底數,保證所有人穩定脫貧,這就是我們開展大走訪的目的。”平安鄉黨委書記鄒遠珍說,正因如此,除了全鄉135戶深度貧困戶、8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還對全鄉7000餘戶群眾進行了全覆蓋走訪,目的就是了解哪些家庭還未脫貧,同時瞭解已經脫貧的家庭是否穩固,並摸清是否存在漏評現象。

“對於收集回來的情況,我們準備建立一個數據庫,將每一戶貧困戶的檔案製作成二維碼,方便查閱和跟進。”鄒遠珍說,鄉里還準備給貧困戶發放紅、黃、綠卡,紅卡代表脫貧困難的,黃卡代表還需再幫扶的,綠卡代表已經穩定脫貧的,貼在牆上一目瞭然。

最直接的成效 當場為群眾解難

在走訪中,有不少群眾的難題被現場解決。

射淌村一社位於山間,3米多寬的通社路坑窪不平,貧困戶鄧發均的土疙瘩房子就在路旁,牆上千瘡百孔,四周用十多根圓木支撐著,似乎抽走一根,房子就要垮掉。即使這樣,鄧發均卻依然不願意改造房屋,這讓其妻胡少翠很有意見。

“我上個月去(走訪)的時候,兩人正在鬧矛盾。”鄒遠珍說,當著外人的面,兩人不太願表露情緒,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別扭。原來,鄧發均的小女兒鄧小滿患癲癇病已近10年,前前後後花了十幾萬元也沒治好。正因為如此,鄧發均顧不得改善住房,一心想著外出務工,掙點錢給女兒繼續治病。

但胡少翠卻有不同看法:“女兒的病固然要治,但也急不來,要是這房子哪天垮了,家裡人再有個三長兩短,就得不償失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口子誰也掰不過誰,搞得氣呼呼的。

“你們倆誰當家啊?”鄒遠珍笑著問道,“如果沒意見,我來給你們當一次家如何?”

“小滿的病情我曉得一些,是很棘手,但也不是想的那樣難治,需要慢慢控制病情。我給你們介紹一位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醫生,叫丁春蘭,她可以給你們治療意見。”

“至於建房,我覺得是當務之急,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這房子要是垮了,你們不還得建嗎?現在有政策,D級危房補助可以拿到2.1萬元,按你們4個人建80平方米來計算,平均每平方米可以少300元。”就這樣,鄒遠珍當場就把危房重建的事情給解決了。

3月29日,重慶日報記者跟著鄒遠珍去鄧發均家回訪,發現土疙瘩房子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棟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的磚混結構房屋。

“鄒書記,多虧了你的建議,現在房子還有一個月就能完工了,小滿的病經過丁醫生的診斷,開了些藥,情況比原來穩定了一些,而且我們家4個人現在也享受到了低保政策,每個月有1050元的補助。”胡少翠老遠就迎了上來。

“我就說嘛,家裡有套房,在外打拼心不慌。等房子建起來後老鄧(指鄧發均)就可以安心外出打工,你就在家搞點特色農業,日子肯定會一天天好起來的。”鄒遠珍笑著說。

重慶幹部大走訪 把脈問診脫貧攻堅

最深刻的體會 扶貧必須先扶志

在這場大走訪中,平安鄉機關幹部深刻感受到扶貧先扶志的重要性。

林口村有個五保老人,一天到晚把酒當水喝,家裡其他東西沒有,各式各樣的酒倒是不少,沒事就拿著酒杯抿兩口,成天醉醺醺的。

“他住的是危房,我們去勸說他,現在有政策讓他搬遷到集中安置點,幾乎不用花他一分一文,但他怎麼也不願意。”平安鄉鄉長文曉林哭笑不得,“他伸出3個手指,提出3個要求,一是要原地起房子,二是要繼續燒柴禾,三是還要給他搭個豬圈,這樣的要求我們怎麼答應?”眼下,如何激發他的脫貧意願和積極生活的態度,是文曉林等幹部急需破解的難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和平村三組的貧困戶文廷生。5年前,文廷生的大兒子因車禍去世,從外地娶回來的兒媳婦沒過多久也無聲無息離開了,留下兩個孫子,讓老兩口背上了沉甸甸的負擔。

因受到大兒子離世的打擊,文廷生的精神狀況和身體狀況都不太好,而老伴李施林去年更是查出了一堆慢性病,包括頸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胃炎、冠心病等。但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老兩口硬是在產業大戶的帶動下,種植了一畝多辣椒,餵了幾頭豬,日子過得有模有樣。

今年春節,趁著文曉林上門走訪的時機,文廷生向他提出了主動脫貧的要求:“現在政策很好,我每個月有105元的養老金,兩個孫子每個月有1200元的孤兒撫卹金,我想把貧困戶的名額讓給更需要的人。”

這讓文曉林大吃一驚,趕緊解釋:“你放心,貧困戶名額不是退出來一個才能進一個,而是保障所有應保之人,考慮到你家裡的情況,暫時還是將你們列入貧困戶,等你們能夠穩定脫貧了,我們再做打算。”

“精神上的匱乏比物質上的貧困更難對付。物質貧困可能是暫時的,但精神上的貧窮如不根治可能伴其一生。”文曉林有感而發。

正因為如此,平安鄉將加快補齊貧困群眾“精神短板”,公開評選表彰一批“脫貧光榮戶”“脫貧之星”,積極推選脫貧代表開展“我的脫貧故事”巡迴宣講活動,形成自我脫貧的正向激勵,並開展全方位靶向式種植養殖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個體發展能力,讓貧困群眾想幹、敢幹、能幹、會幹。

重慶幹部大走訪 把脈問診脫貧攻堅

最意外的收穫 鍛鍊了幹部隊伍

許多機關幹部在實打實的入戶走訪中得到了鍛鍊,對於鄉里而言,這是“意外的收穫”。

平安鄉黨委副書記雷尊宇今年只有30歲,且到平安鄉工作只有3個多月,人生地不熟。因為其過於年輕,許多老百姓覺得他辦事不牢靠,不願意把心裡話告訴他。這對於在鄉里分管扶貧工作的雷尊宇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這次調研走訪,他主動包乾了最偏遠的桃樹村,在那裡一住就是4天4夜,連續走訪了上百戶村民,建立了詳細的問題臺賬,用自己的行動讓老百姓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年輕人就是辦法多!”

平安鄉宣傳委員高成國對口聯繫貧困村林口村。該村海拔高、條件艱苦,村裡有27戶28人是五保戶,有54個單身漢,還有接近20個癌症病人,發展比較滯後,群眾的思想工作也不太好開展。

恰巧高成國是個直腸子、犟脾氣,有時會和群眾“嗆”幾句,特別是遇到一些有點“渾”的群眾,常常搞得不歡而散。鄒遠珍經常勸他:“你這樣可不行哦,要懂得方式方法,有時遇到那種‘犟拐拐’,何必非在一個問題上和他爭個輸贏?”

幾次教訓後,高成國似乎也摸到了門道,群眾工作做起來比以前順利了。

平安鄉扶貧辦主任唐雙是個剛畢業兩年多的“90後”,來自竹園鎮,既缺少工作經驗,也沒多少群眾基礎,她過去常常是在辦公室收集數據、填填表,與貧困群眾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太多。而這次走訪,她在文昌村走訪了幾十戶群眾,感受頗深:“面對面與鄉親們交流所瞭解到的情況,比過去紙面上看到的文字、數字鮮活多了。”

“幹部下村的時間多了,與老百姓拉家常、談想法的機會才會多,才能不斷拉近幹群關係,增強老百姓對機關幹部的信任度和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支持度。”鄒遠珍說,“實現高質量脫貧,聚焦深度貧困,作風建設是關鍵一環,也永遠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