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士伯关闭10余家工厂,丹麦啤酒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嘉士伯来自丹麦,是比较早期进入中国的外国啤酒品牌之一。刚进入中国时,它们便开始在华大肆布厂,广东、重庆、安徽等地开设的酒厂加起来有近百家。

但是最近它们不仅关闭了10余家酒厂,还以人民币10元的价格清甩旗下控股子公司重庆嘉酿所持有的柳州公司100%股权。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

丹麦啤酒“水土不服”

嘉士伯最近既是转让股权,又是关闭酒厂,正是其业绩低迷的表现。据嘉士伯公布的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其公司全球销量674万千升,同比下降3.7%。其中啤酒业务上半年销量567万千升,同比下降4.1%。

在关闭的10余家酒厂中,几乎都是重庆啤酒旗下的公司,它们均存在着设备老化、产能效率低的问题。

嘉士伯关闭10余家工厂,丹麦啤酒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由于在东部市场布局失利,所以嘉士伯便继续发力西北市场,但西北市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资源上来说,都没有沿海地区发达,也因此限制了嘉士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再来便是啤酒本身的口感问题,嘉士伯来自丹麦,口味偏欧化,比较清淡,中国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评价也比较一般。

目前中国啤酒市场需求逐渐多元化,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嘉士伯在中国市场上的挑战也需要进一步增强。

◆◆◆◆◆

花5亿布局高端市场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这也使得各种产品、品牌都开始纷纷布局高端市场,啤酒界也是如此。

据Finans报道,嘉士伯集团将花费约5亿丹麦克朗(约合5.2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推广乐堡、嘉士伯以及凯旋1664等高端品牌。

嘉士伯关闭10余家工厂,丹麦啤酒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其中,乐堡啤酒为嘉士伯贡献了10%-20%的销售额,在亚洲的总量同比增长6%。有机利润增长8.4%,运营利润率增长了90个基点,达到20%。由此可见,嘉士伯往高端市场发展的目标是很合理的。

正是因为嘉士伯啤酒的口感不太适合中国人,所以它们也在致力于将啤酒更加“本土化”,大理小麦白就是嘉士伯“本土化”矩阵的其中一员。

嘉士伯关闭10余家工厂,丹麦啤酒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据嘉士伯介绍,小麦白是由从哥本哈根进口的酵母酿制而成,口感比较清爽,和麻辣的食物尤其是火锅、烧烤比较配。小麦白不仅有效填补了嘉士伯在本地白啤的历史空白,更是其迈向本地品牌高端化的重要一步。

◆◆◆◆◆

嘉士伯在华前景如何

面对业绩如此低迷的态势,嘉士伯也想了如下办法进行应对。

在嘉士伯集团的年报里,增加了一块“黄金三角”,其中包括愿景、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块“黄金三角”,嘉士伯CEO表示,“想要在未来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忠于最高品质。”

嘉士伯关闭10余家工厂,丹麦啤酒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现在管理自身健康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比起啤酒,他们更喜欢喝咖啡和牛奶。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少的酒精摄入和更少的糖分摄入,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啤酒和汽水品类的衰退。去年,嘉士伯在西欧推出过无酒精啤酒的产品,当时为嘉士伯带来了23%的销售增长点,未来是否会引进中国市场,也十分令人期待。

除此之外,嘉士伯在华一直进行着健康环保营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研究零碳生产,在中国区的九家酒厂实现了完全消除以煤炭作为能源。大理酒厂正在使用8000多个太阳能面板,满足20%的电力需求,每年可以帮助该厂减少超过18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嘉士伯关闭10余家工厂,丹麦啤酒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从目前看来,嘉士伯在健康与高端啤酒市场上下了不少功夫,也的确为自己挽回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和例如百威这种更加强势的国际啤酒巨头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嘉士伯如果想要在华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收回战线聚焦核心市场、核心渠道、核心品项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