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士伯關閉10餘家工廠,丹麥啤酒到中國就「水土不服」?

嘉士伯來自丹麥,是比較早期進入中國的外國啤酒品牌之一。剛進入中國時,它們便開始在華大肆布廠,廣東、重慶、安徽等地開設的酒廠加起來有近百家。

但是最近它們不僅關閉了10餘家酒廠,還以人民幣10元的價格清甩旗下控股子公司重慶嘉釀所持有的柳州公司100%股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丹麥啤酒“水土不服”

嘉士伯最近既是轉讓股權,又是關閉酒廠,正是其業績低迷的表現。據嘉士伯公佈的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其公司全球銷量674萬千升,同比下降3.7%。其中啤酒業務上半年銷量567萬千升,同比下降4.1%。

在關閉的10餘家酒廠中,幾乎都是重慶啤酒旗下的公司,它們均存在著設備老化、產能效率低的問題。

嘉士伯關閉10餘家工廠,丹麥啤酒到中國就“水土不服”?

由於在東部市場佈局失利,所以嘉士伯便繼續發力西北市場,但西北市場無論是從經濟還是資源上來說,都沒有沿海地區發達,也因此限制了嘉士伯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再來便是啤酒本身的口感問題,嘉士伯來自丹麥,口味偏歐化,比較清淡,中國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評價也比較一般。

目前中國啤酒市場需求逐漸多元化,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嘉士伯在中國市場上的挑戰也需要進一步增強。

◆◆◆◆◆

花5億佈局高端市場

近年來,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高,這也使得各種產品、品牌都開始紛紛佈局高端市場,啤酒界也是如此。

據Finans報道,嘉士伯集團將花費約5億丹麥克朗(約合5.2億元人民幣)在中國推廣樂堡、嘉士伯以及凱旋1664等高端品牌。

嘉士伯關閉10餘家工廠,丹麥啤酒到中國就“水土不服”?

其中,樂堡啤酒為嘉士伯貢獻了10%-20%的銷售額,在亞洲的總量同比增長6%。有機利潤增長8.4%,運營利潤率增長了90個基點,達到20%。由此可見,嘉士伯往高端市場發展的目標是很合理的。

正是因為嘉士伯啤酒的口感不太適合中國人,所以它們也在致力於將啤酒更加“本土化”,大理小麥白就是嘉士伯“本土化”矩陣的其中一員。

嘉士伯關閉10餘家工廠,丹麥啤酒到中國就“水土不服”?

據嘉士伯介紹,小麥白是由從哥本哈根進口的酵母釀製而成,口感比較清爽,和麻辣的食物尤其是火鍋、燒烤比較配。小麥白不僅有效填補了嘉士伯在本地白啤的歷史空白,更是其邁向本地品牌高端化的重要一步。

◆◆◆◆◆

嘉士伯在華前景如何

面對業績如此低迷的態勢,嘉士伯也想了如下辦法進行應對。

在嘉士伯集團的年報裡,增加了一塊“黃金三角”,其中包括願景、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針對這塊“黃金三角”,嘉士伯CEO表示,“想要在未來取得成功,我們必須忠於最高品質。”

嘉士伯關閉10餘家工廠,丹麥啤酒到中國就“水土不服”?

現在管理自身健康的消費者越來越多,比起啤酒,他們更喜歡喝咖啡和牛奶。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意味著更少的酒精攝入和更少的糖分攝入,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啤酒和汽水品類的衰退。去年,嘉士伯在西歐推出過無酒精啤酒的產品,當時為嘉士伯帶來了23%的銷售增長點,未來是否會引進中國市場,也十分令人期待。

除此之外,嘉士伯在華一直進行著健康環保營銷,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致力於研究零碳生產,在中國區的九家酒廠實現了完全消除以煤炭作為能源。大理酒廠正在使用8000多個太陽能面板,滿足20%的電力需求,每年可以幫助該廠減少超過18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嘉士伯關閉10餘家工廠,丹麥啤酒到中國就“水土不服”?

從目前看來,嘉士伯在健康與高端啤酒市場上下了不少功夫,也的確為自己挽回了一定的市場佔有率,但和例如百威這種更加強勢的國際啤酒巨頭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嘉士伯如果想要在華繼續發展下去,那麼收回戰線聚焦核心市場、核心渠道、核心品項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