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故事」——歷史滄桑話行唐 行唐縣歷史變遷及大事記

「行唐故事」——历史沧桑话行唐 行唐县历史变迁及大事记

「行唐故事」——历史沧桑话行唐 行唐县历史变迁及大事记
「行唐故事」——历史沧桑话行唐 行唐县历史变迁及大事记

一 歷史滄桑話行唐 行唐縣歷史變遷及大事記

(根據封國生先生的《行唐史話》整理、改編,歡迎大家改正,補充,完善。)

行唐歷史離不開中國歷史,行唐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瞭解行唐歷史同時也瞭解了中國歷史,對於豐富我們的知識有所幫助。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

伏羲人文始祖,黃帝統一中原。

黃帝時期傳說,黃帝手下有一名大將,名叫大龍。黃帝打敗蚩尤建立中華後讓大龍管我們這一片地方。大龍開始住在現石城那裡,他娘死後,葬在了石城南面的山崗上。當大龍老了,才搬到現故郡這裡。後人把我們這一帶叫“龍地”。

中華作為中國最早名稱,也是中國的皺形。中國人稱為華人。

唐堯時期初,帝堯封於唐(今定州北唐城村)。後,諸侯來歸,詣平陽即帝位,南行經歷,南行唐邑之名由此始也。

當年堯帝受推舉治理天下,後來年齡漸高, 遍訪名賢,欲禪(chan)帝位於許由(許由乃行唐明賢),由不應。堯又讓許由任九州長,由感到受了辱,遂隱居在箕山上,併到潁水洗耳。巢父前來飲牛,聽說此事後藉故牽牛到上游。(行唐許由祠建於箕山之上,坐北朝南,前為許由祠,中為一座八角亭,後有一座小廟,山側即為“洗耳溪”,東側有一古樹稱為“掛瓢樹”,由此樹再往下即為許由墓,是一組比較完善的紀念性建築物。箕山坐落在城寨鄉北郝峪村北。)

許由,相傳為上古堯舜時高潔賢德之人,隱居在箕山、潁水(今河北行唐許由、潁南)一帶,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饍(shan)不食,以“拒受堯禪”,“潁水洗耳”而聞名天下。

虞舜時期舜設天下為十二州,南行唐邑屬幷州。舜是冀州人,生於姚墟,居住在媯水(北京市延慶)岸邊。後耕於歷山,漁於雷澤,製陶於黃河邊。舜二十歲時因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受許由推舉,堯將帝位禪讓給舜,並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舜五十歲時代理天子政務,六十一歲時正式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巡視南方時在蒼梧逝世。舜死後,娥皇和女英到南方尋夫,未果。娥皇投湘江而死,湖南人稱為“湘夫人”。女英回南行唐邑繼續植棗,被行唐尊稱“棗神”,並建有女英祠。

夏禹時期大禹(yu)治水在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用堵與疏相結合的辦法治理了水害,為天下人稱頌。因禹治水有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公元前2070年。禹死前欲將帝位禪讓給益(伯益,東夷族)。

禹劃天下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帝都在冀州,南行唐邑歸冀州。中國神州之名從此始也。堯時的九州只有區域,沒有明確邊界。禹將九州的邊界劃定,這為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

夏王朝禹死後,禹的兒子啟(西羌族)戰勝伯益奪得王位,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成為中國的初型,後人把中國也稱華夏)並傳給後代。這樣政治權利由傳賢制改為傳子制(繼承製)。

商湯王朝公元前1600年,湯(東夷族)在鳴條(今山西運城)打敗夏朝最後一位君主夏桀建立商朝,商都在商丘。後商遷都到殷,稱為殷商。商紂時期,紂王無道,妲己作祟,眾臣造反(見封神演義)。首都朝歌(殷墟)在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並出土了甲骨文。

商分天下為九州,南行唐邑屬冀州。

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姬發(西羌族)在姜子牙的輔佐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首都在縞(鎬)京,史稱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國家分封給諸侯,諸侯在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人民分賜給士。就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層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圖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數民族來犯,周幽王被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公元前314年周天子周赧(nan)王大權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區,這時眾諸侯不再聽命於周天子,各自為政,歷史進入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建鮮虞(yu)國,龍地(南行唐)歸鮮虞國。晉國滅鮮虞,龍地南行唐歸晉國。中山國建立,龍地或南行唐邑歸中山國。

此時諸侯為了爭奪地盤,相互進行戰爭,史稱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中山國治所先顧(真定),後遷至靈壽。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國派樂(yue)羊在行唐一帶討伐中山國,樂羊滅中山後封地靈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國、魏國和韓國為諸侯國。後經征戰,公元前380年中山國重新建立,定都靈壽,龍地或南行唐邑仍歸中山國。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伐中山,取數邑,中山復獻四邑求和。

公元前296年,趙惠文王派主父偃以燕齊之師滅中山國,將“龍地”定名為南行唐邑,歸趙國。趙悼襄王繼位,允許地方鑄造錢幣,河北省博物館藏有銘文為“南行唐”的古幣一枚。

公元前291年,建南行唐邑城(今故郡村)。

樂羊之後樂毅,著名軍事家,曾應燕昭王築黃金臺招賢納士之聘為燕軍統帥,連下七十二城,為諸葛亮所佩服。

行唐城寨人郤縠(xi hu),侍晉文公,賜“承澤裡”,任三軍統帥。晉文公名重耳,曾寄居翟國12年,趙衰、狐主、狐堰、先軫、介休和郤縠隨從,後都被封為重臣,只有漏掉介休。介休被燒死後,為紀念介休,晉文公下令每年農曆四月五日不許動煙火,是為“寒食節”。趙衰之子趙盾,趙盾之子趙朔,遺腹子叫趙武。請看京劇《趙氏孤兒》。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秦朝時期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七年,以攻龍、孤、慶都,遷兵攻汲,即此。”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秦國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南行唐縣歸鉅鹿郡,縣治所設在坡城(今故郡)。見下圖

後析鉅鹿地建恆山郡,南行唐縣歸恆山郡,郡治所在真定。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sui)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死後,趙佗成為兩廣及越南一帶的“拓荒者”和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是恆山郡真定人。

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各地起兵響應,原各國諸侯自立稱王,趙王歇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04年,趙王歇和大將陳餘謀反,劉邦派韓信和張耳攻趙國。行唐史家莊人廣武君李左車獻計,陳餘不聽兵敗身亡。李左車向韓信獻滅燕、齊之計,取得了成功。趙王歇被滅以後,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張耳是劉邦女婿),後為消除異姓王的威脅,廢除張耳王位,封劉如意為趙王,以後又改封劉恢、劉友為趙王。

漢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南行唐縣歸趙國恆山郡。“漢”成了中華的代稱,如:漢族、漢人、漢語等。

西漢時王羲之,琅邪臨沂人,遊學行唐,在甘泉鄉教授門徒,從遊甚盛。上滋洋有甘泉河、甘泉廟、甘泉井、洗墨池。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太子劉盈繼位。為了勸說劉盈奪回皇權,朝內重臣蒯徹、李左車、欒布等冒著生命危險進宮進諫。京劇《淮河營》中蒯徹有這樣幾句唱詞:“左手拉著李左車,右手又把欒布拉,......。”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繼位,因避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公元前156年,漢景帝改常山郡為中山國(相當於郡)。南行唐縣歸中山國。

西漢末期,王莽篡(cuan)位,劉秀與王莽爭帝,劉秀在行唐柏山(或馬山)避難。柏山上有馬、狗塔為證。

建東漢後,公元34年(漢武九年)派朱祐(you)駐守南行唐縣。

公元58年,為了抗拒北方匈奴人入侵,派東漢邳州人周紆(yu)任南行唐長,因治縣有方,後升任渤海郡郡守。

三國時期 魏改中山國為常山郡,南行唐縣歸常山郡。

五虎上將趙雲,號稱常山趙子龍,即常山真定人。正定現在有趙雲廟及趙子龍塑像。趙雲出生地在哪裡?沒有資料顯示,查一下常山郡屬地(大概在現石家莊市所屬範圍內)的山名、地名、村名及傳說,行唐關於“龍”字最多。南行唐縣是常山郡屬地,我們希望趙子龍的出生地在行唐。

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 南行唐縣仍屬常山郡。

東晉太元五年,秦行唐公洛造反,兵出常山,苻堅將其擒獲而免之。

十五年燕王垂圍丁零(鮮虞次保)翟真於行唐,克之。

北朝時期公元386年,北方少數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開始了史稱的北朝。北魏時期 去“南”字為行唐縣,屬恆山郡。

402年(元興六年)魏沙門張翹於行唐作亂,常山太守樓伏連討伐平之。

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孝文帝在行唐設置唐郡(郡治所在坡城,今故郡)轄曲陽、行唐和靈壽。郡是行唐歷史上行政最高的級別。行唐縣治所移至夫人城(今石城)。

517年(熙平中年)縣治所從夫人城遷至犢乾城(今龍州鎮)。

527年唐郡廢,行唐縣復歸恆山郡。但行唐縣治所沒有從犢乾城搬回坡城,後坡城改稱故郡。

北齊始建封崇寺大殿和天王殿。

北齊廢中山,置博陵郡,行唐縣屬博陵郡。

隋朝時期581年,隋文帝建隋朝。

586年(隋開皇六年)析行唐置滋陽縣(治所在現上滋洋)。

596年復析行唐置玉亭縣(治所在現西玉亭)。

605年隋煬(yang)帝開挖京杭大運河。

隋朝末年,竇建德舉兵起義,據說曾在曲陽建都,住在竇王殿。

隋末唐初,行唐人齊士元,初侍隋,後隨李淵起兵,為大唐開國

元勳之一。

唐朝時期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

大業元年廢玉亭入滋洋縣,於故玉亭置玉城縣。

621年(唐武德四年)廢滋陽縣復歸行唐縣。622年廢玉城縣復歸行唐縣。

唐時始建昇仙橋,宋元佑五年(1090年)重建。

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693年(武則天建周後)(唐長壽二年)改行唐縣為章武縣,仍屬恆山郡。

705年(唐神龍元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唐國號,改章武縣複名行唐縣。

742-755年唐天寶年間始建行唐城池,初為土城。

768年(唐大力三年)唐代宗李豫於行唐置泜(zhi)州,轄曲陽、行唐和靈壽。

774年泜州廢,行唐歸恆州。

安祿山反唐,常山郡一役,顏杲(gao)卿任太守,城破,滿門殉國。

唐中興大將郭子儀、李光弼(bi)率軍平叛,追至行唐,大沙河一戰,打敗史思明。(安祿山被其養子安慶緒所殺,執掌兵權。隨即安慶緒又被其手下大將史思明砍頭。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掉。)

尉遲敬德(dei)留守行唐時在城東莊頭村開鑿“飲馬池”, 尉遲敬德被封為鄂國公,莊頭建有“鄂國公廟”。過去過年,很多家的門上都貼有門神 ,其一為秦瓊,另一個就是尉遲公敬德。有門神把門,大鬼小鬼就進不來。秦瓊和尉遲公是唐朝開國元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大將。

828年(太和二年)柳公濟在行唐打敗王廷溱。

907年(後梁開平初年)再改行唐縣為章武縣,

後梁時期鎮守我們這一帶的大將韓正時在定州鬧事,晉王李勖(xu)追擊到行唐,韓正時兵敗被斬。

923年(後唐同光元年)改章武縣複名行唐縣。

927年(後唐天成二年)王都反,遣招討使王宴球會張廷朗於行唐討伐,破之。

936年(後晉天福元年)改行唐縣為永昌縣。

948年(後漢乾佑元年)改永昌縣複名行唐縣。

宋朝時期趙匡胤陳橋兵變,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

兵至行唐,在十字街大槐樹上拴過馬。

1000年為了抵禦遼國的入侵,在行唐設北寨。

宋遼征戰,楊家將鎮守三關。當時行唐縣域自新樂向西北直到五臺山。行唐附近的紫荊關、倒馬關、龍泉關、飛狐口等要塞是西路主戰場。從雄縣、霸州至淶源一線為東路戰場,東路宋軍全軍覆沒,西路成為主戰場。

樂羊之後行唐毛照(苫照)人樂勝,助宋招討使楊六郎把守三關。在攻佔倒馬關戰鬥中,屢建奇功,加封團練使。孟良是曲陽人,焦贊是靈壽人,與樂勝為楊六郎手下的三員虎將。

1119年(宋宣和元年)行唐城北建香蓮寺,百姓俗稱“姑子庵”。

1260年-1275年重修上方村東南玉皇廟(閣)。

宋代董蒙享作詩:

箕山

寂寂箕山春復秋,更無人到此溪頭。

棄瓢巖畔中宵月,千古空聞屬許由。

1073年(宋熙寧六年)把靈壽併入行唐。

1075年靈壽縣復置,屬真定府。

金國時期1115年金太祖完顏旻(min)滅北宋建立金國,行唐歸金國。宋高宗趙構南遷,史稱南宋,岳飛抗金。

1127年(金天會五年)改北寨為北鎮。

1193年(金明昌四年)析行唐地置阜平縣,治所在北鎮。

關於泜(zhi)水有人在行唐以泜水為題作詩一首:

泜水

韓信經營按鏌鋣,臨戎叱吒有誰加。

猶疑轉戰逢勁敵,更向軍中問左車。

注:泜水,河名,在河北省。是否在行唐縣境內?若不是,為什麼行唐曾為 泜州。若是,現在那條曾叫泜水?

元朝時期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滅南宋建元朝。

元代行唐縣更名恆陽縣,(取恆山之陽之意,包括行唐、曲陽)屬保定路。

元朝元帥府左輔監軍郤(xi)廣,遼東鎮守總兵郤永都是郤縠之後。郤縠之後郤祥細心照料多病父親,父親死後為父守墓並死在墓旁,被稱為有名孝子。

行唐磁溝村人邸(di)享,屢立戰功而總轄七路,食萬戶侯,死後追贈中山郡侯。(元朝行政劃分為 路、府、州、縣),其子邸順官至恆州都元帥。鎮國上將軍、高陽郡公邸浹(jia)是邸享之孫。

1266年(元三年)新樂人劉繼元任大司農,有遺愛於民。

1287年(元二十四年)春二月,霜雨傷稼,房屋多壞,壓死者眾。

1309年行唐人南臺御史文臣關思義,1356年任遼陽別駕,政績顯著,聲譽頗佳,後被詔令復任江東道廉訪使。

1313年(皇慶二年)夏四月,出現大饑荒

元代丞相建洗心亭。孛術魯翀(chong )作詩[洗心亭]二首

(一)青天白日見靈臺,六合清明絕點埃。

方寸渾然天地我,更於何處覓三才。

(二)元因天地定卑尊,莫大君親覆育恩。

無象太平瞻有象,洗心亭上看乾坤。

(孛術魯翀,元代任翰林承旨。洗心亭在治西北)

1322年 (元至治二年)燕南道兼訪副使答理麻平行唐獄。

1324年(泰定元年)春正月,淫雨傷稼,次年春大饑荒。

1341年(至正元年)秋七月,雨雹,次年夏鬧饑荒。

明朝時期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

明初,燕王朱棣(di)掃北,見人就殺,不少地方已無人煙。

明政府從山西組織大量移民遷來。這才有:“要問老家在哪裡,山西洪洞老鴰窩。”

明代恆陽縣複名行唐縣,屬真定府定州。

明洪武初年,上海人胡丙中任行唐知縣,王哲接任九年期滿,百姓挽留。

1374年(明洪武七年)修建了縣衙(在龍州鎮)。

1403年(永樂元年)朱成祖朱棣打敗其侄朱允炆在北京稱帝。

1424-1468年我縣磁溝村建成“清涼寺”,其壁畫形象端莊,造型準確,線條靈動,著色鮮豔,確係藝術珍品,傳說為大畫家吳道子所畫。被盜的殘破壁畫收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內,而國內,清涼寺已蕩然無存。現在由村民集資重建了清涼寺,但風格與規模遠不如前。

1428年(宣德三年)五月乾旱無雨,莊稼枯死無收。

1462年(天順元年)始建於明代的城隍廟、伏魔閣(西石邱村北)。

1472年(成化七年)重修關帝廟。

1525年行唐人周文高捐資修建城東門和西門外兩座橋,又出資修善了縣衙,當時知縣為其樹了碑。

1522年(嘉靖年間)盜賊猖獗,周陽關人周廷相出資修建村堡,後稱“堡子陽關”。

1583年(萬曆十一年)冬十月,地震。

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山東高密人張福臻(zhen)任行唐知縣,很受百姓擁戴。後調走改任密雲總制。

1622年(天啟二年)廣東海豐人徐允薦任行唐縣令,為民辦事,打擊偷盜集團。興辦教育,自己捐資把學宮(學校)從西北許由村改建到縣城東南角(行唐中學地),為行唐教育作出貢獻。

1623年建成東差趣村的琉璃廟。

1625年(天啟五年)始建文廟大成殿。

明末行唐人考中進士,因沒門子,沒銀子沒能安排官職。又因一時說不出行唐名人、古人,被管安排官職的大臣冷落。一氣之下,寫了《行唐七十二筆古人歌》。

明末上滋陽人谷士廉,父親死後,仔細照顧有病母親20多年,被稱為孝子。

行唐人周之士(周霖雨之父)贈獲鎮國將軍太尉。

明代朱禋關於“郤縠”、“李左車”、“許由”詩一首:

曾聞郤縠將中軍,(郤縠) 善戰人誇廣武君。(廣武君,李左車)

今日俱成一抔(pou)土, 棄瓢崖上看閒雲。(棄瓢崖,許由)

明舉人劉訓詩 許由隱居

當年十築隱箕山, 一點紅塵自不關。

卻老有方清晝永,陶情無慮白雲間。

棄瓢林下風生樹,洗耳溪邊水漾灣。

多少考盤棲適者,如君高節邈難攀。

左車故宅

廣武當年羨智高,趙王曾倚領兵曹。

陳餘不用絕輜計,韓信終資破敵韜。

此日朱門無棟宇,而今故宅有荊茅。

英雄冠世為塵土,贏得聲名史簡褒。

1638年,行唐北關人周時雨兄弟六人,四人為官,清兵南下,辭官回家。清兵攻打行唐,周時雨率家據城死守,終因寡不敵眾,城破一家人全部羅難。崇禎皇帝知道後,追封周時雨為護國鎮國將軍;追封周甘雨為護國定國將軍;追封周璇為明威將軍。

明末李自成起義,崇禎吊死在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滅亡。

清朝時期

1643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建立清朝。

1648年(順治五年)山東臨清人楊鳳岐任行唐知縣,化解矛盾,公開辦事。率兵丁抵禦北京來的流氓集團,保護了行唐安全。後提拔為滁州知州。

1654年陝西南鄭人王秉直任行唐知縣,受百姓稱讚,後改任戶部侍郎。百姓立碑懷念。

1659年(順治十六年)裁阜平西五社復歸行唐縣。東五社歸曲陽。

1670年(康熙九年)福建福州人何琛任行唐知縣,主持了《行唐縣誌》的修撰工作。其中堯唐南行的文字就出現在此縣誌開頭。

關於箕山,知縣何琛作詩一首: 箕山

閒陟(zhi)箕山落木蕭,誰當擊壤樂逍遙?

百年滄海經今古, 千載王侯一牧樵。

淨絕塵凡猶兩耳,淡忘天下尚多瓢。

白雲冢上衰秋草, 還是風高處處驕。

康熙年間,行唐首次建立官辦學校書院。

1682年,行唐人李成龍檢到百兩多銀子,歸還失主,成為拾金不昧的典範。

1683年,復拆行唐地置阜平縣,治所從北城寨移至阜平,屬定州。

1691年李成龍的兒子李茂當,拿出四百多石(dan)糧食,幫助鄉民度荒年。後李成龍的孫子中舉人。

康熙南巡路過阜平王快村,寫下上聯:王過王快王快樂,經行唐劉興莊時,寫下下聯:龍到興莊龍興莊,成為絕對。後改劉興莊為龍興莊。

乾隆四次南巡,都是從五臺山過行唐,為此知縣吳高增借來外地官員幫助修路。從懷安調廣西人章紹宗,負責整修從界牌嶺到山店(團山)一段路;從昌黎調來貴州人朱嗣發,負責整修從山店至東楊莊一段路;從永年調來山東人馮方鄴,負責整修從東楊莊至南羊同一段路;從寧晉調來山西人張在,負責整修從南羊同至筆尾半壁店一段路。

1727年(雍正五年)設京西局,轄行唐、新樂。

1737年(乾隆二年)行唐人左宜捐糧800石(dan),救濟百姓。

乾隆年間,將官辦學校改建,稱龍泉書院。

1752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南巡過行唐,寫下關於“許由”的詩四首:

蘭衢翹首望雲椒(jiao),小隱興予論古遙。

一任棄瓢還洗耳, 巍巍蕩蕩總歸堯。

蒼煙淡靄(ai)古溪頭, 父老猶然說飲牛。

自是耦耕有沮(ju)溺, 那無長住讓巢由。

桑田滄海幾回更, 此地千秋識遯(dun)亨。

避世不緣逢叔世,伯夷難擅(shan)聖之清。

行唐迤(yi)邐度箕山, 問答碑前夕照殷(yan)。

巢許有知應抱恨, 孤蹤何自噪人間。

1757年浙江嘉興人吳高增任行唐知縣,倡議並主持了《行唐縣誌》的編撰工作。曾做詩 箕山

一片雲峰古墓寒,千秋魂魄獨盤桓。

淡懷唐帝勳猷(you)盛,溷(hun)跡箕山宇宙寬。

青草叢深春雨後,烏鴉啼徹夕陽殘。

斯人應臥羲皇上,生在中天似未安。

蓮花池

平沙瞥見湧原泉,漱玉噴珠百孔穿。

柳岸周遭清晝永,採蓮人去促耕田。

朝來鏡粉露珠圓,仙子凌波巧鬥妍。

緩轡(pei)停驂時問俗,村民猶記藕如船。

十里栽花接陌阡,維揚風景特嬌妍。

何如一脈蓮池水,噴玉霏珠溉稻田。

龍泉池

東南勝地說龍湫, 復見龍泉溉此州。

差趣村東鋪秀壤, 好將耕鑿入歌謳。

縱橫圳澮畫平疇, 滾滾源泉日夜流。

會見雲龍憑陟降, 村簫社鼓報神庥。

許由塚

矯巧首辭帝,高蹈箕山巔。

藏形良足貴,遺躅豈願傳。

鴻荒還大造,木古伴孤眠。

山中一抷土,依然戴堯天。

差趣人楊江,拿出一百多石糧食送鄉親救急,村人送“合鄉匾”一幅。

差趣人柳黃,沙河發大水,拿出一百多貫錢幫助鄉親度過了災荒。 行唐人劉用章,將鄉親三千多貫的借據當眾燒燬,六十得子,鄉親們稱“善有善報”。

1757年行唐寨里人宋森,捐穀子百石(dan),分給鄉親度饑荒。知縣為其贈“急公好義”匾。

1792年北賈素人高清傑,將自家八十多石蕎麥全部拿出,分給鄉親做種子,不用償還。知縣竇詮(quan)親題“義行可風”額匾。

行唐西橋人李堂,一家八世同堂,治理得井井有條,全家和睦,其樂融融。知縣王克捷為其贈匾“百忍同宗”。方郡守為其贈匾“孝義可風”。

清代的武術高人有:魏殿甲、閻鳳山、梁鳳山、姜宏德等。咸豐二年,梁鳳山中過武科會元。

1902年,東伏流人尚秉和,晚清進士。先後任職於工部、內務部,共著書50餘種,被推為一代學者、易學大家。

西橋人李堂,八室同堂,家有百餘口,全家和睦。乾隆皇帝稱其“行唐第一家”。

縣城姚相祁,為治父親眼病,河南求藥,差點淹死於黃河,母親有病,細心照料,成為孝子。

1912年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

1914年(民國三年)行唐縣屬保定道。

1916年基督教傳入行唐。

1917年(民國六年)大沙河發大水,淹沒村莊無數。

1928年,道廢,行唐縣改屬河北省統轄。

晉奉戰爭:山西的閻錫山和奉天(今瀋陽)的張作霖軍閥混戰。在我縣的大沙河一戰,有歌:“閻老西打奉天,家家戶戶推白麵。推上白麵也不交,老西想吃摸不著。”

1931年,南街村人榮潔義,1927年組建第一個黨支部,被派往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後由於叛徒告密,英勇就義。

1933年,水泉暴動,拉開了行唐革命武裝鬥爭的序幕。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中國進入全面抗日戰爭階段。

在行唐發生過《團山暴動》、1938年的《上碑慘案》、1941年的《龍崗戰役》和解放行唐城等事件。

行唐人愛習武,民國時期的名人有北賈素的吳繼宗;北高裡的蔡喜新;李臺的李老墨;龍興莊的高大力氣;南橋的嚴老硬等。

1946年,中共冀晉第三地委和晉察冀軍區機關進駐行唐縣上碑村,聶榮臻司令員在此指揮了華北戰場的解放戰爭。

1947年,朱德、劉少奇以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名義來晉察冀,住在上碑村召開重要軍事會議。並派朱德的侍衛長到平山西柏坡考察後,才決定將中共中央機關遷入西柏坡。

1948年,華北育才小學遷建差趣村,李鐵映、伍紹祖、陳昊蘇等一大批黨和國家高級幹部、棟樑之才都曾在村就讀過。育才小學遷往北京後,仍為中央機關小學。

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行唐縣屬定州專區。

1954年定州專區撤消,行唐縣歸石家莊專區。

1958年行唐縣與新樂縣合併成立新樂縣。

1962年分縣,恢復行唐縣。

1996年,地市合併後,行唐縣歸石家莊市至今。

「行唐故事」——歷史滄桑話行唐 行唐縣歷史變遷及大事記點進入招聘丨求職丨租房丨售房丨二手交易丨順風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