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背誦的朱自清《春》,咋還有這麼多奇怪的謎團?

我們從小背誦的朱自清《春》,咋還有這麼多奇怪的謎團?


01

經典名篇裡的還有問題?

新初一開學的兒子,正搖頭晃腦地背誦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瞬間勾起了我對少年讀書時的回憶,我在他這個年紀,也是背誦著這篇課文長大的。

記得當時的初中語文老師扶了一下眼鏡,聲情並茂的讀著:“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然後老師雙目炯炯,感慨地說:“同學們,這裡的擬人句表現了什麼?花多啊!接著,一組排比,看,顏色多美……”

我下意識地低下了頭,對於這樣的傳統講解,對於我這樣從小酷愛閱讀散文的人來說,著實沒有什麼吸引力。

哦,對了,我在這節課倒是學會了通感的手法。

懂得了調動視覺味覺聽覺嗅覺等感官,用文字把眼前的景色一筆筆描繪出來,儘管平時,我也沒怎麼用過這種手法在自己的文章裡。

不算擅長記憶的兒子用了足足一個半小時,背誦完後興奮的跑來給我“展示成果”。我翻開他的課本,跟隨著他的聲音走進文字。

這是部編教材的初中語文第一課,我尋思著,明明是秋季,為什麼不選一個和季節更相符的文章開篇,比如說金秋九月云云,為什麼要在第一篇課文要講《春》呢?

咦,小的時候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怎麼現在看起來這麼普通?尤其是從常規的觀察順序和邏輯順序來看,還感覺到有幾個地方不太對頭呢。

比如說,開頭點題春天近了,讓我們知道是早春的樣子,接下來描寫的是山、水、太陽的大場景,接著馬上又轉向了描寫小草,描寫小草也就算了,接著就變成了幾株大樹,剛以為是寫樹,突然筆鋒一轉,又變成寫花了。

寫著寫著花又轉到寫春風,剛剛沉浸在春風裡的感覺,又一下到了描寫雨,雨夜的景剛把我們帶入美好的想象,又轉到了人的描寫。

描寫人讓整個景色靈動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可剛剛寫完雨夜,就轉到了“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這就讓我覺得有點奇怪,下完雨放風箏,就不怕雨把風箏打溼嗎?”

尤其是最後面的三個比喻和擬人,為什麼從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就戛然而止了?最重要的是這篇文章還沒有寫作的時間和地點。

此前也有老師認為,這是朱自清應邀給中學語文課本寫的一篇文章,貌似這篇《春》還屬於命題作文。按照常理,朱自清其他的散文都會有時間和地點,而這一篇恰好沒有呢?

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的疑團,都是作者刻意留給我們的嗎?

作為當年就已經響徹文壇的他,會預料到自己這篇文章會經歷時光的流逝,成為國民級範文嗎?

以我曾經閱讀過一些寫朱自清的文章,印象裡他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這種普通人一眼望顯而易見的問題,作為文學大師的他,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這些疑團,促使我又翻開了《朱自清傳》,認真的圍觀了一下作者的成長路徑,大概捕捉到了一點線索。

按照換位思考的原理和人到中年的心境,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來和妮妮一起感受一個不一樣的朱自清。

02

以凡人自居的朱自清

朱自清出生的時候,算是老朱家一大喜事。他上面的兩個哥哥都因病夭折,朱自清自然升位成了長子。

愛子心切的父親是個讀書人,當時父親還有著差事,吃“公家飯”的他,更希望自己的兒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讀書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則是父親對他沉甸甸的希望。朱自清本名自華緣由在此。

後來我們在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名篇《背影》中,看到了他父親這個慈愛的形象,感受到了中國式含蓄的父愛。

但其實這個時候,老朱家其實已經走上了家道中落的淒涼場景,此時的朱自清特意將名字由自華改成自清,就是為了提醒自己在困頓中,不隨波逐流,以此抵禦外界誘惑,保持自清的品格,可謂是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

朱自清從小就酷愛讀書,說是個書痴也不為過。大多數的時間,他都獨自埋頭在閣樓裡閱讀。從小接受私塾的名師教育,朱自清的古文基礎,非常的紮實。

朱自清的父親很在意兒子的學業,幾乎每晚親力親為的陪伴。翻看老師對朱自清的評語,表現優秀的父親會給他和弟弟妹妹們,獎勵火爐邊的烤豆腐,一家人其樂融融。

可一旦發現兒子的文章沒有寫好,父親就會直接把本子丟在火爐裡燒了,才不管兒子會不會抹眼淚。也是在父親這種嚴格要求下,朱自清的學業可以說是頂呱呱。

到了中學畢業的時候,他還被評為全校唯一的優秀畢業生。他性情溫和、待人寬厚,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當時還有個成績比朱自清更好的同學並不服氣,覺得自己比朱自清成績更優秀。

但老師們討論了之後,還是覺得朱自清配得起這個殊榮,不管是從做人還是學識方面,都要更勝一籌,還是一致堅持把優秀畢業生的稱號給了朱自清。

中學畢業後的朱自清,考上了北大預科,可家境也越來越困頓,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他提前學完了北大的時候哲學專業,提前一年畢業回家,按照家裡的安排成婚、就業,成了一名中學的“教書匠”,肩負起了家庭的經濟重擔。

那個時候的朱自清,一心以學業為主,和同學的交往頗少,總體上來說是一個內向的人。

他那時就對宗教、古典詩詞等內容都有大量的攝入,閱讀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的渺小與平凡,越珍惜自己小世界裡的人和事。

他的現實世界並不大,卻無比珍惜著相遇的每一個人,無論是他的家人還是他的學生,他都無比真誠和用心。

學生們起初看到,這個個子不高且微胖其貌不揚的老師,再加上說話略帶口音,也沒太把他當回事。

可過不了多久,所有人都會被他淵博的學識以及細緻負責的教學態度,深深感動,深深喜愛這位老師。

他的教學相當深入,而且善於反思。有的時候已經教過的課程,他想起來有什麼疏漏的地方,都會再次跟同學們訂正。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個學生,隔著老遠追著喊,原來是這個學生作文中有一個標點,當時他給改過。可後來經過思考,他覺得不改更好,還特意告訴這位學生,這個學生大為感動。

不僅如此,他還自創讓學生們在作文本上,留第一頁做成目錄,將每學期的作文標題一一列在上面,他會在批改完作文之後在這裡記錄上分數。

一學期結束,學生們的進步或者退步,都能從這個目錄頁上一眼看出。在他的引領下,愛上國文的學生越來越多。

儘管他只是一個自詡的凡人,但他似乎用一種似乎宗教般虔誠的精神,嚴格的對待自己的教學,把教育當成一種信仰。

這麼嚴謹的朱自清,怎麼可能在自己寫給中學國文的文章《春》裡,怎麼可能留下這麼多看似明顯的錯誤?

03

細緻入微的暖男朱自清

和同時期的其他作家相比,朱自清的文風,不管是舊體詩還是新詩以及散文,都有著一種溫婉的筆觸,有著濃濃的宋詞風格。

但是很有見識的他,又能感受到時代的命脈,認為新體詩更適宜現在的形勢,他公開發表的往往都是新體詩,也常鼓勵學生們寫新體詩和白話文。

他是一個性格不爭不搶的人,有點“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的味道。儘管接受了新式教育,但他的思想卻保持著傳統,就連家裡安排的婚事,他也沒有因此去刻意抗爭。

結果緣分天註定,武鍾謙和他情投意合。這位妻子極力的扶持丈夫做學問,兩個人先後還擁有了六個子女。

朱自清的很多文章裡,都記錄了和這位妻子以及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時常流露出在外地教學,思念家鄉妻兒的愁緒。

從他少年時期,真正懂事開始,這個家經濟壓力就很沉重,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多一點收入,朱自清總是不得不到外地學校教學,一次次被迫和妻兒分離。

儘管是如此寂寞清貧的朱自清,但他的人生信仰並沒有發生改變,他堅持要用高尚的情趣填充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努力研究一點學問。認為這樣就沒有時間去思考一些低級情趣的事情,自然就能夠保持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他非常的刻苦,也特別珍惜時間。除了所有能利用的整段時間,他還常常用碎片的時間閱讀學習,是一個有追求的人。

武鍾謙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一直瞞著丈夫、拖著自己的病,在31歲那年因病離世,留下傷心欲絕的朱自清和六個沒有成年的子女。

很長一段時間,朱自清都沒有考慮過個人問題,就連吃飯,他也堅持給邀請他一起搭夥的老師家,每月15大洋,失去家人的他,投入了更多的時間研究學問。

最後,清華的老師們都覺得朱自清長期這樣生活上太不方便,也太寂寞,張羅著把後來的妻子陳竹隱介紹給他。

陳竹隱是四川成都人,接受過系統的教育,還會畫畫懂戲曲,很容易就與朱自清達到共同的精神高度。

可是考慮到自己的經濟負擔重孩子多,朱自清總怕拖累年輕的陳竹隱,兩個人的關係緩慢增熱。

後來陳竹隱克服了心理壓力,認為一個人的人品和學識更重要,接受了這個丈夫以及前妻留下的六個孩子。

而《春》的大致寫作時間,發生在朱自清從歐洲遊學回來之後,他被校長梅貽琦任命清華大學文學系主任。

又和妻子陳竹隱的感情穩定又甜蜜的階段,那時陳竹隱正在孕期,全家人都在等著迎接小生命的時刻。

朱自清認為自己是公派留學,所以刻意保持著一種低調,從不為之炫耀。因此在他的《歐洲雜記》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大致也是關於歐洲景緻的具體描寫,很少有關於他個人生活的相互印證。

04

“悲觀”的積極主義者

寫《春》的時刻,是朱自清人生最為平靜,而幸福的短暫時光。對比後來連連遭遇的各種戰亂,長期和家人分離,這段時光可以說是朱自清,人生最好的小時光。

而作為應邀寫給中學國門課本的《春》,集中展現了作者在文法和描寫景緻的匠心,他將各種修辭手法的集中應用,是為了有強烈的衝擊力,讓學生們更好的學習修辭之美。

因此這篇文章沒有標明具體的時間,我覺得也是作者一貫謙虛低調作風的延續,非常懂得剋制與收斂自己的情緒。

而幾個看似並不連貫的畫面,也是朱自清獨特的一種寫作手法,這種寫作手法,我在他的另一篇散文《冬天》裡,也發現了類似的風格。

他非常喜歡欣賞繪畫,且對畫面研究很有深度,能從中西方的美學角度體會到不一樣的細膩之美。

因此他的寫景散文中,常常會有如同照相機式的鏡頭風格去記錄景色。

而幾個不同的畫面更像是電影中的平行蒙太奇手法,這幾個不同場景畫面的快速切換,更像是突出景緻本身並無高下之分,用這種並列的方式,讓人們體會春天之美。

這就與他一貫嚴謹的治學和善於啟發別人的特點緊密相聯,他喜歡為大家不帶傾向性的呈現多個角度。

就像一個導遊帶大家去遊歷一處神秘的山洞景觀卻不會像一個平庸者,指手劃腳地告訴你,這個山洞形狀像什麼。他會笑眯眯地站在你旁邊,輕輕的問一句:“你覺得他像什麼呢?”

這種啟發式的寫作方式,真正能夠讓所有的觀者細膩捕捉到不同的春天。想到這兒,真心覺得朱自清是一個有大格局的人。

對比他此前帶著一點小愁緒的《荷塘月色》,很多人會認為他是一個略有悲觀主義情緒的人。但《春》所表現出的狀態,完全是作者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儘管他的人生大多充滿著各種失意,但他為學生卻永遠呈現出最為積極的一面。

都說老師是半個演員,需要在學生面前藏起自己的悲傷與情緒,展現積極與快樂。朱自清在學生面前,就願意做這樣一個演員。

他用自己微弱的火光,去點燃學生們心中的夢想與希望,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對於眼前不停流逝的時間,他既有“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反思。

又有珍惜每一個當下的“剎那”,他娓娓道來話人生:“您若說人生是無限的,好,剎那也就可說是無限的,無論怎樣說,剎那總是有的,總是真的;剎那間好好地生總可以體會的。好了,不要再思前想後的了,就盡力做什麼吧;最好的是-ing,可寶貴的-ing呀!你們要努力滿足“此時此地此我”!這叫做“三此”,又叫剎那。”

對於《剎那》,他指“極短的現在”,既有作者對逝去時間的哀傷,卻又有把剎那當作一個進行時,用一個不停止的動詞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

理解這些,再看《春》的這篇文章裡,才會有那麼多生機。

試想作者走在春天裡,感受到的自然景觀到看到的大片的草地,再到細節的花朵,就很能感受到,作者為我們呈現的觀賞角度了。

至於春風、雨夜和孩子們嬉戲,理解到他喜歡用的“平行蒙太奇”鏡頭手法,也就不奇怪了。

最有意思的是最後三句,“剛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隱隱地透出自己人生的難得的幸事。

畢竟孤獨那麼久之後,重新擁有了家庭生活,有了所愛的人和新的小生命,也許朱自清還特別渴望是個可愛漂亮的小女孩呢,也許他自己也會因為撫養和陪伴這個孩子,從中年迴歸到青年的活力。

這就是生命的力量。“春華秋實”的意境,也正是作者一生都在努力珍惜時間,始終用“一年之計在於春”勉勵讀者,不辜負當下的每一個好時光的隱喻。

聽,“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願你的生命四季裡,也能如沐春風。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