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金堂县委关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决定

(2018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金堂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市委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落地落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现就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领会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大意义,切实担负起乡村振兴的主责重任

(一)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贯彻新思想、实施新战略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省委、市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作出了安排部署。全县上下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部署,把贯彻新思想、落实新要求作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同担负起乡村振兴的主责重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奋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金堂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县域东部更为突出,是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区”和“薄弱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决地直面矛盾、主动担当,更加有力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系统有效地解决好金堂农业大而不强、粗而不精,农村社会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增速缓慢等突出问题。全县上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用好乡村振兴这把“金钥匙”,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全力打造体现成都水平、辐射带动强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三)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县委着眼全局全域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以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县域中部崛起、西部提能、东部振兴,组群式差异化发展。县委明确东部区域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有助于更好地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聚合资源、集成力量,补齐短板、做强弱项,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服务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全县上下要站高谋远、科学规划、综合施策、顺势而为,持之以恒地推进示范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确定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奋力开创金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协调”、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乡空间形态重塑、各类发展要素集聚,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新型城乡关系,为我县加快全域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根据全国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结合我县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实际,明确以下三个时间段目标体系: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础保障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短板”劣势明显补齐;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主打产品与淮州新城在功能上逐步对接、在产业配套上更加紧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

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均衡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居于全市领先地位,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成为县域中部组群、西部组群协同发展的城乡融合区、生态补给区和功能承接区。

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三、准确把握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功能定位,着力构建适应城乡发展需求的新型城乡经济地理

(一)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能扩能,发展品类丰富、功能互补、市场灵活的多种产业形态,构建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在人口集聚区建设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的农业公园、都市田园、生态庄园,探索循环经济新业态、市民参与新机制。加快资水河生态湿地走廊、大地景观等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培育“美丽经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建设高品质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建设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范区。巩固深化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等创建成果,引导“双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上山下乡、进村入沟、到街驻园”,充分发挥“双创”在科技创新、集成示范、辐射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科技体系、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

(三)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探索农村“三块地”改革,推进集体“三资”参与市场经营。深化财政资金市场化改革,统筹构建资源要素整合的体制机制,全面促进各类乡村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着力破解乡村振兴“钱、地、人”等难题,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乡村生活示范区。充分考虑生态价值,建设农业公园,营造“山水田园”人居环境。深度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创理念融入田园民宿、川西民居、精品院落、农家乐等特色产业,不断提供高品质的乡村生活产品。着力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问题,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建设“品质、活力、美丽、人文、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

四、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路径,高水平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一)突出规划引领,重塑新型空间形态。围绕“中部崛起、西部提能、东部振兴”城市发展新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以竹篙片区为核心、金堂大道为纵轴、资水河流域为横轴,各功能区协调互补的“一心、两轴、多点”新型空间形态。通过乡村形态综合提升、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集成投放、乡村治理优化完善、改革创新试点试验、区域开放共建共享等措施,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融合发展样板、创业创新典型、综合改革试点、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标杆。

(二)突出基础配套,补足乡村振兴短板。统筹抓好水利、道路、能源、产业配套等重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水网”,推进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整体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完善“路网”,依托成都三绕、成南高速扩容等骨干道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扎实做好道路的连接通达、升级改造、加密完善,全面形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满足需求”的乡村道路网络。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气网、通讯网的扩容、扩面、提质、提能,全力满足乡村振兴的基本需求。切实做好产业发展、业主引进所需的基础配套建设,重点布局与主体功能区有需求、相适应、能带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示范区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三)突出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树立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理念,构建适应乡村振兴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价值,拉长农业的加工、品牌、营销链条,重点发展食品、饮料、调味品、农业投入品等农产品加工业,探索建立业态新颖、机制多元、功能融合的新型都市农业公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创意农业、电子商务、农村服务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构建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引导和鼓励小农户将劳动力、土地、闲置房屋等作为市场要素参与大产业、大业主的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分散经营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紧密衔接。

(四)突出人才优先,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大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电商、文创、旅游、社治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加大对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才的政策吸引和帮助扶持。积极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健全乡村教师、医生、农技员的补充、发展、关爱制度,落实工资、职称等扶持政策,引导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和行业中的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向乡村流动;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新型市场主体培育,鼓励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产品引领群众发展融合产业,深度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五)突出生态宜居,推进全域景观化景区化。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战略,在保持乡愁、乡土、乡风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土坯房改造、增绿增景、农村户厕改造等行动,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镇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大地景观再造、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等工程,着力构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林盘+产业园区(景区)”的新型乡村空间形态,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旅游景区、美丽新村示范、宜居宜业宜游田园综合体等优美乡村形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六)突出文化繁荣,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时代精神。保护、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具有金堂本土特色的人文良俗、文化特质、民风民本等特色文化名片,分年度有计划地打造在全国全省影响力广、传播力强的乡土特色文创产品,繁荣文创产业。深入开展“三美四好”示范村、“文明村”创建等活动,引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七)突出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一核五治、共建共享”乡村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形成党组织领导下,村社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群众组织等多方参与乡村振兴的运行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对各类治理主体的有效覆盖。深化抓乡促村,推行“三带一参与”党建促发展模式,筑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深入推进乡镇(街道)职能转变、社区减负增效,建立完善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和村(社区)事项准入制度。加快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推广天府市民云平台,建设15分钟生活服务圈。健全村(居)民议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深入推进院落、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自治。深化村(社区)“诉源”治理、“说事评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五、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全力保障东部振兴加快推进

(一)建立完善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县委统一领导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组建专班、成立专组加强工作落地落实。着力推进资源要素统筹集成、协调整合和考核督办,确保高效集成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二)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资源、项目整合,实现资金集成使用、集中投放、精准实施。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村产权价值体系、评估体系和交易体系。加快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资金的改革,建立社区保障和激励资金双轨并行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贷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金融服务乡村建设的能力。

(三)探索要素保障机制。探索构建用地保障机制,优先安排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用地指标。创新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等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各项要素和资源保产业、保项目、保民生、保重点的能力和实力,充分满足示范区建设的要素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