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金堂縣委關於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的決定

(2018年8月25日中國共產黨金堂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市委城鄉融合發展“十大重點工程”和“五項重點改革”落地落實,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現就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作出如下決定。

一、深刻領會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的重大意義,切實擔負起鄉村振興的主責重任

(一)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是貫徹新思想、實施新戰略的必然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省委、市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後作出了安排部署。全縣上下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深刻領會中央、省委、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重要部署,把貫徹新思想、落實新要求作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共同擔負起鄉村振興的主責重任,乘勢而上,主動作為,奮力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

(二)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是破解“三農”難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金堂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縣域東部更為突出,是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短板區”和“薄弱區”。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有助於我們更加堅決地直面矛盾、主動擔當,更加有力地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系統有效地解決好金堂農業大而不強、粗而不精,農村社會動力不足、活力不夠,農民增收渠道單一、增速緩慢等突出問題。全縣上下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捨我其誰的責任感,用好鄉村振興這把“金鑰匙”,齊心協力、砥礪奮進,全力打造體現成都水平、輻射帶動強勁的鄉村振興示範區。

(三)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全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縣委著眼全局全域發展,優化城鄉空間佈局和經濟地理,以實施主體功能區建設為抓手,推動縣域中部崛起、西部提能、東部振興,組群式差異化發展。縣委明確東部區域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有助於更好地突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聚合資源、集成力量,補齊短板、做強弱項,打造優勢互補、協調聯動、服務共享的發展共同體。全縣上下要站高謀遠、科學規劃、綜合施策、順勢而為,持之以恆地推進示範區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

二、科學確定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的總體思路和工作目標,奮力開創金堂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一)工作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決策部署,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紮實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參與,以“經營城市”的理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同步協調”、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發展,整體推進城鄉空間形態重塑、各類發展要素集聚,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新型城鄉關係,為我縣加快全域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目標任務。根據全國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結合我縣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實際,明確以下三個時間段目標體系: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初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礎保障持續改善、人居環境不斷優化、“短板”劣勢明顯補齊;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主導產業、主打產品與淮州新城在功能上逐步對接、在產業配套上更加緊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

到202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建成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鄉村治理更加有效、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農村人才隊伍結構更加均衡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在形態、業態、文態、生態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居於全市領先地位,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成為縣域中部組群、西部組群協同發展的城鄉融合區、生態補給區和功能承接區。

到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示範區。

三、準確把握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的功能定位,著力構建適應城鄉發展需求的新型城鄉經濟地理

(一)建設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提能擴能,發展品類豐富、功能互補、市場靈活的多種產業形態,構建深度融合的產業鏈。在人口集聚區建設可進入、可參與、可體驗的農業公園、都市田園、生態莊園,探索循環經濟新業態、市民參與新機制。加快資水河生態溼地走廊、大地景觀等農旅融合項目建設,培育“美麗經濟”。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繁榮的商業圈,建設高品質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二)建設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範區。鞏固深化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全國農民工創業示範園等創建成果,引導“雙創”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上山下鄉、進村入溝、到街駐園”,充分發揮“雙創”在科技創新、集成示範、輻射帶動等方面的作用,構建支撐鄉村振興示範區的科技體系、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

(三)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進一步探索農村“三塊地”改革,推進集體“三資”參與市場經營。深化財政資金市場化改革,統籌構建資源要素整合的體制機制,全面促進各類鄉村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著力破解鄉村振興“錢、地、人”等難題,努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綜合改革試驗區。

(四)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鄉村生活示範區。充分考慮生態價值,建設農業公園,營造“山水田園”人居環境。深度挖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文創理念融入田園民宿、川西民居、精品院落、農家樂等特色產業,不斷提供高品質的鄉村生活產品。著力解決群眾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等問題,創造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消費場景和生活場景,建設“品質、活力、美麗、人文、和諧”的農村新型社區。

四、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的發展路徑,高水平全面推進各項重點工作有序開展

(一)突出規劃引領,重塑新型空間形態。圍繞“中部崛起、西部提能、東部振興”城市發展新格局,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構建以竹篙片區為核心、金堂大道為縱軸、資水河流域為橫軸,各功能區協調互補的“一心、兩軸、多點”新型空間形態。通過鄉村形態綜合提升、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資源要素集成投放、鄉村治理優化完善、改革創新試點試驗、區域開放共建共享等措施,努力將示範區打造成融合發展樣板、創業創新典型、綜合改革試點、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標杆。

(二)突出基礎配套,補足鄉村振興短板。統籌抓好水利、道路、能源、產業配套等重點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水網”,推進灌區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整體推進農村飲用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完善“路網”,依託成都三繞、成南高速擴容等骨幹道路和“四好農村路”建設,紮實做好道路的連接通達、升級改造、加密完善,全面形成“干支相連、四通八達、滿足需求”的鄉村道路網絡。大力推進農村電網、氣網、通訊網的擴容、擴面、提質、提能,全力滿足鄉村振興的基本需求。切實做好產業發展、業主引進所需的基礎配套建設,重點佈局與主體功能區有需求、相適應、能帶動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徹底改變示範區基礎薄弱、後勁不足等困難和問題。

(三)突出融合發展,構建新型產業體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樹立綠色發展、融合發展理念,構建適應鄉村振興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不斷挖掘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價值,拉長農業的加工、品牌、營銷鏈條,重點發展食品、飲料、調味品、農業投入品等農產品加工業,探索建立業態新穎、機制多元、功能融合的新型都市農業公園。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森林康養、創意農業、電子商務、農村服務業、鄉村共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著力構建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圈。引導和鼓勵小農戶將勞動力、土地、閒置房屋等作為市場要素參與大產業、大業主的經營管理,實現農村分散經營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緊密銜接。

(四)突出人才優先,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加大農業、規劃、建設、教育、衛生、電商、文創、旅遊、社治等方面的人才引進,加大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才的政策吸引和幫助扶持。積極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健全鄉村教師、醫生、農技員的補充、發展、關愛制度,落實工資、職稱等扶持政策,引導行政事業單位編制內和行業中的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鄉村流動;深度推進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大力推進新型市場主體培育,鼓勵以先進的理念、技術和產品引領群眾發展融合產業,深度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五)突出生態宜居,推進全域景觀化景區化。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戰略,在保持鄉愁、鄉土、鄉風的基礎上,深入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土坯房改造、增綠增景、農村戶廁改造等行動,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鎮建設、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大地景觀再造、農村環境整治提升等工程,著力構建“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林盤+產業園區(景區)”的新型鄉村空間形態,打造特色鮮明的農業主題公園、鄉村旅遊景區、美麗新村示範、宜居宜業宜遊田園綜合體等優美鄉村形態,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六)突出文化繁榮,展現鄉風文明新氣象。注重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民族時代精神。保護、發展和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具有金堂本土特色的人文良俗、文化特質、民風民本等特色文化名片,分年度有計劃地打造在全國全省影響力廣、傳播力強的鄉土特色文創產品,繁榮文創產業。深入開展“三美四好”示範村、“文明村”創建等活動,引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七)突出黨建引領,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構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一核五治、共建共享”鄉村發展治理體制機制,形成黨組織領導下,村社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群團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群眾組織等多方參與鄉村振興的運行體系,強化基層黨組織對鄉村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對各類治理主體的有效覆蓋。深化抓鄉促村,推行“三帶一參與”黨建促發展模式,築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深入推進鄉鎮(街道)職能轉變、社區減負增效,建立完善鄉鎮(街道)權責清單制度和村(社區)事項准入制度。加快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推廣天府市民雲平臺,建設15分鐘生活服務圈。健全村(居)民議事會、監事會運行機制,深入推進院落、農民集中居住區居民自治。深化村(社區)“訴源”治理、“說事評理”,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五、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的體制機制,全力保障東部振興加快推進

(一)建立完善縣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體制機制。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建立健全縣委統一領導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組建專班、成立專組加強工作落地落實。著力推進資源要素統籌集成、協調整合和考核督辦,確保高效集成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

(二)探索多元投入機制。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強化政策、資源、項目整合,實現資金集成使用、集中投放、精準實施。創新財政投入方式,設立示範區建設專項基金,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各類社會資金、金融資本投入鄉村。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構建農村產權價值體系、評估體系和交易體系。加快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資金的改革,建立社區保障和激勵資金雙軌並行機制。深化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積極推進農貸通、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增強金融服務鄉村建設的能力。

(三)探索要素保障機制。探索構建用地保障機制,優先安排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用地指標。創新教育、就業、社保、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等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各項要素和資源保產業、保項目、保民生、保重點的能力和實力,充分滿足示範區建設的要素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