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的藏品,傷心的老人,今日說法揭祕「理財騙子」的把戲

2018年9月3日,央視臺《今日說法》如約播出,這期的節目《傷心的藏品》再一次將焦點瞄準了時下中國的弱勢群體------老人。節目中所述的老人本想投資養老,不料血本無歸,老人彌留之際,難言事實真相,含恨離世,死不瞑目,百萬藏品轉眼變成廢品。

傷心的藏品,傷心的老人,今日說法揭秘“理財騙子”的把戲

一場死不瞑目的牽掛

2017年8月13日,林德清老人的生命走到了最後一刻,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在紙上寫下了“收藏品”、“手機備忘”等幾個字,就在老人準備繼續寫字時,筆從他的手上掉落了,醫生說瞳孔已經凝固,老人走了。可是老人的眼睛卻一直沒有閉上。

林德清的女兒林女士說,直到她對父親說出“手機備忘錄裡的記錄和收藏品會一筆一筆捋清楚”時,父親的眼睛才閉上……

料理完父親後事,林女士根據父親手機備忘錄裡的記錄,在家裡的床箱裡找到了紀念錢幣、郵票、玉璽等收藏品。清點後發現,林老伯分別在8家公司,先後花費180多萬購買了這些收藏品。

林女士還在父親的手機上發現了他跟一個收藏品公司業務員的聊天記錄,原來林老伯生前曾想把這些收藏品賣掉,可業務員始終沒有回覆他。

花費一百多萬購買的大量收藏品,賣不出去,林女士說也許這就是父親死不瞑目的原因。

傷心的藏品,傷心的老人,今日說法揭秘“理財騙子”的把戲

一堆無法推掉的藏品

按照父親留下的記錄,林女士按照地址挨家尋找後發現,有5家公司已經找不到人,還有一家因為詐騙被公安部門查封了。最後,她在北京東四環的一家寫字樓裡,發現了一家叫“茶康源”的公司還在營業。接待他們的客服經理說公司有明確規定,賣出去的藏品既不回收,也不負責代賣,退貨更是不可能。當林女士說他父親第一次在這裡購買的茶餅當時就回收了,還賺了錢時,客服經理推辭說:他不知道。

一百多萬的收藏品不僅不能退,也不負責拍賣、回購,林女士覺得有些不合理,她向工商部門舉報這些收藏品價格有問題,涉及違法銷售。工商部門回覆:林老伯購買的這東西不屬於消費,屬於投資,因此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記者在調查時,跟隨一位老人又去了這家公司,業務員向他們介紹了各種紀念幣、整版連體鈔等收藏品,並且承若公司可以幫忙代賣他們購買的收藏品。這跟此前林女士來的時候,接待她的業務經理說法並不一樣。由此看來林老伯就是因為這樣的套路,才花了一百多萬購買收藏品。

傷心的藏品,傷心的老人,今日說法揭秘“理財騙子”的把戲

一次傾家蕩產的投資

家住北京五環外的王再興(化名),遭遇了一場傾家蕩產的投資。一天他接到一個自稱“燕文堂”公司客服的電話,說公司專門從事收藏品業務,並熱情地向王再興介紹各種錢幣,說如果他買了,過一年半左右,公司會負責拿到拍賣會上拍賣,能幫他大賺一筆。

為了購買紀念錢幣,王再興前後共花掉了280多萬。盲目收藏的他,有些錢幣甚至都不認識。王再興是一個普通職工,購買收藏品的280多萬,是他從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後來瞞著家人,用唯一一套房子抵押貸款得來的。他之所以這麼大膽,是因為收藏品公司的銷售人員向他承諾,會幫他高價拍賣所購買的收藏品。

傷心的藏品,傷心的老人,今日說法揭秘“理財騙子”的把戲

王再興的中烏建交紀念連體鈔

王再興用工資艱難地還著兩筆貸款利息,他盼望著能早點把滿屋的收藏品換成鉅額財富。可當他再次來到當時購買收藏品的公司“燕文堂”時,發現這家公司因涉嫌合同詐騙已經被查封了。想起當時銷售人員答應過拍賣的事情,王再興找出購買收藏品的收據,在收據的底部,他發現了一個聲明:公司對於所有出售的商品,不予回收,不退不換,不向客戶提供任何交易方式。原來這場投資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騙局。公司被查封,身背200多萬貸款。2018年3月12日,王再興賣掉了他居住了22年的房子,還清了所有的貸款 ,離開了這個地方。

傷心的藏品,傷心的老人,今日說法揭秘“理財騙子”的把戲

老人花19.8萬的連體鈔,網上僅賣2280元

林女士為了弄清楚父親花費上百萬,買的這些收藏品究竟值多少錢,她從網上查詢後發現,當初父親花19.8萬買的10張10美元連體鈔,在網上僅賣2280元;花5.98萬買的3張巴西奧運連體鈔,在網上僅賣12元。價格差異這麼大,林女士認為“茶康源”公司涉嫌詐騙,向公安機關報了案。目前北京警方已經受理了林女士的報案。

據悉,在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出售各種錢幣等收藏品。很多所謂的收藏品公司都是從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市場購買的大量低價紀念幣,進行包裝後再以高價賣給老年人。

一語道破高價收藏品的真相

老年人容易被騙的原因複雜,除了自身接受社會信息少、防騙意識低等特點,也有心理、家庭甚至社會的因素。從某種層面來說,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無用感,他們同樣也需要實現自我價值,一旦感覺自己沒用了,人生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所以才會想著投資理財,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想通過“投資”幫子女賺錢。但老人對一些新興的投資理財並不是太懂,容易落入騙子的圈套。另外,步入老年後,身體各機能下降甚至出現問題,出於對死亡的恐懼,“生”的本能就會被激發。因此,當騙子以保健康為名向老人推銷保健品時,老人會較輕易地相信。

在一些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內部,“如何獲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為上崗培訓課程。推銷員通過口頭親切稱呼甚至認乾親等方式,用長時間的“溫情攻勢”打動老人,取得老人信任後進而行騙。

隨著老齡化時代的來臨,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41億人,佔總人口的17.3%。預計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4.87億的峰值,佔總人口的34.9%,屆時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面對未來,我們應該更好的保護老人,應通過新聞媒體、社區街道、司法機關,多方聯動,加強法律宣傳,提高老年人防騙意識和法律意識,以及高收益伴隨高風險的理財風險識別意識;加強對中老年詐騙案件的打擊力度,從實際出發,規範、簡化執法機關報案、立案、受案流程,方便老年人報警。

傷心的藏品,傷心的老人,今日說法揭秘“理財騙子”的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