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吃火锅,能让不太熟悉的人一下子热乎起来。对于不会喝酒的我,火锅盘上的九宫格,无异于一张社交网络。席间,L十分热情,笑道:“有空不如到川美老校区走走,那里美哇。”

川美,这是个什么地名?

隔着腾腾热气,L脸色红润,只是微笑:“嗨,就是四川美术学院,可美了,老校区离你们宾馆不远。”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川美,这是个什么地方?

涮了三四个小时的肉,也许L还提了些其他景致,但我只记住了“川美”。

第二天刚好得空,便在清晨的蒙蒙细雨中,来到四川美术学院。接近川美老校区有一条涂鸦艺术街,住宅楼、商铺,甚至街心小公园……随处都能看到大幅涂鸦作品,或是美院学生们的泼墨大作?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街头艺术

一幢幢旧楼房给装点得花花绿绿,沿街的廊柱也尽是彩绘。细看,作品上还覆有数行歪斜的文字,大多是游客随意的留言,在这氛围下,仿佛“到此一游”也变身艺术了。托这些无名艺术家的福,此处倒成了观光客的意外之喜。

往前几步,便是真正的川美入口。

和大多历史悠久的学校一样,门后直通一条树荫浓绿的宽阔大路,而与众不同的,是两侧的建筑,他们各有风格,点缀着一些奇思妙想的造型。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川美校园

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渝分校旧址”的艺术品,由原址拆下的砖墙等物搭建而成,还印有一张师生的旧合影,仿佛把无数人的青春凝固缩影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国立交通大学渝分校旧址

校园大概是惯于接待游客的,偶尔能看到巡逻的保安,或者是“行政办公区域游客止步”的字样。不少地方都在改造,也不知将来会变个什么模样。据保安先生介绍,目前在校学生只有一千多人,大部分都搬去了新校区。

我乐得清静,在雨中走走看看寻寻觅觅,迎面碰上一位热情的小哥,他很有些自豪地向我介绍:“喏,前面那幢大楼要开门了,可以去参观。不得撇!(不会差)”走近一看,才知是学校美术馆,正在展出“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展厅入口

甫一进大厅,就见到一个骇人的现代艺术造型:一个怪物,顶上是睁着的大眼和血红的大嘴,倾倒的饮料上爬满了苍蝇,电脑倾斜书籍倒伏,人被分割成不同部件嵌入书桌的怪诞形态。我避开眼,心想,这或许是夸张地表现如今青年在重压下的怪诞求学生涯?

绕过“怪物”,展厅分上下两层,展出2018届179名学生的124件毕业设计作品。九点多已有一些年轻师生,或者不拘一格蓄着长发的艺术家,陆续过来参观。

作品下除了作者名字与指导老师,还常常标上该生的去向,似一笔简单而不失庄重的褒奖。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作品《个体》

有一幅不停变幻色彩、各种造型组成的灯光装置《个体》,写明作者接下去要深造的学院“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

另一幅名为“重庆工业博物馆照明设计”的优秀作品中,还留有联系电话和就业的公司:九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作品《杀猪》

学生们挑灯夜战的辛苦在作品中看得明明白白,也让我这外行,为他们取得应有的成就而暗自高兴。

一楼展出的作品极具创意和视觉冲击力,比如血淋淋的杀猪场景;俏皮的,由老师面容组成的充气模型等等。展厅中央,还有一些妍丽的绘画和精巧的小造型,边上一圈游戏电脑供学生使用。

二楼展厅干净清爽,是“2018年 6月展览季”的作品。他们大多有一项主题,反应了诸如抑郁症、环境污染,现代物流体系等新颖的题材,甚至有椎铆结构建筑的艺术呈现,叫人大开眼界。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作品《个体》

馆内安安静静的也没有音乐,每件作品边上坐着一位工作人员或者学生,既是艺术品的管理员保护者,也是观众反响的观察员。曾听说有胡闹的孩子破坏美院的艺术展品,此间安排工作人员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真可叹。

美术馆大楼另一侧正在施工,隔着展览作品的透明玻璃望过去,静悄悄的施工场地空无一人,却也像是一个装置艺术——一幅工作中的真实场景,叫人分不清究竟身处现实还是艺术空间。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透过展厅玻璃墙能看到后面的施工现场

说起来,我对艺术了解并不深,此时却莫名想起一个人和一幅画——罗中立和那副著名的油画《父亲》。他是恢复高考后,川美的第一批学生,亲眼目睹了农村的极度贫困,也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与斗争,因而满怀喷发的创作激情进入大学。少年有成,大二时便完成了这副传世之作。

和我们这一代人一样,他也经历了八十年代自由开放的思潮,担任院长之后,一直带动和点燃着川美学生的创作激情,营造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听说,川美新校区更是与烂漫山野融为一体,成为重庆人郊游赏景的美地。

走出场馆,我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出大师?

或许除了天赋,还需要细致入微的洞察,以及以小窥大的感悟。出生于重庆的罗中立院长就曾多次远到大巴山地区,观察思索,许多作品以当地生活为题材。

山区蕴含着深厚的巴蜀文化气息。四川盆地带来的,不仅有绵绵不绝的夜雨和湿润气候,更有同样绵绵的眷乡之情,让书画中的几滴秋雨就能勾起游子的黯然神伤。

展厅前有一行字:“物品的流逝慢一点,爱心的蔓延多一点。”说的很朴素,但艺术,可不就是让情感,在岁月中凝固的方式吗?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作品 《水污如累卵》

再回想进门时撞见的那座怪物装雕作品,竟也不觉得突兀了——年轻人也该有自己的“几滴秋雨”,或许这就是艺术的传承。

游走在校园,随处可见现代意味的造型和雕塑。一片树林、一双高跟鞋、鲁迅高大塑像旁甚至安着一个机器人,仿佛时光穿越。

老校区安静得有些沉寂,能清晰的听到雨声、鸟声和走路的簌簌声在回荡,更觉时空悠长与厚重,静静地看一幅作品,面对一个雕像,我感觉到艺术的震撼。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校园路旁的雕塑造型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菱子/ 被艺术包围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行记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