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吃火鍋,能讓不太熟悉的人一下子熱乎起來。對於不會喝酒的我,火鍋盤上的九宮格,無異於一張社交網絡。席間,L十分熱情,笑道:“有空不如到川美老校區走走,那裡美哇。”

川美,這是個什麼地名?

隔著騰騰熱氣,L臉色紅潤,只是微笑:“嗨,就是四川美術學院,可美了,老校區離你們賓館不遠。”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川美,這是個什麼地方?

涮了三四個小時的肉,也許L還提了些其他景緻,但我只記住了“川美”。

第二天剛好得空,便在清晨的濛濛細雨中,來到四川美術學院。接近川美老校區有一條塗鴉藝術街,住宅樓、商鋪,甚至街心小公園……隨處都能看到大幅塗鴉作品,或是美院學生們的潑墨大作?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街頭藝術

一幢幢舊樓房給裝點得花花綠綠,沿街的廊柱也盡是彩繪。細看,作品上還覆有數行歪斜的文字,大多是遊客隨意的留言,在這氛圍下,彷彿“到此一遊”也變身藝術了。託這些無名藝術家的福,此處倒成了觀光客的意外之喜。

往前幾步,便是真正的川美入口。

和大多歷史悠久的學校一樣,門後直通一條樹蔭濃綠的寬闊大路,而與眾不同的,是兩側的建築,他們各有風格,點綴著一些奇思妙想的造型。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川美校園

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名為“國立交通大學-渝分校舊址”的藝術品,由原址拆下的磚牆等物搭建而成,還印有一張師生的舊合影,彷彿把無數人的青春凝固縮影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裡。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國立交通大學渝分校舊址

校園大概是慣於接待遊客的,偶爾能看到巡邏的保安,或者是“行政辦公區域遊客止步”的字樣。不少地方都在改造,也不知將來會變個什麼模樣。據保安先生介紹,目前在校學生只有一千多人,大部分都搬去了新校區。

我樂得清靜,在雨中走走看看尋尋覓覓,迎面碰上一位熱情的小哥,他很有些自豪地向我介紹:“喏,前面那幢大樓要開門了,可以去參觀。不得撇!(不會差)”走近一看,才知是學校美術館,正在展出“公共藝術學院-藝術與科技系”今年的畢業設計作品。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展廳入口

甫一進大廳,就見到一個駭人的現代藝術造型:一個怪物,頂上是睜著的大眼和血紅的大嘴,傾倒的飲料上爬滿了蒼蠅,電腦傾斜書籍倒伏,人被分割成不同部件嵌入書桌的怪誕形態。我避開眼,心想,這或許是誇張地表現如今青年在重壓下的怪誕求學生涯?

繞過“怪物”,展廳分上下兩層,展出2018屆179名學生的124件畢業設計作品。九點多已有一些年輕師生,或者不拘一格蓄著長髮的藝術家,陸續過來參觀。

作品下除了作者名字與指導老師,還常常標上該生的去向,似一筆簡單而不失莊重的褒獎。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作品《個體》

有一幅不停變幻色彩、各種造型組成的燈光裝置《個體》,寫明作者接下去要深造的學院“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

另一幅名為“重慶工業博物館照明設計”的優秀作品中,還留有聯繫電話和就業的公司:九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作品《殺豬》

學生們挑燈夜戰的辛苦在作品中看得明明白白,也讓我這外行,為他們取得應有的成就而暗自高興。

一樓展出的作品極具創意和視覺衝擊力,比如血淋淋的殺豬場景;俏皮的,由老師面容組成的充氣模型等等。展廳中央,還有一些妍麗的繪畫和精巧的小造型,邊上一圈遊戲電腦供學生使用。

二樓展廳乾淨清爽,是“2018年 6月展覽季”的作品。他們大多有一項主題,反應了諸如抑鬱症、環境汙染,現代物流體系等新穎的題材,甚至有椎鉚結構建築的藝術呈現,叫人大開眼界。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作品《個體》

館內安安靜靜的也沒有音樂,每件作品邊上坐著一位工作人員或者學生,既是藝術品的管理員保護者,也是觀眾反響的觀察員。曾聽說有胡鬧的孩子破壞美院的藝術展品,此間安排工作人員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真可嘆。

美術館大樓另一側正在施工,隔著展覽作品的透明玻璃望過去,靜悄悄的施工場地空無一人,卻也像是一個裝置藝術——一幅工作中的真實場景,叫人分不清究竟身處現實還是藝術空間。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透過展廳玻璃牆能看到後面的施工現場

說起來,我對藝術瞭解並不深,此時卻莫名想起一個人和一幅畫——羅中立和那副著名的油畫《父親》。他是恢復高考後,川美的第一批學生,親眼目睹了農村的極度貧困,也經歷過社會的動盪與鬥爭,因而滿懷噴發的創作激情進入大學。少年有成,大二時便完成了這副傳世之作。

和我們這一代人一樣,他也經歷了八十年代自由開放的思潮,擔任院長之後,一直帶動和點燃著川美學生的創作激情,營造學校濃厚的藝術氛圍。聽說,川美新校區更是與爛漫山野融為一體,成為重慶人郊遊賞景的美地。

走出場館,我不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出大師?

或許除了天賦,還需要細緻入微的洞察,以及以小窺大的感悟。出生於重慶的羅中立院長就曾多次遠到大巴山地區,觀察思索,許多作品以當地生活為題材。

山區蘊含著深厚的巴蜀文化氣息。四川盆地帶來的,不僅有綿綿不絕的夜雨和溼潤氣候,更有同樣綿綿的眷鄉之情,讓書畫中的幾滴秋雨就能勾起遊子的黯然神傷。

展廳前有一行字:“物品的流逝慢一點,愛心的蔓延多一點。”說的很樸素,但藝術,可不就是讓情感,在歲月中凝固的方式嗎?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作品 《水汙如累卵》

再回想進門時撞見的那座怪物裝雕作品,竟也不覺得突兀了——年輕人也該有自己的“幾滴秋雨”,或許這就是藝術的傳承。

遊走在校園,隨處可見現代意味的造型和雕塑。一片樹林、一雙高跟鞋、魯迅高大塑像旁甚至安著一個機器人,彷彿時光穿越。

老校區安靜得有些沉寂,能清晰的聽到雨聲、鳥聲和走路的簌簌聲在迴盪,更覺時空悠長與厚重,靜靜地看一幅作品,面對一個雕像,我感覺到藝術的震撼。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校園路旁的雕塑造型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菱子/ 被藝術包圍的地方——四川美術學院行記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