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即把玉米、豌豆、绿豆、小豆、红薯等原料粉碎后,用水洗、隔单过淀,经沉淀后即成淀粉。因所用原料不同,所产淀粉又分为绿豆粉碗可粉、小豆盼、红汾等。淀汾既可直接做烹刚料,又可加工成汾丝、粉条、粉皮等。加工方式历来为手工操作,50%以上的农户部有制作。沁阳机制淀粉生产始于80年代。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1980年,崇义乡购进一套淀粉制作机械,在小金陵村北办起了首家淀粉厂,开辟了机械化生产淀粉的新途径。机制淀粉以玉米为主要原料,主要产品是工业用玉米淀粉、草酸和玉米油等。以崇义淀粉厂为例,一条淀粉生产线年加工玉米4000多吨,产玉米淀粉3500吨,草酸300吨,玉米油40多吨,年产值可达600万元,创利税50多万元,很有发展前途。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沁阳是玉米集中产区,1985年以后,木楼乡的张庄、崇义乡的金冢、西向乡的龙泉和王召乡的西申召、木楼供销社、王曲供销社等又相继办起了6个淀粉厂,到1993年,年加工玉米36000吨,生产玉米淀粉31500吨,草酸2700吨,玉米油320吨。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沁阳称饴糖为糖稀,明洪武年间始有生产。当时,洪洞迁民有一姓白的人家落户白庄,带来并传开饴糖生产技术,用玉米面、大麦芽为原料熬制糖稀,再用糖稀制成芝麻糖、灌糖等。白氏所制的芝麻糖、灌糖香甜酥脆,营养丰富,是一种上佳的滋补品,历史上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建国后,随着制糖技术的不断传播,南孔、北孔、马坡、南鲁、上辇、南寻等10多个村庄先后办起了糖坊,其中,尤以南孔村的饴糖加工最为发达,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加工饴糖,是沁阳有名的饴糖加工专业村,年加工饴糖48万公斤,制芝麻糖、灌糖90多万根,年产值48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1993年,全市共有糖坊15个,年产饴糖320万公斤,芝麻糖、灌糖200多万根,不仅可以满足本市城乡场需要,而且还行销豫西北、晋东南诸市县。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沁阳乡民历来有手工榨油技术,多开设个体坊,生产花生油、豆油、棉籽油、菜籽油和小磨油等。1952年,沁阳油厂在西向建立,仍以畜拉磨、人打夯的陈旧方式榨油。1953年,厂址迁到张坡,利用丹河水作动力榨油,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食油产量,月产食油可达7000斤。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1968年因水源原料不足而停办。设备分别移交给柏香、崇义两个公社,同时也就有了柏香油厂和崇义油厂两个社办油厂。年加工大豆75万公斤,产成品油15万公斤。经过20多年的更新改造,这两个厂的产品产量、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柏香油厂,1989年大胆淘汰了二次浸出设备,引进安装了世界上先进的一次性浸出流水线,日加工能力可达10万公斤,产成品油1.5万公斤,成为豫西北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的食油生产厂家。

淀粉加工是沁阳乡村的一项传统工副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

该厂生产的棉清油获全省质量第一,大豆油被评为部优产品,产品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日本、西欧和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该厂被评为省一级先进企业。在柏香油厂、崇义油厂快速改建、扩建的同时,1986年,木楼乡又集资办起了“豫北油厂”,棉麻公司和粮食局也先后在崇义和王召建起了油厂。到1993年,全市已有油厂5个,年产食用油10456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