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還未發掘,「金飛雁」又重現人間,但最迫切的卻是此問題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首位皇帝,他一生的功績更是影響了後世數千年,正如那句“秦王掃六合,其實何雄哉”,也可以說,秦始皇是2200年前,地球上最有權勢的人;正因如此,他的陵墓也成了至今世界上最為神秘的地方。雖然現在的科技已經相當發達,但是“驪山陵”的發掘工作卻遲遲沒有進展,對此社會上的爭議之聲也越來越大。

秦始皇陵還未發掘,“金飛雁”又重現人間,但最迫切的卻是此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一定要發掘,而且要儘快發掘,因為他蘊含的經濟價值是全世界任何一處名勝古蹟都不能比擬的;也有另一種觀點,“驪山陵”不能發掘,至少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能發掘,因為“秦始皇陵”中的文物肯定非常多,貿然開啟必將使很大一部分珍貴文物遭到氧化破壞。公正的說,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單從“經濟”角度去看,“驪山陵”所蘊含的隱形價值的確是全世界範圍內,沒有任何一處名勝古蹟所能比擬的,就連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墓”也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甚至還有人專門做過計算,如果開發“秦始皇陵”,就算排除其他收入,僅是賣門票的經濟價值就能達到每年25億。

但是,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相比金錢的短期效益,我國科學家更看重“驪山陵”中那些大量且世界獨一無二的珍貴文物;當年“兵馬俑”的發掘就是一次慘痛的教訓,因為剛出土的陶俑都是色彩鮮豔,甚至還有很多精巧器皿,木簡、帛卷等物,但就是因為空氣的瞬間氧化,很多東西都在考古專家的眼前化為灰燼,而諸如陶俑等,其色彩也快速脫落,變成了今天的土黃色。“兵馬俑”的慘痛教訓使我國考古專家們心疼不已,但是卻又無可奈何,因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能解決“氧化”的難題; “兵馬俑”尚且如此,“驪山陵”中的寶物肯定要比兵馬俑中多得多,因此在科技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我國考古專家寧可放棄挖掘,也絕不讓那些千年寶物化為灰燼。

雖然“驪山陵”的發掘與不發掘存在著諸多爭議,但是陵墓中的各類傳奇卻一直不絕於耳,諸如傳說中的“金飛雁”、藏有半個地球財富的“地下金庫”、若有似無的“水銀河”、通向地獄之門的“九層妖塔”等等;這些都曾是流傳兩千餘年的傳說,但是在今天的科學儀器下,很多東西竟然真的隱約露出了它的真容,其神秘更加引得人們浮想聯翩。

金飛雁

很多史料都曾記載這樣一則傳說:當年楚霸王“項羽”火燒驪山,其中就包括同樣神秘的“阿房宮”,今天也確實發現了“阿房宮”的遺址;在毀掉“阿房宮”後,“項羽”怒氣未消,又親率30萬大軍在驪山周圍尋找“秦始皇陵”。“項羽”時代距離秦始皇並不算久遠,後來竟真的找到了“驪山陵”,但是當大軍一起動手挖掘時,地下一聲尖銳的鳴叫,竟然憑空飛出一隻“金雁”,這件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有所提及;後來這隻“金雁”直飛向南,哀鳴不斷,隨後天生異象,烏雲壓頂,電閃雷鳴,嚇得“項羽”和三十萬大軍連忙放棄挖掘,這才保住了“驪山陵”完好無損。

雖然關於“金飛雁”的描述,各個史書不盡相同,但是驚走30萬楚軍的記載大抵一致;司馬遷和班固在我國曆史上都是官方承認的“史實”記載,既然他們都有記載這樣的“金飛雁”,那麼這種東西究竟是否存在呢?所謂的“金雁”據考證應該指的是黃金或者青銅所鑄的“金屬大鳥”,這種金屬的器皿能飛,在今天看來實屬匪夷所思;但又不能完全否認,因為早在春秋時代還有一位有名的木匠——魯班,他就曾用木頭製作過會飛的“大鳥”,以此為據,古人能造出會飛的“金屬大雁”還是很有可能的。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兵馬俑”中真的發掘出了構造複雜的“金屬大雁”;但還是因為年代久遠,氧化嚴重,這隻“金屬雁”肯定是不能飛了,甚至今天的科學家連復原都難以做到。

藏有半個地球財富的“地下金庫”

按理說,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陵墓中陪葬有大量金銀錢幣,這點不足為奇;但是,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生追求生命永恆,因此除了派人尋找“長生不老藥”外,他的陵墓也是一個地下世界。傳說“秦始皇陵”中日月星辰,崇山河流,甚至各類花鳥魚蟲等俱全,“秦始皇”是想在自己死後依然統治世界,這就必然少不了金錢和軍隊:如今“兵馬俑”已證明了秦始皇死後擁有軍隊的夢想,那麼“地下金庫”的存在就變的極有可能了。而且,依據今天的科學儀器探測,驪山陵墓中的確埋有大量錢幣;想來一個漢代“海昏侯”墓中就能出土大量的馬蹄金,那麼“秦始皇陵”的金庫中又會藏有多少寶藏呢?

通向地獄的“九層妖塔”

世間傳聞,“九層妖塔”是人間通向地獄的大門,前段時間還有報道稱埃及也發現了“倒金字塔”;其實“秦始皇陵”也一樣,它並不是按照一般的三層臺階式“覆鬥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國特有“土木”結構的金字塔造型。但秦始皇陵這個“土木金字塔”的面積實在太大,以至於遠遠超過了埃及法老“胡夫金字塔”的面積;簡單地說,“秦始皇陵”地宮就是一個倒立著的金字塔。這種“九層夯土”結構和倒金字塔造型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再加上自古傳說“九層妖塔”,秦始皇陵到底通向哪裡,至今科學儀器也探測不出。

秦始皇陵或成“煤坑”

“秦始皇陵”中存在大量水銀,這點是已經得到官方證實的;至於是否真的像司馬遷所說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這一點目前仍是一個謎。據說“水銀”含有劇毒,經過數千年的毒氣揮發後,“秦始皇陵”中已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環境,也正是有了“水銀”的保護,這才使地宮保持著近乎時間靜止的狀態,由此萬物才得以完整保存;也有說法,目前“驪山陵”不打開的真實原因,正是這些高密度的“水銀毒氣”,倒不怕傷人,而是目前科技還不能解決如何讓地宮在沒有“毒氣”保護下,仍能讓萬物得以保存。

但是,迫在眉睫的並不是解決“水銀毒氣”的問題,而是“驪山陵”正在被自然逐漸碳化的嚴重問題;這一問題首先體現在“兵馬俑”上,畢竟時間跨度已經超過數千年,以“兵馬俑”為例,在長時間的自然侵蝕過程中,這些數千年的“老古董”早已逐漸呈現出碳化的徵兆;據今天的科學研究,僅以“兵馬俑”為例,如果不拿出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那麼在百年,甚至數十年後,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將不是“土灰色”的陶俑,而是一望無際的“黑色”。

同樣的道理,今天“兵馬俑”已得以發掘,也受到了考古專家們的精心保護;但是“秦始皇陵”還深埋於地下,雖有“水銀毒氣”的保護,可終究難以抵禦自然環境的侵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