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考改革是爲減負還是公平?北京新高考其實還是老一套!

2018年8月28日《北京晚報》刊登文章,澄清北京新高考仍然是以分數決定考生去向,主觀評判標準只針對極少數學生。這可能是這幾年高考改革中最耐人尋味的細節。

1

教育部高考改革是為減負還是公平?北京新高考其實還是老一套!

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等地試行後,考生、家長、學校、社會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輿論揣測教育部的改革方向是降低高考難度,疑似“減負”。

除了統考的語文、數學、英語兼顧文理外,剩下的“6選3模式”(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門科目中任選3門)可以完全不顧文理分科,選擇自己最得心應手的科目參加考試,而且這3門還是地方(省、自治區、直轄市)出題。

北京新高考照單全收,還強調英語可以考兩次,取分數高的一次計入總分。

相比以往的高考,教育部主導的新高考似乎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但根據浙、滬學生的體驗,考試頻次提高,負擔沒有減輕,反而有加重的傾向。

既然不是“減負”,新高考改革又是為了什麼呢?

2

教育部高考改革是為減負還是公平?北京新高考其實還是老一套!

2020年新高考模式將在北京實施,意味著全國高考將進入“新常態”,也就是說,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形式將塵埃落定。

“北京模式”非同小可,而其中引發爭議的“綜合素質評價”讓我們看到政策出臺前後的博弈、妥協和欲言又止。

綜合素質評價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思想品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

北京市教委在解讀上述主觀評估標準時一再闢謠,強調不是普遍適用。目的是,探索從“選分”到“選人”的一個小規模的試點項目。

這種“試點”已經顯得越來越微弱了。

2014年開始,以奧數、文藝、體育為代表的高考加分項逐步取消;

2015年5月發生的江蘇、湖北“減招事件”中,教育主管部門再次強調招生指標向西部落後地區傾斜……

這些標誌性事件的背後,教育公平已經成為統領高考改革的“主旋律”。

3

教育部高考改革是為減負還是公平?北京新高考其實還是老一套!

其實,北京市教委拋出的“綜合素質評價”多半是給國內大學高招辦看的,看似殘存的“自主招生”的政策尺度。

在民國時期,大學“自主招生”曾有過先例。

那時沒有全國統一高考,大學各自出題,學生只能到處參加不同學校的考試。被錄取的人數非常有限,加上學費昂貴,大學基本上是貴族學校,一般的社會階層只能望洋興嘆。

新中國成立後,直到2003年,教育部才批准全國90所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即便如此,大學得到的“自主權”非常有限,還是要服從高考成績的指揮棒。

2014年《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出臺後,“自主權”進一步收緊。

4

教育部高考改革是為減負還是公平?北京新高考其實還是老一套!

​由此看來,新高考的基調已經確定,教育公平仍然是重中之重,同時也呼應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的國家整體戰略。

教育部並沒有放開高校招生自主權,國內大學仍然不能自行出題考核。

主觀評估標準只不過是“例行公事”,形式上與“自主招生”相銜接。

以“北京模式”為代表的新高考其實沒有脫離2014年出臺的一系列以教育公平為導向的“回調”政策。

教育部高考改革是為減負還是公平?北京新高考其實還是老一套!

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尚德在線教育海外合作高級總監,資深自媒體人,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