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損八千,傷敵一萬!誰主導了這場「撒幣」大戰?

自損八千,傷敵一萬!誰主導了這場“撒幣”大戰?

雖然ofo賣身案將“落幕”,但其心底仍保有一絲能重拾昔日榮光的希望,近日,ofo再次啟動燒錢補貼策略,這一曾帶給它無數輝煌和成就的招數也讓我們回憶起過去十年間的多場互聯網戰爭。

2010年以來,互聯網業的發展增速羨煞任一行業,其衍生出品類眾多的市場,電商、共享經濟、在線旅遊服務、互聯網視頻、移動支付等概念層出不窮。只要和互聯網搭界的行業必定伴隨著燒錢戰,已到了瘋狂甚至讓人憂心的程度,它們均做著通過燒錢把競爭對手搞垮的美夢,更喊出,“我們不怕花錢,更不會在砸錢上屈居人後。”

燒錢的套路很多,互聯網行業中燒錢的公司更是多如牛毛,可燒成獨角獸、燒成所在領域中的唯一霸主的少之又少,過去十年互聯網多個市場中燒錢戰走向類似,錢燒光後,一部分公司倒下,即便仍站著的公司,但是動輒數十億的虧損也讓其背後的投資方和董事會招架不起,最終結局多是在不能任由大把鈔票只出不進而坐視不管的投資方極力撮合下,死對頭們握手言和,合併是阻止更慘重損耗的最佳方式。

摩拜 VS ofo VS 哈羅單車:大結局即將上映

共享單車最熱鬧的時間節點當屬2017年,資本方對於紅黃藍單車的熱情在那一年如火山迸發,相應的共享單車們對於用戶的一片“赤子之心”也通過源源不斷的補貼、紅包體現出來。因為資本方早早介入這一市場,所以ofo和摩拜砸起錢來毫不手軟,雙方在補貼燒錢上的舉措更是五花八門,包括月卡2元、每3月5元、全國免費騎行、充反比例優惠至1:2、免費騎行併發放補貼等接近免費的優惠舉措,業內用“騎車賺錢”已成現實來調侃共享單車燒錢戰的瘋狂。

燒錢大戰雖然為ofo和摩拜搶佔了不少市場份額和用戶,並將如悟空單車、町町單車、酷騎單車、3V bike等諸多小玩家洗牌出局,但是隨之而來的後遺症讓人憂心,雙方業績大規模虧損,各家曾累計拿到的數十億美金的融資幾近燃燒殆盡。在今年4月,因為資金鍊以及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摩拜被美團收購,而且有消息透露,摩拜債務總額超10億美元,不少股東已準備撤退。ofo更不必說,其從2017年年底就不斷傳出深陷資金鍊斷裂困境,日前,ofo更是被爆出經過近年來的惡性燒錢戰,目前欠款15億元,押金餘額僅剩約35億元,挪用用戶押金或已超百億,由於資金鍊斷裂而導致的賣身消息不絕於耳。

在ofo和摩拜命懸一線時,哈羅單車憑藉早早站隊阿里系,並在其他資本方的支持下,避開更為激烈的一二線城市,採取“農村包圍城市”,選擇三四線城市作為主戰場,今年成功超車摩拜和ofo。據悉,在共享單車市場幾乎均處於收支嚴重不平衡現狀下,哈羅單車憑藉自身差異化定位,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和在產品服務上的精耕細作已在很多城市實現盈利。對比摩拜和ofo的鉅額虧損來說,曾經的共享單車兩強讓人唏噓。

日前,成功逆襲的哈羅單車開先河的啟動全國免押金舉措,此舉讓哈羅單車的用戶日增暴漲7成,日訂單量翻番,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雖然後續摩拜和ofo也相繼推出該服務,但效果差強人意。未來,大勢已去的ofo走向何方?有巨頭資本做後盾的摩拜和哈羅誰將問鼎行業老大?時間會給出答案。

美團 VS 大眾點評 VS 餓了麼 VS 百度外賣:阿里與騰訊之間的戰役

自2010年第一家團購網站上線至2011年8月,國內的團購網站數量暴增超過5000家,鑑於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對資本支持的過度依賴,洗牌也變得異常快速,美團和大眾點評作為當時的領軍企業,雙方之間的競爭從一二線城市燒到三四線城市,除了打嘴仗,補貼燒錢自是必不可少。2014年,美團砸了數億人民幣用於包銷品牌商戶實現團購格局轉換,大眾點評立即通過更多的“免費吃喝玩樂”、“5元電影票”等活動來吸引更多的三四線城市用戶,在節假日時間,雙方的補貼戰一天一家企業能燒掉數十萬人民幣甚至更多。

因為資本的不斷介入,外賣平臺通過燒錢爭市場和用戶,流量的戰爭也是越燒越旺。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戰爭從團購也蔓延至外賣,雙方對峙局面維持了四五年,鑑於雙方背後阿里、騰訊等股東和投資方的意見,美團和大眾點評在2015年10月宣佈合併。此外,2015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表示,在3年內投資200億全力支持百度外賣在內的O2O業務的發展,但燒錢的業務模式和並不順利的融資,讓百度外賣在2017年被阿里系餓了麼合併。今年4月份,阿里聯合螞蟻金服斥資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

“外賣行業已呈現出631模式,美團佔據市場60%份額,餓了麼佔據30%,其他平臺搶佔剩下的10%。”業內人士如是說。2017年,領先的美團外賣繼續投入42億人民幣來擴張市場和用戶規模,餓了麼以30億人民幣迎戰。相關人士對此表示,“大規模補貼不是市場正常狀態,但補貼少了會一定程度上造成用戶流失。”近日,餓了麼和口碑兩大業務被整合進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並收到阿里和軟銀等3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此舉無疑向美團發起正面挑戰,上市在即的美團如果迎戰,一年要支出超過36億元,這對本就以虧損狀態上市的美團是個巨大的損耗。各大投資方都希望停止無序競爭和瘋狂燒錢的舉動,但是隻要外賣市場格局沒有最終形成,無論是美團、餓了麼,還是騰訊和阿里之間的燒錢戰爭就會繼續下去。

滴滴 VS 快的 VS Uber:滴滴完勝

2014年,作為互聯網行業中的一個標杆性事件:滴滴(2015年9月,滴滴打車正式更名滴滴出行)和快的掀起了天價補貼搶市場大戰,滴滴通過一年的燒錢補貼將自身市值拉到了100億美元的規模。滴滴創始人程維曾透露,當時滴滴花了15億元補貼,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如果算上2014年上半年的補貼以及下半年的紅包大戰,當年滴滴和快的打響的補貼大戰大概撒出去40億人民幣。

滴滴和快的的補貼大戰也稱得上是騰訊與阿里之間的戰爭,從2013年開始,騰訊就參與了滴滴的多輪融資,而快的打車背後自然有阿里做支援。2014年1-3月開始,滴滴和快的打車分別通過與微信支付及支付寶合作開打現金補貼戰。同時,2014年3月,Uber帶著巨資加入中國打車市場戰局,其依靠不菲的補貼以及優質的服務短時間內就佔領了相當的市場份額。那時的中國打車市場,一天能撒出去幾千萬甚至數億人民幣。

但是一味的通過高補貼去搶奪用戶不是長久之計,2014年5月,滴滴和快的暫停乘客端的現金補貼獎勵獲得喘息時間。優步中國抓住這個機會,推出低價專車“人民優步”,對滴滴專車形成極大的威脅,2014年底,滴滴和快的分別拿到7億和8億美元融資,補貼戰火重燃。一味的燒錢,除了騰訊、阿里這些巨頭資本之外,其他投資人不幹了,在多家資本方的調和下,雙方於2015年2月進行了合併,滴滴優勢加大。此時的優步中國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只得加大補貼力度,2015年3月開始,先後展開了專車降價、乘車補貼活動。但是看不到盡頭的“撒幣”以及其他方面原因讓當初帶著巨資來華的Uber不得不屈服,優步中國賣身滴滴。耗時近三年的網約車補貼大戰以騰迅系滴滴接連併購快的、優步中國而告終。

抖音 VS 快手 VS 微視:背靠巨頭資本,鹿死誰手仍未可知

2016年之前,長視頻是視頻的主流形態,在這期間將短視頻作為主要業務的快手錶現平平。但是2016年,papi醬的爆紅引爆了短視頻市場的資本紅利,隨之而來的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競爭愈發激烈。2012年成功轉型短視頻、並搶先發力的快手穩坐該市場第一。6年後,2018年春節,被擁有今日頭條流量支持、創立於2016年的抖音超車拿下中國短視頻行業的頭把交椅。

無論是長視頻還是短視頻,都離不開燒錢這個關鍵詞,在抖音成立之時今日頭條表示,一年內至少拿出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從2017年8月,又砸入10億美金推動抖音出海,並斥資數十億美金併購海外短視頻公司,來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加速國內外佈局。今年有消息稱,今日頭條已經把抖音的營銷預算提高到了20億。快手亦是如此,不僅早早站隊騰訊,且將已完成的5輪累計數十億美元融資中的大部分用於國內外市場的擴張和用戶補貼。今年春節期間,為了應對抖音的競爭,快手拿出20億人民幣向用戶發放紅包和廣告冠名,今年快手更被爆料沒有給營銷預算設置上限,其希望通過更多規模的砸錢將日活提升至1.8億(目前日活躍用戶為1億)。

短視頻市場之戰愈演愈烈,頭部企業——騰訊也高調重啟在2013年就已推出、但後來由於定位和戰略問題被擱置的短視頻應用微視。日前,有消息稱騰訊在今年會拿出30億補貼微視發展,而且後續還會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進入到這一項目,此舉讓騰訊系的另一短視頻平臺快手的位置變得尷尬了起來,鑑於短視頻之戰已經到了關鍵的時間節點,未來快手還能從騰訊手裡拿到多少支援,就不得而知了。有消息稱,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以及快手均有可能在2019年上市,IPO融資後,短視頻市場的“撒幣”戰爭會更加慘烈,鑑於短視頻監管政策的收緊,洗牌加速是必不可免的。

支付寶 VS 微信支付:不差錢的兩強爭霸

眾所周知,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一直是兩強爭霸的狀態——阿里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支付,前者主打B2B、B2C的商業支付場景,後者聚焦C2C領域。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在超過40萬億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支付寶佔據53.76%的市場份額,包含微信支付等在內的騰訊金融以38.95%位列第二,目前,支付寶領先,微信支付扮演追趕者的角色。騰訊的野心以及阿里想要擴大領先優勢的想法讓移動支付市場的戰爭從未停歇,兩家的戰爭也從國內蔓延至國外,據悉,支付寶已先後接入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領先微信支付覆蓋的25個國家和地區。

騰訊此前完成了十多起新零售投資項目,今年年初,作為騰訊系的成員——沃爾瑪、步步高的多家店鋪相繼表態不再支持支付寶支付。這種排他性競爭方式反映出雙方圍繞支付場景入口之間的競爭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程度。另外,支付寶與微信同樣不能免俗的通過向用戶發紅包、代金券以及現金獎勵等燒錢方式去提升流量和吸引用戶,金額均超數億元或者更多,由於阿里和騰訊誰都不差錢,其對於支付應用的支援也是無上限的。

目前,雙方的競爭場景已蔓延至網約車、O2O、共享單車、線下零售等領域。而且,阿里和騰訊在加速擴張各自的生態版圖,加大投資比拼力度時,其背後均有支付場景戰爭的痕跡,“阿里要建立的新零售和騰訊要打造的智慧零售背後均是對線下支付切入場景入口的爭奪”,行業人士如是說道。

58同城 VS 趕集網:1+1>2,攜手走向新徵途

均成立於2005年的58同城和趕集網因為定位相同(分類信息網站)和商業模式類似,廝殺必不可免。2011年開始的廣告燒錢大戰讓人印象深刻,58同城為了宣傳品牌斥資7000萬美元投放廣告。2014年,隨著該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勁敵趕集網的發力,無論是58同城還是趕集網都紛紛加大在廣告市場的投放力度,前者全年廣告費用升至7340萬美元,還斥巨資請來楊冪做代言人。趕集網也不甘示弱,其在2014年年初就表示,全年斥資2億人民幣用於市場推廣,並斥巨資相繼請來姚晨、謝娜以及范冰冰做代言,當時,雙方均表態會繼續加大對市場營銷以及廣告上的投入。

僅2015年上半年,雙方在廣告方面就各砸了數億人民幣,兩家公司的利潤水平因為多年在廣告營銷上的鉅額支出而呈虧損狀態。資本方為了防止更嚴重的損失,在他們的推進下,58同城與趕集網於2015年4月宣佈合併,燒錢戰告一段落。正如時任趕集網CEO的楊浩湧所講,“雙方超過90%的發展經歷都在對打,這個過程太痛苦,有很多很血腥的競爭故事,想發展新業務的時候都不敢輕易調人。”但是合併之後,不僅減少分類信息網站市場上的惡意競爭,少花“冤枉錢”,而且在節約機會成本的同時,還可支配充裕的資金去拓展和推進,如二手車、車輛買賣、互聯網生活服務等不同於合併之前的新業務和商業模式。

京東 VS 噹噹網:一場剛開始就註定輸贏的比賽

2009年,兩大電商平臺卓越與噹噹的價格戰仍然令大多數出版商心有餘悸,2010年12月,電商市場風雲又起,京東CEO劉強東以噹噹在圖書供應上對京東進行封殺為由,啟動價格戰,並將圖書價格降到零,時任噹噹網CEO的李國慶公開表示,對一切價格戰的競爭者都會採取報復性的還擊,噹噹隨即斥資4000萬在3C、百貨、圖書等產品上進行大幅降價補貼,部分比價品降低到零毛利或負毛利。緊接著,京東加碼8000萬元進行涵蓋11大品類商品的促銷。2011年京東、噹噹均加大對圖書部門的資金支援,誓要將對方“燒死”。當時李國慶對此表示,噹噹網不僅要打價格戰,還要繼續打三年。

在價格戰期間,京東曾表示賬面資金超過20億,數字如果屬實,那麼噹噹僅靠上市募集的2.72億美元資金確實無法比擬,“2010年的當當在品牌、供應鏈方面確有明顯優勢,但在資金方面始終無法與京東相抗衡”,業內人士如是說道。價格戰讓2010年剛上市的當當損失慘重,開始走下坡也是情理之中。2018年4月,海航科技收購噹噹,此舉也宣告噹噹在電商平臺上的失敗。而後者近年來憑藉在渠道、供應鏈等上的不斷髮力以及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成功在愈演愈烈的電商市場突圍,上升為可與中國電商市場第一把交椅阿里正面競爭的頭部企業。

攜程 VS 藝龍 & 去哪兒:競爭不止,戰火不熄

創立於1999年的攜程網,抓住互聯網發展初期這一機遇,搶得先發優勢,將傳統商旅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創新運營直擊市場和用戶的需求痛點,切下在線旅遊市場最大一塊蛋糕,成立四年(2003年)便在美上市,且市值超40億美元,為後續在移動互聯時代中的OTA之戰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市場。2010年,攜程的勁敵——藝龍、去哪兒等敏銳洞察到移動互聯網給在線旅遊帶來的新發展機遇,及時跟進並推動企業成功轉型,以挑戰者姿態向行業老大攜程發起挑戰。

藝龍加大對用戶的補貼力度,在休閒酒店行業專攻酒店預訂市場,其酒店預訂量曾一度是攜程的一半;同年(2010年),去哪兒搶先攜程推出移動客戶端,截至2013年6月,去哪兒網移動端下載量破億,是同期攜程下載量的兩倍,去哪兒在移動旅行市場超車攜程,後者在藝龍和去哪兒的雙向夾擊下遭到重創,其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淨利潤都出現下滑,行業控制能力和議價能力也被競爭對手削弱。2012-2014年,攜程拿出數億人民幣啟動對藝龍和去哪兒的反擊戰,三方無論是在補貼還是在房源上均開啟優惠策略,例如,去哪兒在2014年拿出15億元補貼紅包。一系列的鉅額補貼導致三方均陷入業績虧損的困境,其中藝龍和去哪兒尤甚。

隨著攜程陸續與同程、途牛等結成同盟,在OTA市場的競爭力及市場份額得到大幅提升,為了減少自身損耗,均握手言和。2015年5月,攜程斥資4億美元成為藝龍最大股東。而去哪兒與攜程也宣佈停戰,在前者大股東百度的斡旋下,2015年10月26日,攜程拿下去哪兒45%的股份,成為去哪兒的第一大股東。至此,攜程掌握了在線旅遊行業酒店業務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燒錢戰的終結,飛豬旅行、美團旅遊、途家等以及未來其他掘金者的入局,新一輪的燒錢戰火重燃也只是時間問題,有江湖的地方定少不了戰爭。

寫在最後

從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軌跡和規律來看,從業者均希望通過低價、低利潤率等自損八千、傷敵一萬的“撒幣”方式獲取市場份額、提升流量和用戶。鑑於互聯網用戶是忠誠度極低的群體,一旦補貼和低價取消,用戶也會隨之流失,形成惡性循環的價格戰對行業本身的傷害是難以預估的。

人類的生存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同樣適用於互聯網行業,多數市場最後僅會有一家至兩家頭部企業生存下來,行業的老大併購老二、老三...也是“弱者”難逃的命運,當然還有一大批企業會在價格戰中被洗牌出局。雖然多數企業倒在了自然規律(差錢)的洪流中,但它們也曾有過輝煌。勝利者也要謹記:今天的輝煌總有一天會變成曾經,沒有長盛不衰的命運。任何企業和行業一味依靠資本的輸血絕難走到最後,只有不斷在產品、業務、服務以及商業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創新,拓展細分化和個性化市場,尋求差異化競爭,加強自身造血能力,才有可能延緩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