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霸占大清土地,爲何李鴻章卻說不要去爭回來?

用戶65146878


若是沒有左宗棠,新疆早就脫離了祖國的懷抱!這個事說來話長,先說說歷史背景:1865年,中亞浩罕國(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中國新疆南部,並迅速佔領了新疆大片土地,建立“哲德莎爾”偽政權,實行殖民統治。當時的清政府正全力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忙的焦頭爛額,無暇西顧。1871年,沙皇俄國乘機出兵佔領新疆伊犁地區,新疆岌岌可危。新疆淪陷不久,日本入侵臺灣,李鴻章以

“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為由上奏清廷,建議清政府加強海防,並呼籲已經出兵和準備出兵收復新疆的軍隊可撤即撤,可停即停。

根據李鴻章的觀點,無疑主張清政府放棄新疆,在我們現在看來,這是赤裸裸的賣國行為,李鴻章為什麼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新疆雖然土地遼闊,但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對清政府來說如同雞肋。清政府每年撥付300多萬兩銀子補貼新疆,而這筆錢要分攤到各個省份和海關。當時的清政府,內有寇賊作亂,外有列強欺侮,新疆無疑使原本不堪重負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所以,李鴻章的這個提議不只代表了他個人,而是代表了當時清政府大部分官員的心聲。

第二,新疆在清廷手上一直沒有被王化,距離中原地區偏遠,當地民眾桀驁不馴,再加上國外勢力的鼓動和挑唆,經常發生暴亂。清政府很頭疼,鎮壓吧,路途遙遠,運糧不便,勞民傷財。不鎮壓吧,畢竟是統治地區,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暴民任其所為,不服王化吧?同時也很憋屈,每年給你們這麼多錢,還要鬧事,到底如何才能滿意?所以,不如直接放棄新疆,眼不見心不煩。

第三,當時的大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不僅邊疆遭受侵犯,海疆同時面臨嚴重的威脅。李鴻章認為,海防重於邊防,邊患只是癬芥,而海患才是心腹大患。尤其是蠢蠢欲動的日本,是大清的頭號敵人,李鴻章甚至建議,把邊防的餉銀撥一些用於海防,邊防搞不好,大不了失去新疆,海防搞不好,大清有亡國的危險。中國曆朝歷代都有“重陸輕海”的國防理念,直至鴉片戰爭敗於西方的堅船利炮,方才將防衛視角移向海疆。吃一塹長一智,李鴻章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北洋海軍的創建者,值此內憂外患之際,提出輕邊防重海防的觀點,也就不難解釋了。



其實,李鴻章的宏觀理念中,並非完全放棄新疆,而是允許其自治,把新疆變成類似於朝鮮的藩屬國,每年向清政府納貢。我們不能以現代的世界觀去批判李鴻章,在當時的局勢下,你很難說他就是一種賣國行為。現在有些人把李鴻章罵的很慘,無腦黑和噴子遍地都是,將心比心,互換立場,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

當時左宗棠極力反對李鴻章的觀點,認為海防和邊防同樣重要。他說:”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最終,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命他收復新疆。左宗棠厲兵秣馬,抬棺西征,七萬湖湘子弟經過數年浴血奮戰,終於蕩平賊寇,收復新疆。佔中國六分一領土的新疆,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寸土必爭,左公威武!他的所作所為才符合一箇中國人最基本的愛國情操,所以後世褒左宗棠貶李鴻章者一抓一大把。殊不知,當時親李鴻章遠左宗棠者也是一抓一大把。



李鴻章和左宗棠,二人爭了一輩子,但我認為是君子之爭,都是為國為公,並沒有私人恩怨。左宗棠去世時,李鴻章寫了一副輓聯: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李左二人亦敵亦友,爭執於廟堂,相忘於江湖,也算一時之瑜亮也。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早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當年沙皇俄國和英帝國圖謀新疆,左崇裳極力收復失地,而李合肥卻百般阻撓,唱反調。以後的歷史更證明,他是徹頭砌尾的漢奸,連日酋伊滕博文都稱他是‘’世界偉人‘’。一百幾十年了,竟有人溜鬚拍馬,為漢奸歌功頌德。我相信黨和人民,即使李氏後人,也不會糊塗到如此地步!


任有新2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太低級了,李鴻章為什麼不主張要回來?不用說把割給人家的土地要回來,就連自己現有的土地也被八國聯軍給,瓜分了,還有什麼臉面去叫我割給人家的徒弟呢?

在清朝晚期,表面上大家還能夠聽慈禧的安排,但實際上,下面的這些臣子,是自己顧自己,誰也不為國家著想,導致了慈禧說啥就是啥,國家成了一灘散沙,所以,在清朝晚期,可謂是豪傑並起,軍閥各自為政,相互混戰,根本就沒有能力抵禦外侵。

一個國家的強盛,在於上下同心,如果內部就分裂了,那麼就會不攻自破,清朝恰恰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所以,清朝也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驕然


李鴻章是大清唯一一個對國外形勢有清醒認識的人,他可以在列強中,權衡利害。使弱小的清朝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李鴻章外交能力是很強的,比如他知道英美不希望沙俄在中國東北過於擴張勢力。



林則徐說大清最大的威脅是北方沙俄

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後,他就說過北方的威脅要遠大於沿海。而李鴻章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之所以說不要去爭回來,那是因為他和沙俄打過交道,知道沙俄自古就有非常強的擴張意識,而且這個民族非常的富有對武力的崇拜。

李鴻章明白憑當時的大清國力,是不可能要得回的,而且一旦因為這件事情給了沙俄口實,反而會導致沙俄藉機侵入中國東北。而那是大清將無法利用國際社會來周旋,而且可能又要多一條條約,那可不是租借,而是直接明搶。

所以鑑於國力有限,且東南還有其他列強,而且東亞還出現了更具有侵略性的日本,李鴻章明白,大清決不能得罪沙俄。

李鴻章明白沙俄在東北的擴張,終究會導致其他列強勢力的抵制

沙俄在東北的擴張,尤其是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行為,引起了包括英美在內的西方列強的高度關注,他們一心想遏制住沙俄的步伐。於是找到了亞洲的日本,此時的日本對沙俄的擴張行為十分不滿,在擁有英美支持後,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中,日本受到來自英美的財政支持,大量購買了日本戰爭國債,而且最後出面調停的就是美國。而這一仗總得來說對當時的列強和大清都是有好處的,把極具侵略性的沙俄趕出了東北,而東北也算是被大清保下來了。

可以說如果當時去和沙俄爭的話,國力有限。而且還會導致其他列強勢力坐收漁利!


小司馬遷論史


阿斗解讀《左公李公誰英雄,岸防塞防誰對誰錯?》

左公宗棠真英雄,李公鴻章真無奈。

一個英雄無所懼,一個無奈顧全局。

補鍋匠裱徒奈何,千穿百孔萬事休。

當我們看問題的時候,如果不站在當局者角度去思考,往往會出現認知偏差。李鴻章說不去爭,左宗棠說去,除啦涉及到的是晚清時候國家國防主流岸防,塞防誰重要的問題。還有就是二人所處位置的不同考慮問題角度不同。

作為戰將的左宗棠必然天生有股武人無畏的勇氣,這點從他抬棺出征,至死不休就可以看出來。同樣的,作為內閣首輔大臣的李鴻章而言,他就不能那麼單純必須要從全局考慮。平衡各方關係。

我只能說,這二個都是千古難得一見的英才,可惜在滿清這個千穿百孔的瓶子那裡,經天緯地之才也無力迴天。

看問題角度不同決定啦李中堂的態度,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沿海地區和內陸邊遠地區,與國家的重要性不同,當時普遍認為,在新疆和那裡以西地區的統治不能帶來稅收還要,陷入周邊戰爭的漩渦,消耗財力物力得不償失。當時整個清庭財政困難局面持續很久。可謂入不敷出,無能力維持統治。保留核心區域,放棄邊遠地區也說的過去。

第二,新疆阿古柏沙俄操縱下,在新疆建立了傀儡政權,擁有統治權和最大利益,而且當時新疆阿古柏政權和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的分裂勢力合流。並不好對付。若收復新疆,必然會起兵還不能少,可是國家沒錢。


第三,日本的興起和沙俄在中國東北的利益爭鬥對清政府保持了持久的壓力,不得不把危及清廷自身安全和傳統意義上的龍興之地的關外和沿海地帶視為戰略重點。就是海防最重要。

第四,最後新疆收復,也是在同治皇帝所謂中興之後才進行,時間是發生在鴉片戰爭結束後二十多年,那時候,甘肅的白蓮教起義和回民叛亂還在繼續。不過局面有所緩和。

第五,二人的政治鬥爭,其實出兵並不是單純的國策問題,也牽扯到政治鬥爭,他們在相互制衡中最後相互妥協,李鴻章妥協的原因,我相信也是因為,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復新疆所表現的決心吧。

最後的結果就是,李鴻章雖然反對,在左宗棠的堅持努力下,還是收復了新疆,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佔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最後綜述一下,站在全局來看不能說李鴻章有錯,裱鍋匠不好當,不過佔在個人角度來說,左宗棠是英雄。

歷史沒有對錯,只有時局,歷史會證明一切。


阿斗不傻


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李鴻章從來沒有說過放棄新疆的言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時中亞浩罕國首領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侵佔新疆,針對這件事情,清廷展開了討論,以左中棠為首一派主張收復新疆,塞防和海防並重;而以李鴻章為首的一派主張優先發展海防,認為海防重於塞防,對於新疆,清政府鞭長莫及,可以採取其他的方案處理新疆事務。

具體關於新疆的安排如下:“嚴守現有各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圖進取。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

李鴻章認為,如此則既可以挫敗英、俄兼併之心,中國也不必勞師遠征,實為經久之道。“這個方案可是與否暫且不論,但是給李鴻章扣上一個”放棄新疆“的大帽子,顯然不見得是尊重史實。

李鴻章所主張的”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是解決新疆的一個辦法,同時也成為後世認為他賣國的證據,實際上在當時的中國,所謂的”天下觀念“依然停留在古代,

認為苗瑤土司,越南、朝鮮是藩屬國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也是清政府當時極力維護地正統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中,認為新疆各部可以仿效苗瑤土司制度,依靠當地部落的力量來抵禦外國入侵,同時依然歸屬清政府管轄。可見李鴻章並沒有說要放棄新疆,但是依靠當地的力量真的可以抵擋住外國的入侵,結果未知了。

當時左宗棠和李鴻章之爭,實際上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條件下,誰改優先辦理的問題。當時,李鴻章認為海防的危機大於塞防,應該優先發展海防。左宗棠上奏說:”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最後,清廷支持了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宗棠不負眾望,一舉收復新疆,成為當之為愧的民族英雄。同時,也造成了後世對於李鴻章評價不高,說他不主張不收復新疆,甚至賣國。實則是兩種解決新疆事務的方案。1875-1884年十年間,西征和塞防軍費為八千萬兩,而1875-1894年的二十年間,海防經費總共籌款為四千二百萬兩,其中一半以上用於海軍建設,約一千萬兩被清廷挪作他用。北洋水師之慘敗既有人禍,當然也跟經費不足難道沒有關係嗎?

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真相,莫要以現在的觀念去看待歷史,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分析歷史,可能會得到更加客觀的結論。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放棄新疆,那裡肯定會成為俄羅斯的地盤。俄羅斯一直對中國的北方領土垂涎三尺,他們認為中國的北部邊界應該是長城。在這種思路下,中國放棄新疆,而俄羅斯一旦以新疆為基地東侵,中國將找不到有效的防禦措施,長城以外將全部成為俄國領土,北京也將成為邊城。那樣,接下來就根本不是加強海防,而是遷都了。新疆當時最重要的意義不是物產,不是經濟,而是對於中國國防的藩籬作用。康雍乾時期沒有新疆,每年用於和準噶爾的戰爭經費,讓西北地區的百姓難於承受,也讓中原地區承擔了巨大的付出。新疆納入中國版圖以後,雖然需要維護費用,卻讓中國遠離了戰爭,廣大百姓也免遭兵燹,遠勝沒有新疆的時代。收復新疆以後,中國可以專顧海防並且建立了亞洲第一的海軍,事實證明收復新疆對於海防的影響是正面的,那種把海防和塞防對立起來,甚至主張放棄塞防的說法,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李鴻章在軍事上完全是個庸才,他的在西部裁兵撤餉的方針,除了完全放棄塞防,否則根本無法實施,是一種危害極大的意見。


木頭126844276


先來交代一下事情的歷史背景:

光緒初年,新疆阿古柏叛亂,當時國內局勢不穩,尤其東南海防,形式嚴峻,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對西北局勢認識不足,認為新疆地處偏遠,於國無益,可以置之不理。這一提議受到了一代名稱左宗棠的強烈反對。

左宗棠雖說是中原人,但是高瞻遠矚,國土意識十分強烈,他以65歲高齡披掛上陣,抬棺西征,並最終成功收復領土,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勳。

新疆收復以後,留了個 小尾巴,就是伊犁,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 地方,在當時可以說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清朝百姓犯罪經常被流放伊犁。但俄毛對土地十分貪婪,利用阿古伯叛亂趁火打劫,搶走了伊犁。

為了解決伊犁歸屬問題,清廷派了專人與俄毛談判,這位談判代表叫做:完顏崇厚,完顏崇厚是滿洲鑲黃旗人,河道總督完顏麟慶次子,刑部尚書完顏崇實之弟。咸豐年間就主辦洋務,同治年間出訪過法國,可以說是清廷為數不多有外交經驗的官員,由他出面份屬合理。

但是完顏崇厚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外交外行,被俄毛連哄加騙,加之掛念家裡病妻,在克里米亞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大清不但要賠償俄毛“代收代守”伊犁兵費及恤款五百萬盧布(合白銀二百八十萬兩),還要把伊犁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地區齋桑湖以東土地卻劃歸俄毛。除此以外還有一大堆對俄方有利的經濟條款。

條約簽訂以後,國內一片譁然,明明打了勝仗收復國土,竟然要割地賠款。連一向不說話的張之洞都看不下去,要求把完顏崇厚撤職查辦,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更是氣的咬牙切齒,眾怒之下,完顏崇厚被革職查辦,定為監斬候,秋後處決。但是完顏崇厚畢竟是旗人,官宦世家,根深蒂固,光緒六年,交了30萬兩白銀作為贖金,不但保住性命,還被降職使用。


在此過程中,李鴻章起到了很負面的作用,作為中國公認的外交家,卻表現的十分迂腐,他認為完顏崇厚是奉旨行事,不能把罪都算到他一個人頭上,況且條約已經簽了,說話要算話,不然以後還會有麻煩。

即使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李鴻章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首先,完顏崇厚是在對合約有重大誤解的情況下籤署的,並未得到朝廷的認同,條約的合法性存在疑問,其次:縱然是外交犯錯,但比起國家主權,禮儀是小事,俄毛本身就是背信棄義,焉能與虎謀皮,做東郭先生。

事後,清廷委任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為代表,再赴俄國談判,同時雙管齊下,委令老將左宗棠再次出山,大軍離開肅州(今酒泉市),出嘉峪關,向伊犁挺進,對俄毛施加軍事壓力,最終迫使俄毛修改條約。縱然這樣,依舊損失了7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而且賠償金額增加到900萬盧布。

國弱無外交,這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日慕鄉關


強烈譴責完顏崇厚的賣國行為!

一,


這件事發生在1879年7月,清朝全權大使完顏崇厚在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簽訂里瓦幾亞條約,

這個條約索回了伊犁九城,卻割讓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和穆蘇爾山口,讓伊犁成為一座孤城。並且還有賠償俄羅斯500萬盧布軍費。以及其他經濟權利。

完顏崇厚這一做法,喪權辱國,可以說是激起了滿清朝野的一致反對和譴責。

連清朝的慈禧和奕忻都說“條約已經簽訂,同意有害於彼,不同意有害於此,瞻前顧後,進退兩難”

二,左宗棠怎麼做?李鴻章這麼說?


在這件事上面,很明顯左宗棠更有發言權。

左宗棠69歲抬棺西征,分分鐘滅掉阿古柏和白彥虎,令全世界震驚。

而俄羅斯,之前佔據伊犁,理由就是害怕被阿古柏糟蹋。並且承諾一旦清廷收復伊犁,就歸還伊犁。

派崇厚去俄羅斯談判,左宗棠也是同意的。但萬萬沒想到,崇厚,這個前三口大臣,洋務老手,卻簽訂了這麼喪權辱國的條約。


這時候,李鴻章說,崇厚雖然無能,卻是代表國家去的。國家給予崇厚全權,現在出爾反爾,違背國際慣例,有可能招致俄羅斯甚至全世界的戰爭和非議。

左宗棠,自然也不同意和俄羅斯開戰,因為,確實打不過。

後來,曾國藩長子曾紀澤出使俄羅斯,在《里瓦幾亞條約》基礎上,爭回了一小部分權利。

三,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很快簽訂,因為對於清廷來說,這樣的條約兼職太厚道。

1,開闢海關稅收。這方面清廷本來就不想管,還管不好。英國人居然主動幫忙收稅送錢,何樂不為?

2,賠款2100萬元,這麼少?光銷燬的鴉片都不止這個數吧?佔領的城池都沒要贖金?

3,香港島,荒島一個,給你便是。


現代人看來喪權辱國的條約對於清廷來說就是佔便宜。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開始學習和西方打交道。而最初開始洋務不是別人,正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在當時來說,崇厚確實是最會外交的一位。這個條約有個人原因(著急回國看老婆孩子)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清廷從未遇上這樣霸道的對手。

以往訂約,都是和英國佬和法國佬,這人人講道理。現在遇上老毛子,根本不說理,能騙多少騙多少。

要不是有個瞭解情況的左宗棠在西北,這件事就被騙死了。

之前的《璦琿條約》,割讓土地那麼多,你以為他們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滿人他們連地圖都看不懂!

後來的《馬關條約》,小日本通過電報,把清廷談判底線摸得一清二楚,李鴻章多牛逼也沒什麼好商量的!

再後來為什麼會八國聯軍入侵?TMD滿人連個外交照會都翻譯不對!

李鴻章說慢慢往回要,其實就是不要。事實上,後來確實只要回來一點點。說的確實沒錯。


歷史知事


這問題不是出在新疆也不是針對沙俄,李鴻章的對外軍事衝突一直就持非常保守的態度。中法戰爭中方取得一定勝利後李鴻章就極力主張議和。客觀地說如果清軍再打下去風險很大,但法國政府已經出現變動,戰爭再繼續下去於誰有利很難說得清,李鴻章的應該看到淮軍的軍事能力已經不是打太平天國捻軍時的勇武軍隊了,只敢趁勝求和,哪怕事實上喪失大量主權利益也在所不惜。

李鴻章一輩子內戰、內政都內行,外戰、外交都糊塗,即使在他辦的洋務裡,對外國下屬也是無原則的縱容妥協。

收復新疆之前如此,之後對日本人李鴻章依然沒有長進,從他和日本人打交道開始就一味妥協退讓,就算掙點面子也把裡子輸了個乾乾淨淨。甲午戰前日本人從各個方面都在積極準備,李鴻章卻只能從海軍方面做了一些準備。

左宗棠和李鴻章完全不一樣,他在滅太平天國時也用洋人武裝,但指揮調度左宗棠都有絕對的權利,後期辦洋務洋下屬就是他的僱員,合同白紙黑字寫清楚,洋人根本不敢亂來。

收復新疆時,左宗棠的戰略是先收復新疆的阿古柏控制區,沒有搭理伊犁的俄國人,避免了兩線作戰。等新疆全境收復後對俄國人形成戰略威懾,把俄國人逼回談判桌。當時俄國人剛剛經歷了俄土戰爭,國內也不清靜,已經元氣大傷不能支持下一次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才有不戰收復伊犁。

李鴻章已經到達大清的決策層面,但在考慮對外戰爭和政策時完全看不到對手的情況,中法戰爭清軍的勝利已經迫使法國好戰政府下臺,甲午戰爭日軍從平壤開始就是以戰養戰,後勤根本經不起長期戰,畢竟這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跨國作戰,但李鴻章作為淮軍統帥根本看不到敵人的軟肋,發出的命令也是一味自保,加上手下的將軍們作戰能力、意志都不夠,所以一觸即潰,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役。

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是想朝廷把錢交給他辦海軍,辦海軍的錢撥下來又把南洋水師錢挪到北洋海軍,他的藉口就是應對日本的崛起,但防備日本歷來就是李鴻章的藉口,他無非是想借防備日本來建立自己強大的私人海軍武裝,否則為什麼他的陸軍,洋務並沒有以壓制日本為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