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四章:從襄陽南漳縣那塊曠世珍寶和氏璧說起

《三字經》第四章,要從襄陽南漳縣那塊曠世珍寶和氏璧說起,襄陽南漳縣位於湖北省的西北部,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是和氏璧的故鄉,兩千多年前,楚國人卞和就是在這裡發現了曠世珍寶和氏璧,但是卻遭到有眼不識寶的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給予臏刑懲罰,後“泣玉”於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這個獻玉的過程體現出卞和的堅忍之心,也告訴我們,蘊藏著寶玉的玉石,必須經過雕琢,才能變成寶玉,我們人的天賦也正如這寶玉,而學習就起到了雕琢我們的人類的作用,瞭解了這些,就知道《三字經》第四章的宗義了。下面我們先看一下這章的原文: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玉:材質堅硬,表面平滑有光澤,呈半透明狀,摸起來很柔細的一種美石,通常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雕刻的材料。

(2)琢:以雕刻或磨的方式來加工玉石。如:“雕琢”。

(3)成器:製作成可使用或精巧美好的器物,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成材、可造就。

(4)義:合宜的事情或正道、正理。

(5)為:擔任。

(6)方:當、在。

(7)少時:年幼的、年輕的時候。

(8)親:接近。

(9)師:能夠提醒或教導我們做人處世道理的人。

(10)友:在這裡是指能夠促進我們在品德上有所提升的朋友。

(11)禮儀:禮節的規範與儀式。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玉(yù) 不(bù) 琢(zhuó),不(bù) 成(chéng) 器(qì),

人(rén) 不(bù) 學(xué),不(bù) 知(zhī) 義(yì) 。

為(wéi) 人(rén) 子(zǐ),方(fāng) 少(shào) 時(shí),

親(qīn) 師(shī) 友(yǒu),習(xí) 禮(lǐ) 儀(yí)。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仔細的雕琢,就不能成為精美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即使先天有很好的資質,但是如果不努力學習,就無法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

做子女的人,要趁著年少的時候多親近良師、結交益友,虛心接受教導和規勸,並學習待人、處事、應對、進退的禮儀。

講完三字經的這段原文,我在談一下卞和獻玉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楚國人叫做卞和。有一天,卞和在山裡得到一塊還沒經過雕琢的玉石。他知道這是塊難得的珍玉,就捧著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叫他的玉工來鑑別這塊玉石。玉工看了看,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厲王以為卞和拿石頭來騙他,就叫人把卞和捉去砍斷左腳。

《三字經》第四章:從襄陽南漳縣那塊曠世珍寶和氏璧說起

卞和

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去獻給武王。武王也叫玉工來鑑定。玉工說:“這不過是塊石頭罷了。”武王也認為被卞和欺騙了,就叫人砍斷卞和的右腳。

《三字經》第四章:從襄陽南漳縣那塊曠世珍寶和氏璧說起

臏刑

武王死後,文王登基。這時,卞和抱著他那塊玉石,在山腳下痛哭起來。他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淚都哭幹了,最後眼睛都流血了。文王聽到這個消息,就派人去問卞和,說:“天下遭到砍腳刑罰的人很多,為什麼唯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呀?”卞和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為腳被砍斷而悲傷。我痛心的是:珍貴的玉石卻被認為普通的石頭;忠誠的人倒被說成騙子!”文王知道了以後,便叫玉匠把那塊玉石拿來仔細雕琢一番,果然發現這是一塊稀世寶玉。而這塊珍貴的寶玉,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和氏璧”。

《三字經》第四章:從襄陽南漳縣那塊曠世珍寶和氏璧說起

由此可見,真理有時候很難被人接受,有時候為了真理要有人付出代價的,但只要堅持,結果往往會被歷史肯定。這塊從襄陽南漳縣發現的那塊曠世珍寶和氏璧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