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你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是什麼?

蒋勋:你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蒋勋:你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民以食為天”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句古話,意思是說老百姓或人民生活裡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實就是吃飯。過去一般老百姓碰到風不調、雨不順的饑荒年代,可能連吃飽飯都很難,所以“民以食為天”也有一種對於執政者的警示吧!希望他們以老百姓的吃飽飯為念,將之當成最重要的一件事。

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中國上古時期一種銅器叫作“鼎”,就是大鍋子。在出土的夏代青銅器裡留有一些食物殘留的遺蹟,比如說肉塊及五穀類的化石,說明“鼎”真的是拿來煮飯或者燒肉的一種鍋子。

蒋勋:你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鼎”後來慢慢變成君王權力的象徵,在皇帝朝堂上放置了九座鼎,所謂“一言九鼎”,表示執政者的一句話就像九座鼎,代表一種不可動搖的力量。這意思當然也是一種警告:執政者是不能隨便亂說話的,一句話就是一言九鼎。“鼎”也代表了老百姓“民以食為天”的意義,身為一個執政者,你最大的責任在使老百姓能夠吃飽飯、能夠安居樂業、能有事情做。

在漢民族、在亞洲地區,對於政權和吃飯、政權和食物之間的關係會特別強調,西方倒不會有這麼明顯的連接。所以漢民族這一句“民以食為天”的古話,可能到今天對亞洲很多地區的執政者來說,都還是有意義的格言吧!

在早期如史前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多從事遊牧或狩獵,大部分食物是從動物取得,例如牛肉、羊肉;漁獵人口還可取到魚肉。不過一般來講,若是深處內陸或河流稀少區域的話,想要吃到魚肉並非易事。

我自己有過一個經驗。有次和朋友到蒙古國,從烏蘭巴托走大草原到戈壁這一區域。他們的羊肉非常鮮美,剛開始可能我們來自南方較少吃羊肉,所以覺得羊肉也蠻好吃。可是十四天下來,我覺得自己很想變成一頭羊,可以趴到草原去吃草——因為每天的食物完全沒有植物類,一大早起來的早餐就是一大塊羊肉,午餐晚餐也一樣,到最後覺得全身都是羊的味道,然後才感覺到自己在食物的習慣裡,有一種對植物的想念。

植物指的是青菜或者豆類,就是你會感覺到植物放在口中咀嚼的快樂。所以我當時真的做了一件傻事,就是去拔了一些青草放在嘴巴里去咬、去嚼。我由此想到,大家常常講的“山珍海味”,“山珍”指的大概就是所有動物的肉類,比如果子狸,有些人專門愛吃一些奇怪的山產;所謂的“海味”,就是龍蝦、鮑魚這種海里的東西。我們發現山珍海味就是所謂的葷菜,不包含五穀或者植物類的食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以我自己的成長背景來說,我覺得這些年大家對食物的感受性改變很多。

我的童年到青少年應該是在臺灣五六十年代,當時經濟條件還不好,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副業。所謂副業,就是種菜、養雞、養鴨或者是養鵝,當然也有養豬的。我記得每一家的門口,都會有一個甕放置pun,閩南語的“pun”就是餿水,類似現在的廚餘,把剩菜剩飯集在一起當作豬雞鴨的伺料。

我記得那時家裡中飯、晚飯吃的大部分都是菜類,早上是稀飯配點豆腐乳、醬瓜、花生米,甚至有時候連這些小菜都沒有。我印象很深的是有時稀飯會拌上豬油和醬油,或者白砂糖,就已經覺得很滿足了。現在碰到同年齡的朋友,大家談起來當年早上的一碗熱稀飯,裡面還調上豬油和醬油,就覺得好像是人間美味了。

我們對食物的記憶非常奇特,你會發現一般人所講的山珍海味,未必是自己一生最重要食物的記憶 。

蒋勋:你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有時我會懷念起童年時候家裡院子裡母親種的空心菜,就在水田旁邊一小塊 地。空心菜很容易生長 ,把它的根壓進土裡,沒有多久就生出了葉子。

現摘水嫩水嫩的空心菜,母親有一種特別烹調的方法,就是用大蒜來炒菜葉,用醋熘 來做菜莖——加醋、 加一點辣椒來做醋熘,咬在口中時感覺到那空心菜鮮嫩鮮 嫩、飽含水分的滋味,其實是我到現在對食物最大的懷念。

*作者:蔣勳,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本文由勳衣草美學社整理編輯,僅供交流學習所用,不作商用!版權歸蔣勳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_^

蒋勋:你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蔣勳老師獨家授權蜻蜓FM平臺,為勳衣草朋友們特別推出“美學合輯”,包括《細說紅樓夢》《中國文學之美》《孤獨六講》《生活之美》《身體之美》《美的覺醒》《細說王羲之》《說梵谷》等經典作品。購買成功後,大家可永久收聽。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