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就业率是被“逼”出来的?这个不会有假

高校的就业率是被“逼”出来的?这个不会有假


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高低,一般都要看学生的就业率,这也是体现学校光鲜度、含金量的主要尺度。因此,高校就业率不仅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且也成为高校的工作重心。

就业率是靠数字来说话的。真正实现高就业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换来可观数字。为了这个亮丽的数字,某些高校用一个“逼”字,成了提高就业率的一个突出“特色”。

高校的就业率是被“逼”出来的?这个不会有假​​


主管部门“逼”。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校的就业率,这与国外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国外高校的就业与学校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国则是发达国家中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国家,日本高校和澳洲大学的就业率平均在75%到80%之间,而中国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数字与主管部门向高校“施压”有一定的关系。无论是处于政绩的需要,还是为了促进就业,总之,很多高校的就业率所取得的成就,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考核是分不开的。

高校的就业率是被“逼”出来的?这个不会有假


招生压力“逼”。由于高校存在着等级之分,那些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的高校,常常会因为学校的名气而影响到招生。为了弥补生源上的不足,这些高校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就业率,通过就业率数字来实现社会的认可,以证明自身的实力。特别是一些普通本科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吸引更多学子的眼球,把很大的精力都用在就业率上,靠就业率来实现生源充裕的目的。

学校自身“逼”。就业的主体是学生,就业率的多少要看有多少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这是某些高校在玩就业率数字游戏上常用的手法。

为了能从学生中拿到更多的就业协议,于是一些高校采取了非正常的手段:有的高校鼓励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签订就业协议;有的高校则联系不三不四的单位,大批量签订就业协议;有的高校还逼迫学生,若不签署就业协议,就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据媒体披露,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为提高就业率,用毕业证、学位证等“逼迫”学生做“假接收函;另据报道,就业率一直稳居在90%以上水平的西安欧亚学院,仅在一家夫妻店“就业”的就有16名学生,而这些学生仅仅向学校提供了就业协议,却根本没在那里上班。

高校的就业率是被“逼”出来的?这个不会有假

“逼”出来的就业率,这许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由于主管部门需要政绩,高校需要生存,需要发展,这些都需要就必须靠“名气”来支撑。但问题的关键是,倘若为了名气,而不择手段地攫取“名气”,到头怕只是作茧自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