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女作家張洪英:獨流記憶——老字號之毓蘭齋

靜海女作家張洪英:獨流記憶——老字號之毓蘭齋



穿梭於獨流鎮的大街小巷,我在尋找著歷史。隨著尋訪的深入,舊日古鎮的樣子在我的腦海裡越發清晰了。獨流鎮是商賈重鎮,往來的船隻、車輛、商人成就了獨流的繁榮富庶。早年間獨流鎮上如永興德、便宜坊、毓蘭齋 等老字號的商鋪雲集,昨日有幸結識了毓蘭齋 傳人王振奎王大哥,跟著他的回憶我享受了一次饕餮盛宴。

毓蘭齋是獨流鎮有名的點心坊,清朝末期建成民國初期最為興旺。當時毓蘭齋有三個號,最大的號是座落於二道街和大街之間的總店,由王大哥的祖父掌管,其他兩個號分別座落於鎮上東西兩方,總店上掛著的的毓蘭齋 牌匾是由清朝最後一位趙姓舉人書寫,牌匾由一兩重的黃金金箔包裹,當年趙姓的舉人是專門為商家寫牌匾的,頗有名氣,經營不夠規模的店鋪他是不會給寫的,能得到他題匾的商鋪都是在當地有名望的,由此足見毓蘭齋當年的興盛了。

毓蘭齋的點心好吃,天津衛的人都來這邊購買。王大哥跟我講述到這時臉上洋溢著自豪。他說在他五、六歲的時候去店裡玩,做點心有個規矩,做出來點心店員和老闆都不能隨意拿來吃,發現違規會重罰。他最願意去的就是做槽子糕(蛋糕)的櫃檯上,看著夥計們忙著把白麵蒸熟,用細籮過篩後分成兩份,一份與攪成膏狀的蛋清混合,一份與打好的蛋黃混合,倒入香油白糖反覆揉搓成團,再把兩份麵糰揉到一起,這樣做出來的糕點更酥軟,蛋香更濃郁。麵糰被分成同樣大小的劑子放入木製的槽子模具裡蒸制,王大哥此時也是最焦急的,因為糕點出模具時要掰掉溢出模具的部分以保證整塊蛋糕形狀的完美,掰掉的這些邊兒邊兒是允許吃的。蒸制時溢出的部分比較薄,口感更脆更好吃。這份期待和樂趣伴隨著王大哥的童年。

靜海女作家張洪英:獨流記憶——老字號之毓蘭齋


點心鋪最繁忙的日子是八月中秋節時分。店裡做月餅,不說買的人單就觀看做月餅的人就擠滿了六間房大小的店面,蒸熟的紅豆放在攅子上反覆揉搓掉外皮後倒入紅糖攪製成紅豆沙餡料,大棗被挨個剔除掉棗核,蒸熟後放在特製的壓板(型狀類似現在的餅鐺)裡擠壓成泥做餡料備用,蒸熟的面倒入香油製坯加入餡料後放進木製的月餅模具中,櫃檯裡中間位置上架著4米見寬5米見長的木案板,夥計們把模具裡的月餅坯子扣到案板上再烤焙,扣出月餅的動作統一,頻率一致,木製模具和木案板接觸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像一首樂曲樣整齊動聽,這也是大家圍觀做月餅的主要原因。當年店裡做的月餅銷往各地,每一塊月餅皆是真材實料,工藝嚴謹,純手工操作乾淨衛生,沒有諸如現今的各種防腐、色素、香精類的添加,月餅外層酥軟,餡料甜糯。放置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月餅口感都一如剛出爐般不會變硬發黴。

當年毓蘭齋 比較有名的點心還包括糕乾條,我們現在還能見到糕乾,不是傳承毓蘭齋 的工藝但大致相近。糕乾製做也是純手工的一直延續至今,軟軟糯糯的很是好吃。不難想像出當年毓蘭齋 製做的糕乾條有多美味。

毓蘭齋 成為了歷史,我一直沉迷在王大哥講述的美味中不能自撥。

小點心,大世界。我期待著毓蘭齋 再建,有一天能走進店裡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泡一壺清茶執一塊糕,看香霧氤氳,享受時光靜好。

靜海女作家張洪英:獨流記憶——老字號之毓蘭齋

張洪英,筆名百合。靜海人,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飲酒,喝茶,說些瘋話的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