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女作家张洪英:独流记忆——老字号之毓蘭齋

静海女作家张洪英:独流记忆——老字号之毓蘭齋



穿梭于独流镇的大街小巷,我在寻找着历史。随着寻访的深入,旧日古镇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越发清晰了。独流镇是商贾重镇,往来的船只、车辆、商人成就了独流的繁荣富庶。早年间独流镇上如永兴德、便宜坊、毓蘭齋 等老字号的商铺云集,昨日有幸结识了毓蘭齋 传人王振奎王大哥,跟着他的回忆我享受了一次饕餮盛宴。

毓蘭齋是独流镇有名的点心坊,清朝末期建成民国初期最为兴旺。当时毓蘭齋有三个号,最大的号是座落于二道街和大街之间的总店,由王大哥的祖父掌管,其他两个号分别座落于镇上东西两方,总店上挂着的的毓蘭齋 牌匾是由清朝最后一位赵姓举人书写,牌匾由一两重的黄金金箔包裹,当年赵姓的举人是专门为商家写牌匾的,颇有名气,经营不够规模的店铺他是不会给写的,能得到他题匾的商铺都是在当地有名望的,由此足见毓蘭齋当年的兴盛了。

毓蘭齋的点心好吃,天津卫的人都来这边购买。王大哥跟我讲述到这时脸上洋溢着自豪。他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去店里玩,做点心有个规矩,做出来点心店员和老板都不能随意拿来吃,发现违规会重罚。他最愿意去的就是做槽子糕(蛋糕)的柜台上,看着伙计们忙着把白面蒸熟,用细箩过筛后分成两份,一份与搅成膏状的蛋清混合,一份与打好的蛋黄混合,倒入香油白糖反复揉搓成团,再把两份面团揉到一起,这样做出来的糕点更酥软,蛋香更浓郁。面团被分成同样大小的剂子放入木制的槽子模具里蒸制,王大哥此时也是最焦急的,因为糕点出模具时要掰掉溢出模具的部分以保证整块蛋糕形状的完美,掰掉的这些边儿边儿是允许吃的。蒸制时溢出的部分比较薄,口感更脆更好吃。这份期待和乐趣伴随着王大哥的童年。

静海女作家张洪英:独流记忆——老字号之毓蘭齋


点心铺最繁忙的日子是八月中秋节时分。店里做月饼,不说买的人单就观看做月饼的人就挤满了六间房大小的店面,蒸熟的红豆放在攅子上反复揉搓掉外皮后倒入红糖搅制成红豆沙馅料,大枣被挨个剔除掉枣核,蒸熟后放在特制的压板(型状类似现在的饼铛)里挤压成泥做馅料备用,蒸熟的面倒入香油制坯加入馅料后放进木制的月饼模具中,柜台里中间位置上架着4米见宽5米见长的木案板,伙计们把模具里的月饼坯子扣到案板上再烤焙,扣出月饼的动作统一,频率一致,木制模具和木案板接触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像一首乐曲样整齐动听,这也是大家围观做月饼的主要原因。当年店里做的月饼销往各地,每一块月饼皆是真材实料,工艺严谨,纯手工操作干净卫生,没有诸如现今的各种防腐、色素、香精类的添加,月饼外层酥软,馅料甜糯。放置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月饼口感都一如刚出炉般不会变硬发霉。

当年毓蘭齋 比较有名的点心还包括糕干条,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糕干,不是传承毓蘭齋 的工艺但大致相近。糕干制做也是纯手工的一直延续至今,软软糯糯的很是好吃。不难想像出当年毓蘭齋 制做的糕干条有多美味。

毓蘭齋 成为了历史,我一直沉迷在王大哥讲述的美味中不能自拨。

小点心,大世界。我期待着毓蘭齋 再建,有一天能走进店里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泡一壶清茶执一块糕,看香雾氤氲,享受时光静好。

静海女作家张洪英:独流记忆——老字号之毓蘭齋

张洪英,笔名百合。静海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饮酒,喝茶,说些疯话的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